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859|回复: 0

【关于三位邵子厚的分析】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44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25
发表于 2018-11-8 14: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三位邵子厚的分析】
    如同秦汉之际,三个邵平是否同一人尚存在争论一样,三地宗谱也有三个邵子厚:一是洛谱记载的”溥長子,伯温长孙,雍公曾孙”邵子厚,配曹氏,子于缵,传昭明,再传邵淳邵泽,六传邵忠及浙苏鲁皖族系。二是晋江一世祖子厚,配白氏,子启盛,后依次为致政—德龙—周山,传11世时通公元末迁同安,至乾隆中期部分迁台湾,为新北三重邵氏族系;子厚夫妇的墓葬在邵厝茂林,宗祠、寺庙、老谱均在晋江邵厝村。明代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及邵厝老谱,均载子厚为晋江县人,登乾道八年(1172年)壬辰科进士。(世传他57岁登第,则可推算他生于1116年。即小伯温约60岁,小邵溥31岁)。三是常州邵氏影印自南京大学的《毘陵邵氏家乘》,也以邵子厚为一世祖,其子名与洛谱“于缵”相同,配偶不是洛谱的曹氏及晋江谱记载的白氏;但登乾道八年进士,以及生于1116年,却与晋江根据文献与传说推算的生年相同。
     按常理,同科进士中不可能出同名同姓的两个邵子厚(如清康熙朝名臣、山西陈敬在顺治15年殿试中与奉天贡士“陈敬”同名,同登进士,朝廷特地赐名“陈廷敬”以示区别),如再加上同年出生,概率更小。因此晋江与常州的两个同名同姓同年登进士的邵子厚,只有两种可能:一为同一人的“两阶段”,即子厚入闽前住过常州,曾婚配并留下后嗣,被编入毘陵(常州)谱;二是因两宋交替时战乱谱牒遗失,当地邵氏修谱时找不到始迁祖,而挂靠曾任安徽宁国知府、旌德县令的同宗进士邵子厚,以之为一世祖?至于洛谱中的子厚配曹氏,是原籍原配的可能性很小,因1127年金兵佔领洛阳时子厚只有11岁,他若生于洛阳,尚属童年,只能隨父祖逃离洛阳。故“配曹氏”似为几百年后余姚邵仁返迁洛阳,明代以降修谱者的补记,真实性存疑。可以说洛谱雍公至子厚应是可靠的,之后的世系部分属洛阳淪陷几百年后,返迁者或其后裔追记的,错讹难免。但南宋至明清,福建泉州府的晋江与同安,偏处海隅,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世子厚至11世时通(晋江),时通至近代20多世(同安),其世系都是代代相承记载下来的,没有受到中原及江浙世系的影响,更不是按枣庄山寨“平均代距法”瞎“统”出来的。——如果此分析”靠谱”,则三位邵子厚最大可能为同一人的三个阶段,即洛阳是他原籍,出生及11岁以前居住地,常州可能是他青壮年时代住地,而晋江则可以完全肯定,是他中老年的居住及归宿地。这种推论类似于“三位邵平实为同一人的不同阶段”。至于哪一段更可靠?作为晋江一世祖的子厚,“係河南洛阳出祖”,”溥公之子”,近日已有1723年老谱原件露面为证,又,更早就有省志、府志、县志几百年记载的有力佐证,其原籍洛阳及移居晋江已毫无疑义,绝不会因近几十年洛谱几修的变动而变化。如此一来,常州子厚如不是入闽前的子厚,则其父、祖又是谁?常州谱载子厚之子名“于缵”,与洛谱相同,但其后之族裔又与洛谱不同,却同”登乾道八年进士”。原因何在?常州邵谱是否其他近支族系挂靠同族名人子厚?——目前还未找到其他谱牒相关的准确记载,以便彻底解开三地谱书“三个邵子厚”,或曰”晋江子厚入闽之前居何处及与常州关系”之谜。亟盼全国各地宗亲,提供更多史料及谱牒证据,共同深入研讨,以便逐步接近真相。
(2018.11.8分篇单独命题,重发)




上一篇:【研讨】 论宗谱中“世”的准确含义
下一篇:【宗族史研究与邵子厚原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2 00:32 , Processed in 0.05252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