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962|回复: 0

邵家滩:樟溪河畔古渡口

[复制链接]

2154

主题

244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41
发表于 2018-11-26 18: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邵家滩:樟溪河畔古渡口
                          虞浩旭
美是靠发现的。近年来,一批驴友发现了大量原汁原味的美景。以前只知到拜水它山堰,闻道遗德庙,鄞江镇晴江岸、栲树林、上化山、邵家滩闻所未闻。有了驴友的贡献,按图索骥,总有意外的收获。
樟溪与桓溪相汇于人头岩,流水始平缓,为平水潭,又名缓江汇。经过自然村邵家,绕了个大弯子,水涨水落,泥土冲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冲积平原,所以被称为邵家滩,邵家古村落就坐落在背山面水的樟溪河畔。溪水干净,环境幽静,溪面时常有白鹭飞旋,溪畔偶尔会有锤钓客静静地等待鱼儿光顾,及捣衣村妇的背影。
    进得古村,因为有项目要开发,邵家村已被拆迁,剩下尚有保留价值的老祠堂,破旧古朴.门虚掩着,推门而入,院子里有些荒杂,放置了一些旧农具和杂物,而《集义渡碑》、《冬至祀记`》二块石碑引起我的格外注意,尤其是一块义渡碑。
    邵家滩对岸桓村要走出山外(去鄞江赶集),要么从桓村下山角过五眼桥经洪家涡沿山小道出晴江岸到鄞江桥,要么从邵家滩摆渡经邵家村到鄞江桥。洪家涡沿山小道只能行人,出货只能在邵家滩过渡。邵家滩原来是个古渡口。
水路在早期是民众使用的交通方式之一,为方便民众渡口摆渡,官方或地方富绅设立渡口,且不收取费用,也就是所谓的义渡。碑文内容为义渡源起、过程、捐金名录与田产明细等文史资料,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泐石为碑,以纪功德”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对于这利济地方、津渡万民的善举,立碑以褒扬,那是最自然的事了。
    旧时上游没有水库,枯水季节,河水浅,牧童叱犊径渡,跷足牛背,水不及胫。丰水季节,江上只有一艘渡船,渡客到时,自拉自渡,别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野趣。
    随着经济发展,产生了索桥,先是用藤索,上铺木板。史载:“溪阔八九寻,居人编柴架木作桥,以通往来。履之,足浮浮如步虚。泉流震动,目为之眩。”后用铁索,再后就是木桥,水泥桥。渡船退出了历史舞台,渡口也便渐渐荒芜,若去江边寻径,也只有芦花浅渚了。
邵家滩还是竹排的停靠之处。樟溪源于四明山,山中交通不发达,运载木材、木制品等山货出境主要靠放排。悠悠岁月催生出了大批靠樟溪生活,与放排相依为命的山民,也派生出了“放排”这个行当。汛期前,山民们伐竹、打簧口、扎排,置于溪边。山里的木材背下山后,就集中堆放在附近的河滩上。“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山里的水来得快,退得也快。待春季河水满涨的时候,章溪一改平时温文尔雅的儒态,霎时变得张狂不驯起来,泥沙俱下,一片混沌。山民赶紧顺急流放排。排筏在浪涛中跌宕起伏,一会儿高扬跃起升空,一会儿又低头猛扎水里,放排人随排上下如轻燕一般掠过河面。那些技高胆大的汉子赤裸着身子,穿一条破旧的裤衩,站在排上,手捏撑篙,乘风破浪,喊着排工号子,绕过险礁危岩,浩浩荡荡而去。一代代樟溪放排人,越激流,过险滩,追波逐浪,风雨兼程,驾着一条条竹(木)排,直到邵家滩。
站在邵家滩的码头,脑海里便浮现出这样一幅画图:两岸青山连绵,湍急水流之间,冲泻着一张张排筏,一群男子头顶竹笠,身穿蓑衣,足蹬草鞋,手撑竹篙,高喊着高昂激奋、沉稳有力的号子搏浪而来……
这就是当年樟溪放排的情景。亘古流淌的章溪水,滚滚东去。樟溪放排的画面,也早已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但那放排的激越与雄浑豪放,似乎还在我们心头激荡。
邵家滩所在正在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是宁波市十大重点文化工程之一,一期规划面积2850亩,项目以“文化、旅游、生态、休闲”为指导,构建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健康养生、休闲度假四大产业,打造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国际文化、健康旅游度假区。其中的文化创意园为度假区的核心板块,区块面积550亩,分为创意广场、石佛山麓、邵家古村和艺术村落四个区块;以文化艺术品的收藏与博览、艺术品的鉴赏与交易、艺术品投资领域的服务与管理以及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会议、文化教育等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打造浙东艺术品交易中心。
    重建邵家古村,重修、迁建、复建一批古建筑,新修一条十里水街,倒有些古渡古村的意蕴。修码头,搞漂流,也有体验古时渡江的意味。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创新,艺术的介入,提升了邵家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发展,一种创新。
    鄞江山水甲四明。经过邵家滩到钟家潭的这一段樟溪河,又被称为鄞溪,因“溪流保持原生态风貌,晴江岸溪段为多部影视外景拍摄地”,刚刚评上宁波十大最美溪流,且位列第一。美丽的樟溪河,美丽的邵家滩,正张开双臂欢迎四方来客的亲近。
                               2013年5月7日



上一篇:明朝有邵氏兵书赠送给了朝鲜太宗大王
下一篇:邵家方壶---"邵葵益"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5 05:46 , Processed in 0.05734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