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657|回复: 0

万年裴梅荷桥邵氏本源记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44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27
发表于 2017-12-25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万年裴梅荷桥邵氏本源记
案《贵溪周坊邵氏宗谱》、《万年荷橋邵氏宗譜》載云:烏隆公(本源于浙江淳安派仁祥之後,世居湻安。至唐哀宗天祐三年(906年),有諱克中者,始徙桐廬縣,世為著姓。迨十六世孫諱有常者,生二子:長烏隆,次勝隆。勝由科甲讓,宋高宗朝為商州守,忤秦檜而卒。烏隆公因金人南侵,倉皇載貲西逰江、閩,行至貴溪三丫橋,四顧谿山之秀,因卜宅焉。自是苗類日蕃,因名其地曰邵港。)于宋靖康之際,因金兵逼境,由浙江桐廬蔔居於貴溪之薌溪,名曰邵港。子裔遂徙散於贵溪周坊、三丫、怀义(荷桥)、乐平、景陵、鄂之京山等邑。乌隆公曾孙遠十四公(祖讳整一),宋甯宗嘉定八年(1215)六月卜宅荷橋。其子誠複迁居燕窩(今邵家村),伯棠、伯芳居花園(今程家村),后取村名為荷橋。荷桥原属广信府贵溪邑周坊辖,明正德八年(1513年)因王浩八农民起义,割饶州府余干县之万春乡(今万年县青云镇)置,析鄱阳、乐平及贵溪周坊三县地益之,设万年县。
  關於“荷橋”村名,民間有兩種傳說:一說,其祖遠十四公遷此地時正是六月,適逢村前池塘荷花盛開,取其幽香清潔,藉以名村。“花園”之名流傳至今。二說,遠十四公定居此地後,一天夜裡,夢見一老人,白髮銀須,體態魁梧,杖一燃藜,對他說:“先生卜宅于此,日見天河耿耿,鳥鵲填橋,此乃風水寶地也。”說完老人不見。遠十四公醒來,心想:遷來半年之久,未取村名,今夜此夢,莫非神仙點化,遂以“荷橋”命名,以取清高之義。族人贊許地說:“此村名甚好,河道雖深,尚有變更之日,橋樑縱固,寧無傾圮之時?惟此河橋,屈指難紀。有蒼天即有其河,有七夕即有其橋,豈不與天地並傳哉!”這雖然是民間傳說,卻真實的反映了荷橋村人民的美好願景。
荷橋,山水環繞,古木參天。村前有一條石板大路,系連通饒、信二州的車馬古道。往來商賈,都必須取道荷橋。這條古道,從荷橋往上走,經過百丈嶺,可到貴溪三丫橋,再通往信州。往下經黃墩、株林、忠心壋可到陳營。再經珠山橋、百源塢、過千丈嶺、走羅湖,就到石鎮街了,然後乘船可達饒州。俗話說:“過了千丈嶺,肚子挺一挺。”意思就是說推米到石鎮街過了千丈嶺之後,開始走緩坡路,可以輕鬆一下子了。
舊時,荷橋推米到石鎮街去,必須走這條古道。如果是到上饒,或者去河口(今上饶市鉛山),也必須走這條路,可以說這條古道是連通饒廣的“絲綢之路”。
明清以前,這條大道雖說連通饒廣,但路面狹窄,坎坷不平,天一下雨,泥濘不堪。路兩旁蘆葦叢生,強人出沒。商旅叫苦不迭。至清代荷橋有一位叫程觀瀾的人,樂善好施,出資百萬,將路面拓寬,從三丫橋至株林這一段,鋪以花崗岩,並沿途遇水架橋。行人往來方便。路旁還設有茶亭酒肆,為往來行人提供食宿之所。談到橋,不能不談下黃墩村旁的慶親橋。據縣誌載,這座橋並排架有三道石樑,四座橋墩,車馬往來,可以並駕齊驅。這橋是黃墩村徐有桂修建的。徐有桂,字秉芳,例授營千總。性好義舉,作事慷慨,其母吳氏年近八旬,患病。秉芳每日默禱神明,願行方便,報恩萬一。因村東慶親寺旁有條大港,系饒廣大路津口,水闊數丈,行人苦之。於是與乃兄秉誠、秉集商議,捐金數百,起建石橋。橋成而母病癒。安仁(今鹰潭市余江)縣舉人張熾,即以“慶親”名橋,並置田產,為日後修橋補路之計。1949年5月,解放大軍渡江戰役後,國民黨軍節節敗退,這些殘兵敗將,就是從這條古道向上饒方向逃竄的。解放軍二野某部也從這條路上一直乘勝追擊。現在因為修建了公路,這條古道也就湮沒無聞了。
舊時,荷橋有八景,其中“河橋車馬”一景,就記載了這條古道的繁榮。詩曰:冉冉馳驅曆幾儔,河橋古道日悠悠。馬嘶芳草雞聲遠,車碾斜陽意未休。也許是這裡交通便利,為這個村莊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吧。
村前有條小溪,發源於百丈嶺,村後也有條小溪,發脈于尚坑源。兩水淙淙,清澈見底。雙溪相匯於黃墩村下洋壩,彎彎曲曲,幾經回瀾,然後再流入珠溪河。荷橋八景中就有“雙溪映月”一景,詩曰:玉輪倒影水流霞,波皺因風動桂花。天上人間原有路,張騫乘興泛浮槎。由於荷橋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的優越,所以荷橋的落基始祖邵遠十四公便選擇在這裡安家。
這年春天,遠十四公携三個兒子來到這裡,蓋了兩間茅屋草草安頓下來。白天披荊斬棘,墾荒平田。清明過後,一片稻田做得又爛又平,然後播下穀種。這種子是希望的種子。不久,種子萌芽,長出一片碧綠油油的禾苗,他們高興極了。早稻快收割的時候,遠十四公舉家二十餘口,全部遷來這裡,準備收割早稻,他們砍木料,燒磚瓦,經過將近半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在燕窩、花園兩地建起兩幢新屋,一家大小便在這裡安家落戶。第二年,他們又在附近的山頭塢尾,開墾荒田,擴大耕種面積。可這裡山高水冷,不適宜種早稻。故又回到邵港老家,換來一批一季晚稻種子播種育秧。眼看端陽快到,秧苗碧綠,他們一家人開始栽插一季晚稻,這年晚稻喜獲豐收。經過幾年的辛勤耕作,得出一條經驗:荷橋這地方,山高水冷,日照時短,種一季晚稻,比早稻收成好。於是,一季晚稻面積逐年擴大,少量早稻只是為了應付上半年的災荒。他們所種的一季晚稻有晚紅、芒穀、塢源早等。應該說荷橋的貢穀生產,就是從建村時種的塢源早開始的。据传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朱兵败鄱阳湖,遂逃至荷桥村“娘娘岭”,饥饿食用了当地村姑仅剩的一碗米煮的粥,感到味道很好,当上皇帝后,命遂传旨“代代耕食,岁岁纳贡”,始有“贡米”,即今万年贡米产地,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上一篇:亭旁邵宅世系源流与世系
下一篇:关于光州固始入闽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2 22:32 , Processed in 0.05773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