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815|回复: 2

转:邵博(含邵傅)的家世生平考订

  [复制链接]

380

主题

614

帖子

4681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1
QQ
发表于 2019-4-22 15: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绍兴邵永庆 于 2019-4-22 15:52 编辑

外姓专业人员的邵氏研究,对邵博的生年、邵傅的身世很有参考价值。感谢作者!

《邵氏闻见后录》作者邵博(含邵傅)的家世生平考订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方丽 撰

对于作者邵博家世生平的介绍,在一些相关著作中有所涉及。宋陈造《江湖长翁文集》卷三十一《题邵太史<西山集>》云:“邵公济博,康节孙,子文之子,溥弟也。”①宋陈癸《南宋馆阁录》卷八云:“邵博,字公济,河南人。”②元《氏族大全》卷十八“童子赋诗”条目有“邵溥,宋绍兴中除微猷阁待制,弟博,除秘书省校书郎。”③“安乐窝”条目有“(邵康节)子伯温,孙溥、博。”④
有关邵博的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从仅有的一些史料得知,邵博,字公济,河南洛阳人,祖邵雍,父邵伯温,兄邵溥。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三十三《邵伯温传》云:“(邵伯温)三子:溥、博、傅。”⑤通过笔者查阅资料,除《宋史》外,在文献材料中均无提及邵傅为邵伯温之子。《福建通志》卷六十八云:“《青门集》六卷。注曰:邵傅撰。《朴巅集》二卷。注曰:傅,字梦弼,隆庆庚午(1570)贡生。”⑥黄虞稷《仟顷堂书目》卷二十四云:“邵傅,《朴巅集》二卷,又《青门集》六卷。注曰:字梦弼,闽县人,隆庆中贡士,王府教授。”⑦据此可知邵傅非伯温之子,《宋史》所记不知何据。
关于邵博的生年,史籍失载。笔者根据《后录》⑧卷六以及卷二十二中的条目做了以下推断。卷六中记载有“博犹记王母夫人语及伊川,必曰程二秀才云云。盖当康节隐居谢聘曰,伊川年尚少,未为世所知也。”卷二十二有“司马文正公在洛阳修史曰,伊川先生程颐正权为布衣,年尚少,其见亦有时。”据此,邵博当在幼年时见过程颐。王母夫人当为伯温妻,邵博之母。王母夫人对程颐的称呼,可以看出邵博早见程颐,当在被司马光举荐之前。《宋史》卷四百二十七《程颐传》提到:“哲宗初,司马光、吕
注释:
①陈造,《江湖长翁文集》卷三十一,文洲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66册,页399.
  ②陈骥,《南宋馆阁录》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精出版社,1987年,595册,页454.
③不著撰人,《氏族大全》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52册,第页 497.
  ④同上。
  ⑤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页12854.
  ⑥陈寿棋等撰,《福建通志》卷六十八,同治十年重刊本,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68  年,页1391.
  ⑦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精出版社,2001年,页619.
  ⑧为避免行文素复,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邵氏闻见后录》一书简称《后录》,后同此。
  ⑨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页46. (以下所用版本皆引用此书,后仅注明卷数)  

公著共疏行義:‘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年喻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望擢以不次,使士类有所矜式。’诏以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既入见,擢崇政殿说书。”①据卢连章《二程学谱》:“一〇八四年,乙丑,宋神宗元丰七年。程颐五十三岁。八月,门下侍郎司马光、尚书左丞吕公著、西京留守韩绛上疏,推荐程颐。”②邵博见程颐应在一〇八五年被举荐之前,由此,可推知邵博的生年大概在一〇八五年之前。
       邵博其人,只在一些零星材料中可得知:他屡官右朝奉大夫,主管袭庆府仙源县太极境。绍兴八年(1138)十月,以赵鼎荐,上谕以“能文”,“趣操文词,不忝祖父,赐同进士出身”③。九年(1139)三月,除秘书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五月,出知果州(陈骥撰《南宋馆阁录》卷八误作“泉州”)。十一年,知嘉州。绍兴二十二年(1152) 七月,以左朝散大夫知眉州。也曾在雅州、长安为官(《后录》卷十五“眉山老苏先生”条有“予官雅州,得太简荐先生书”,卷九“神宗恶《后汉书》范晔姓名,欲更修之”条有“又予官长安时”)。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三记载,徽猷阁程敦厚因向邵博通赇谢不得,即转向成都府转运副使吴炯投匿名书,利用吴炯怒邵博,讦邵博过恶,提点刑狱公事周绾知其冤,亟诣狱疏决,邵博乃出。阅实其事,但得以酒馈游客及用官纸札过数等事,邵博坐降三官。绍兴二十八年(1158)四月,降授左朝散郎,是年卒于犍为县,享年七十余岁。
      祖父邵雍,字尧夫,谥康节,北宋“五子”之一,著名理学家。邵博未曾见过祖父,但康节之遗风,邵博当是耳濡目染的。这不仅来自其父邵伯温,邵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④,“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⑤,也来自友人,如晁说之。根据笔者搜索,在《后录》中有关晁说之的条目共有九条。且所记条目多以友人口吻记之。如“晁以道问予....以道为一笑”“晁以道为予言”,可见晁说之与邵博的交情甚深。晁说之“少慕司马光为人,故自号景迁生”⑥,在年少时就结识苏轼,且与邵伯温友好。在《景迂生集》记有:“逮绍圣戊寅,邂逅洛阳杨老朝散
注释:
①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页12719.
②卢连意,(二程学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页28.
③陆心源,《宋史翼》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页112.
④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页12851.
⑤同上,页12727.
⑥晁说之,《景迁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精出版社,1987年,118册。

贤宝,语及《易》而异之,良非仆平生所尝闻之之言也。恳从杨老有求,乃得康节先生自为《易图》.....是入洛,与先生之子伯温游,得先生之遗编残稿,宝而藏之,服勤不知昼夜,二十年间,辄作易传四种,名曰《商瞿传》。”①可看出,晁说之与邵伯温关系友好,伯温将康节残稿赠与以道。在易学思想上,晁说之充分继承并发扬邵康节之学,而晁说之所受之学必然会影响邵博。所有这些必然会潜移默化着邵博思想的取舍,表现在《后录》中记录关于司马光和邵康节的条目也就多了。邵博从小生活在这样一种家族环境中,加之与晁说之的交往,前辈们的思想对他的影响自然十分深刻。而邵博所处两宋之间政局动荡,思想变革的社会环境对于他的思想也是影响深远的,书中所记条目如汇辑《疑孟》诸说,至盈三卷,证《碧云(霞) [暇]②》真出梅尧臣之手,诋赵鼎宗洛学之谬等,皆有乖邵子家法,笔者认为与其时代背景是有很大关联的。
    兄邵溥,伯温长子,“字译民,进士第。靖康初,为户部侍郎。上践祚以例赠官,绍兴中复待制宜抚川陕,师事崇福,十二岁诗文早有能声。”③有《邵氏集》二十卷。
    除《后录》外,邵博尚有其他著述。据《宋史》二百八卷《艺文志》有《邵博文集》五十七卷,今已失传。宋人陈造《江湖长翁集》卷二十六《题邵太史<西山集>》,说《西山集》板在蜀,其“文章赡缛峻整杰出”。④清人厉鹗的《宋诗纪事》卷五十也著录邵博《西山集》,惜不知卷数和内容。今在一些典籍中可看到邵博的一些文章。邵博的诗词,今散见在《全宋词》、《宋诗纪事) 等书中,但是为数不多。陆游《跋邵公济诗》说:“夜读公济诗,超然高逸,恨未尝得讲世旧与文盟也。”(见《渭南文集》卷二十六) 。⑤可知当时他亦以诗名。
     第二节  《邵氏闻见后录》版本源流考
     关于《后录》的版本,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有记载,也是目前能看

注释:
①晁说之,《最迁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8册,页325.
②具见附录第4条
③晁公武,《那素读书志》卷十九。台北: 广文书局,1967年,页1191.
④陈边,《江湖长载文集》巷三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壮。1987年,1166
  册,页399.

⑤陆游,《陆游集。智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页2226.





上一篇:召滑(邵滑)姓熊(转)
下一篇:亚一、亚三、亚六为堂兄弟又一佐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614

帖子

4681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1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6-8 11: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邵傅,文恩之子,字梦弼,号朴巅,闽县人,明隆庆(1567-1572)岁贡,官光泽训导,升王府教授,著《朴巅集》,《杜律集解》等。与伯温第三子邵傅,肯定不是一人,年代就不纹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614

帖子

4681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1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8-16 20: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史
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儒林三○ 《邵伯温传》


  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康节处士雍之子也。雍名重一时,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皆交其门。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光入相,尝欲荐伯温,未果而薨。后以河南尹与部使者荐,特授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

  初,蔡确之相也,神宗崩,哲宗立,邢恕自襄州移河阳,诣确谋造定策事。及司马光子康诣阙,恕召康诣河阳,伯温谓康曰:「公休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伯温曰:「恕倾巧,或以事要公休,若从之,必为异日之悔。」康竟往。恕果劝康作书称确,以为他日全身保家计。康、恕同年登科,恕又出光门下,康遂作书如恕言。恕盖以康为光子,言确有定策功,世必见信。既而梁焘以谏议召,恕亦要焘至河阳,连日夜论确功不休,且以康书为证,焘不悦。会吴处厚奏确诗谤朝政,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恕罪,亦命康分折,康始悔之。康卒,子植幼。宣仁后悯之。吕大防谓康素以伯温可托,请以伯温为西京教授以教植。伯温既至官,则诲植曰:「温公之孙,大谏之子,贤愚在天下,可畏也。」植闻之,力学不懈,卒有立。

  绍圣初,章惇为相。惇尝事康节,欲用伯温,伯温不往。会法当赴吏部铨,程颐为伯温曰:「吾危子之行也。」伯温曰:「岂不欲见先公于地下耶?」至则先就部拟官,而后见宰相。惇论及康节之学,曰:「嗟乎,吾于先生不能卒业也。」伯温曰:「先君先天之学,论天地万物未有不尽者。其信也,则人之仇怨反覆者可忘矣。」时惇方兴党狱,故以是动之。惇悚然。犹荐之于朝,而伯温愿补郡县吏,惇不悦,遂得监永兴军铸钱监。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惇犹在相位。伯温义不至京师,从外台辟环庆路帅幕,实避惇也。

  徽宗即位,以日食求言。伯温上书累数千言,大要欲复祖宗制度,辨宣仁诬谤,解元祐党锢,分君子小人,戒劳民用兵,语极恳至。宣仁太后之谤,伯温既辨之,又著书名《辨诬》。后崇宁、大观间,以元符上书人分邪正等,伯温在邪等中,以此书也。

  出监华州西岳庙,久之,知陕州灵宝县,徙芮城县。丁母忧,服除,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童贯为宣抚使,士大夫争出其门,伯温闻其来,出他州避之。除知果州,请罢岁输泸南诸州绫绢、丝绵数十万以宽民力。除知兴元府、遂宁府、邠州,皆不赴。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贼史斌破武休,入汉、利,窥剑门,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贼竟不能入,蜀人德之。除利路转运副使,提举太平观。绍兴四年,卒,年七十八。初,邵雍尝曰:「世行乱,蜀安,可避居。」及宣和末,伯温载家使蜀,故免于难。

  伯温尝论元祐、绍圣之政曰:「公卿大夫,当知国体,以蔡确奸邪,投之死地,何足惜!然尝为宰相,当以宰相待之。范忠宣有文正余风,知国体者也,故欲薄确之罪,言既不用,退而行确词命,然后求去,君子长者仁人用心也。确死南荒,岂独有伤国体哉!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忠直有余,然疾恶已甚,不知国体,以贻后日缙绅之祸,不能无过也。」

  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尝表伯温之墓曰:「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世以此三语尽伯温出处云。

  著书有《河南集》、《闻见录》、《皇极系述》、《辨诬》、《辨惑》、《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近百卷。三子:溥、博、傅。






白话《宋史》 > 邵伯温传

邵伯温传



  邵伯温字子文,河南洛阳人,是康节处士邵雍之子。邵雍生前颇有名望,与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程颢等皆有密切交往。邵伯温在家聆听父亲教诲,在外则以司马光等为师。司马光等人不讲资格辈份,与邵伯温结成忘年之交。邵伯温因此而获益良多,知识更加渊博,且特别能明察时务。司马光任宰相时,曾打算荐举邵伯温,可惜尚未荐举便因病去世了。后因受到河南尹及其他官员的推荐,邵伯温被特授大名府助教,调任潞州长子县县尉。

  起初,蔡确为相,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邢恕从襄州迁往河阳,并拜谒蔡确,称蔡确有定策拥立哲宗之功。当司马光之子司马康应召入朝时,邢恕请司马康先到河阳,邵伯温对司马康说:“你服丧期满,应先去晋见皇帝,不宜绕道河阳先见朋友。”司马康说“:可我已经答应了邢恕。”邵伯温又说:“邢恕这个人颇有心机,一定有事相求于你,你若从之,将来定会后悔的。”司马康未听劝阻,坚持前往邢恕住地。邢恕果然劝司马康写文章称颂宰相蔡确,以为今后保全身家性命做打算。司马康与邢恕为同年登科,且邢恕又出自司马康门下,出于友情等因素的考虑,司马康遂听从邢恕的意见,做文称颂蔡确。邢恕以为,司马康为司马光之子,他写文章称蔡确有拥立哲宗的定策之功,世人必然相信。稍后,梁焘以谏议之名为皇帝召见,邢恕又依法炮制,要梁焘到河阳,并喋喋不休地向梁焘陈说蔡确的功劳,且以司马康之文做辅证,梁焘极不高兴。后逢吴处厚上奏,言蔡确以诗作诽谤朝政。于是,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杀蔡确,追究邢恕,并命司马康与之划清界线,司马康此时深感后悔。不久,司马康去世,留下年幼的儿子司马植,为宣仁皇后所怜悯。吕大防对宣仁皇后说,司马康生前与邵伯温友好,原将其子托付给邵伯温,可以邵伯温为西京教授,便于教育司马植。邵伯温做西京教授后对司马植说:“你是司马光之孙,司马康之子,是贤是愚皆为天下人所关注,你当以此为勉,负起自己的责任。”司马植听后,发奋学习,毫不懈怠,终于取得了成绩。

  绍圣初年(1094),章..任宰相。章..曾经事从邵雍,故任相后,打算起用邵伯温,然邵伯温不愿趋炎附势。按惯例,邵伯温当赴吏部听候铨选,程颐对邵伯温说“:我担心你此次的吏部之行。”邵伯温说“:有什么担心呢?难道不打算见先公于地下吗?”于是,邵伯温先到了吏部听候差遣,然后才去见章..。章..与邵伯温谈起邵雍的象数学时感叹道:“唉,我没有深究先天之学,实在有愧于先生。”邵伯温说:“我父亲的先天之学,论天地万物事理,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尽,如能信奉他的学说,就不会计较人世间的仇怨反复。”邵伯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章..大兴党狱,力排元..党人,报复仇怨。邵伯温想以此来劝诫章..。章..听后,有惶惶然之感。但章..还是将邵伯温举荐给朝廷,而邵伯温不愿在朝廷做官,而愿在郡县做事。章..为此极不高兴。邵伯温遂得监永兴军铸铁监。此时,元..党人大多南迁,且许多人都不敢去拜访他们。但邵伯温不怕,他在咸平拜见了范祖禹,在颍昌拜访了范纯仁。后来,西夏挑起战端,欲收复西夏故地,宋廷许诺凡参加对西夏作战的将领可连升数级,邵伯温本当参加,但他将机会让给了同事。邵伯温任监永兴军铸铁监期满后,章..依然在朝廷任宰相,为了避免与章..共事,邵伯温执意不去京师做官,而选外任为环庆路帅府幕僚。

  徽宗即位后,就日食现象寻求解释。邵伯温上书达数千言,大意是要皇帝恢复祖宗制度,澄清对宣仁太后的诬谤,解除元..党锢,分辨君子与小人,力戒劳民伤财,兴兵动武等,言语十分恳切。关于对宣仁太后的诽谤,邵伯温在上书中进行了辩解,又专门为此著有《辩诬》一书,此书写了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除为宣仁太后辩诬外,还为邵伯温自己正了名。

  不久,邵伯温出监华州的西岳庙,之后,又先后任知陕州灵宝县和黄城县。服母丧期满后,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此时,童贯任该区域宣抚使,许多士大夫争相登门巴结讨好,可邵伯温听说童贯要来,赶紧出走他州以避童贯。邵伯温在知果州期间,上书请罢岁输泸南诸州绫绢、丝绵数十万以宽民力。后被命知兴元府、遂宁府、..州,皆托辞不赴任,最后被擢升为提点成都路刑狱。时农民起义首领史斌率部攻破武休,进入汉中、利路,并打算夺取剑门关,邵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清原合谋守剑门,致使斌不能过关,蜀人因此对邵伯温十分感激。邵伯温后任利路转运副使,提举太平观。

  绍兴四年(1134),邵伯温去世,时年七十八岁。邵雍曾经说:“世道很乱,而川蜀安定,可避居。”在宣和末年(1125),邵伯温举家迁往四川,因此避免了北宋末年的战乱之灾。

  邵伯温曾论元..、绍圣年间(1086~1098)的政治说:“公卿大夫,应当识国体,按理对蔡确等奸邪之徒,纵然置之于死地,也不足为惜。然而,既然蔡确曾为宰相,就应以宰相之礼待之。范忠宣有文正之余风,可谓知国体者,所以他想尽量淡化蔡确之罪。当他的意见被拒绝后,只得退而行蔡确词命,然后请求辞官,这就体现了君子长者仁人之用心。蔡确死于南方荒蛮之地,难道仅仅只是有伤国体吗?刘挚、梁焘、王严叟、刘安世等人忠直有余,然又疾恶之心太甚,不识礼统,这就为后日的士大夫之祸开了先河,因而不能不说他们没有过错。”

  赵鼎年青时跟从邵伯温学习,后来赵鼎做了宰相,上表请求追封邵伯温,朝廷遂追赠邵伯温为秘书阁修撰。赵鼎为邵伯温做墓志铭说“:邵伯温以学识行起于元..年间,以名节居处于绍圣年间,以言论受贬于崇宁年间。”世人皆认为赵鼎这三句话概括了邵伯温一生的历程。

  邵伯温所著之书有《河南集》、《闻见录》、《皇极系述》、《辩诬》、《辨惑》、《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等近百卷。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名为邵薄、邵博、邵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2 09:00 , Processed in 0.06345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