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707|回复: 0

关于邵氏族史的纠正与补充

[复制链接]

2080

主题

235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449
发表于 2017-12-25 20: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邵氏族史的纠正与补充】 1、西周封周、召、姜等王室功臣于京畿之内的地叫“采邑”,与封在京畿五百里外的“封国”不同。因西周初建,武王又早逝,灭纣后封周公于鲁国,太公于齐国,召公于北燕,实际皆未就封,而是留京辅政(约五年)。成王即位后,周、召、姜才分别派长子就封三侯国,并不是封三公于三侯国,立即就各由长子“代理”侯国之政。见《西周的釆邑制度》等史著。 2、召公在京畿之内的釆邑“召”,在现陕西宝鸡市岐山县西南的刘家塬村(原称召公村)一带。称“歧县”错了,歧路的“歧”与岐山的岐,是两个字,不能互混。陕西省从来无“歧县”的地名建制。(王岐山的名字也是此“岐山”!) 3、北燕国八百多年中先后建有五座都城。周初始封时的都城,原来长期争议,经1973年以来的考古发掘,证实在现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董家林村附近,称为“燕初都”,北京市政府已在此地建“西周燕国都城遗址博物舘”。而蓟城原是同时受封的薊国都城,在今北京广安门外一带,因蓟丘即长有薊草的山丘而得名蓟城。西周百多年后,燕盛蓟弱,遂并蓟而居,蓟城才成为燕国第二座都城,从此又称为“燕京”,延用至今。(第三座都城在良乡的窦店古城,第四座在河北容城。第五座即燕下都,遗址在今河北易县县城附近的易水河畔,是西周现存最大的都城遗址,也是“荊轲剌秦王”时的燕都及太子丹送荊轲的出发之地。因国防测绘,本人曾亲临这些燕都旧地) 4、现广安门外的公园里立有北京建城纪念柱,和著名历史地理学泰斗、北大侯仁之教授撰写的《北京建城记》,把北京建城追溯到召公始封北燕的公元前1146年,让邵氏的历史与北京建城融合在一起。这是从“大历史”宏观述事来讲的,没有错。但实际燕国初都在今房山区的琉璃河镇,召公奭也未在此年就到初都,更不可能到百年后的第二座燕京即蓟城就封。近年研究认为成王即位后派召公长子“克”就封燕国(二代燕侯),召公奭也曾亲临燕国,指导长子燕侯克,“使燕国经济迅速发展”云云。详见近年出版的北京社科院曹子西主编的《北京通史》第一卷。 ——可见,族史研究一是要把邵氏的历史放在民族大历史背景下来研究,不能只抄各地宗谱的原有零星记载。二是要关注历史学考古学最新的学术成果,不断吸收来补充、修正宗族史的相关内容,才不致于刻舟求剑,泥古不化。算是一点建议吧。亦可参阅《同安邵氏宗谱》中“附录”之《召公封燕史实补正》一文,其中摘录了相关内容。
    邵佳鹏



下一篇:读《燕召公世家》必须明白两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5-11 04:56 , Processed in 0.0555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