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937|回复: 1

【我们读世界】大邵村散记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44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25
发表于 2019-7-7 10: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读世界】大邵村散记作者:读书赏画微信号:发表时间 :2017-02-02




康信德,原名邵风,1981年12月17日出生于安徽肥东八斗镇,诗人、作家、编剧、制片人。16岁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创作短篇小说《斜眼狼》、《金钱记》、《来贝》、《照顾》等;长篇小说《桃金娘》、《秋娘》等;文学剧本《罗莹》等;长诗《贾佑思历险记》等,以及大量抒情诗歌及文学评论;2013年担任《小说时代》执行主编;2014年创作50集剧本《疯狂家装》,同年该剧全网上线发行。2015年创作短剧《逗你玩》系列、电影剧本《出租房》、《野人谷》等。读后感杂志签约作家。微信:kangxinde2013
前序:安徽肥东县八斗镇大邵村(经度:117.60、纬度:32.12),隶属八斗镇,在庙计水库(又叫鱼山湖)东北边。其东边为老戴村,北边为河东王村,西边邵新庄、东南为万庄、南边旺稍。地处江淮分水岭坳陵上的大邵村,两侧是河渠,西南方则是一片方圆数里水库,水库常年不干。水库里的水则可以经过袁河西水库一路南下进入滁河,最后流进长江。村西侧的狮子河可算上是滁河一条无名的支流。
一、起源与传说
八斗大邵村的邵氏至今还保留的堂号叫:安乐堂。据了解,现在全国有不少出名的邵氏村落也保留着这个堂号。史载称,此堂号渊源可以追溯到北宋的邵雍,邵雍自称安乐先生,住的地方叫安乐窝。所以,凡是他的子孙,都应该有此堂号。村里邵氏宗谱记载到我们这一代已逾三十余代,可见,此族有谱志早已逾越千年;而我们大邵村的总谱到我们这一代已经是六十一世,谱志历史更加悠久。
在肥东,据一些资料表明并非八斗大邵村邵姓最为古老,还有包公镇的大邵村的邵姓。不过,我一直疑心两房邵氏是否都源于安乐堂,因为两村都是用大邵村作为村名,而且包公镇的大邵村的邵氏大概也是元末时期过来的,他们至今盛传的洋蛇灯就是起源于元末明初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个传说常见报端,无须详说。
现在,不但是肥东就是整个江淮地区许多姓氏家族都纷纷追根到江西瓦勒坝。但其中各姓氏家族记载有所不同的是在迁徙时间上,大多数说是明末清初。不少人认为,八斗大邵村的邵氏传说也是从江西瓦勒坝迁徙而来,而最新的《邵姓的迁徙分布》一文中却提到“邵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到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可见我们肥东大邵的邵氏应该由“洪洞大槐树”迁徙而来,我个人比较认同这个观念。当初是胡、鲁、邵表兄弟三人一同迁徙而来,然后繁衍、分支。与其他家族记载有所不同的是,在村老的口中总是流传一些元末明初的迁徙故事,大多说的是当年表兄弟三人是明初之际迁至肥东,说三兄弟来到八斗后被分落在大邵村。据说,原先的村名还不叫大邵村,村里住的也是别的姓氏,有说是姓尹、姓柳、姓施等一些姓氏。传说他们在元末的“三杀庐州府、七杀凤阳”惨境中几乎灭绝,也有传说他们死于元末的战乱。
在村里,村老们曾有这样的传说,当年元朝末期天有异象,皇帝整日慌恐,担心有人来造元君的反、夺回江山,于是要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来推演天下,预算将来何方人氏敢如此造次。君命难违,刘伯温只好夜观天象,为给皇帝卜算。不久,他推算出在安徽境内将来有一个人会当皇帝(朱元璋)。皇帝逼问他在这个未来皇帝在哪儿,刘伯温知道天道如此,不能逆天而行,更不可轻易泄露天机。但皇帝那不可不报,不得不谎称说那人在在庐州府(现在的合肥),于是,元君派千军万马将庐州圈禁起来,对庐州府进行搜查抓捕,把庐州府辖区的有异相的男丁统统抓起来,然后不加问罪便开始大肆屠杀。后来又怕漏网,连十岁左右的孩子也不放过。大概杀了三成庐州人之后,有人向皇帝告密,说刘伯温说的是假话,那个未来皇帝不在庐州府。皇帝大怒,罪问刘伯温是不是真在说谎,刘伯温无奈,只好说自己掐算不够精准,那男孩原是在凤阳府境内。末代元君马上调兵围杀凤阳府的人,这次是不关男女老少,只要有“异相”的统统捕杀。就这样,凤阳被杀了七成,境内几乎人烟灭迹。当时地处庐州府与凤阳府交界的肥东分水岭地区自然难逃此劫,传说那时江淮分水岭一带已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二 繁衍与外殖
地处江淮分水岭坳陵上的大邵村,两侧是河渠,西南方则是一片方圆数里水库。村老们说,很早就有土地先生(其实就是风水先生)说村子是落在一个卧俯的地蟒蛇身上,并说村人处事略显粗莽和过去代代都出大力士的原因而在于村子骑在地蟒上。不过,从风水角度来说,大邵村可说是一方宝地,是所谓“前有照,后有靠”。村子的东西两侧是绵延的丘陵,站在两侧的丘陵上,远望村庄似乎卧在一片丛林密野之中。若是早上或傍晚,村子里是烟雾袅绕,颇有几份仙境之感。
此外,逢上雨天,雨水从丘陵上汇折而来,环抱而流至水库。因此,村老说过去水库是常年不存在干涸过。而水库里的水则可以经过袁河西水库一路南下进入滁河,最后流进长江。有人说,其实村西侧的狮子河算上是滁河一条无名的支流。大概因为是支流的缘故,每年农历三、四月的时候,村里的农田、沟渠、河道、水坞等等,凡是有流水的地方往往都是鱼、鳖、泥鳅、河虾汇集地。村老们说,他们年轻时从不愁没鱼吃,就是老鳖、黄鳝也经常捉到。其实,至今村前的田地、沟渠、河塘里依然是鱼虾攒集,繁殖栖息,盛况似乎不减当年。
自从屠杀或战乱之灾后,这块风水宝地很快就变成了无人的荒野。直到凤阳人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从人口密集的江西等省调徙人口填充江淮地区。也有说是,当年朱元璋追念他的爱将吴复(八斗人),来八斗悼念时,看到江淮地区到处荒芜人烟便伤感至极,下令四处调集人员来补充这片土地。村老传说,来八斗大邵村的祖先们就是在这个时从江西瓦勒坝迁徙到这里。
大概是过了数代,村里的三姓的人丁才渐渐旺盛起来,并开始分迁,独留邵氏于大邵村,胡、鲁二姓则迁之周围。也有说,三姓兄弟最初并非居住在一起,而是分在现在三个村落里;他们最初是依附在其他姓氏的村落里。起初,三姓虽渐成望族,但还是经常与周遍的其他姓氏争斗,为生存、为水源、为势力、为霸权等,在过去与其他村落姓氏打群架那是时有发生,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还见发生。据说与周遍的薛、计、赵等大姓都有过较量;前后打了有几百年。
三、尚武精神
大概是受生存环境的影响,八斗的邵氏已没有“理学”气息,而是特别尚武。有说是受“地蟒”影响而产生的“莽性”,有了这个“莽性”就不需要什么“理”与“文”。从现存在的谱书来看,确实是几百年来都不存出过什么文官名儒。不过,武将是出过一些的。村老们常说,从古到今村里出现过无数超凡的武夫、大力士,有的能单手举石滚,有的能肩挑千斤,有的能拔树如苗、有的能捻豆成粉等等。数百年来,一直是方圆数百里出名的武夫之村。有说,村里曾经有过大汉脚穿拖鞋,用木头挑一担绿豆到三十里外梁园去卖。到了梁园后,有人家问他是怎么将这担绿豆搞来的,因为那一担绿豆少说也有两三百斤。他笑笑说,骑毛驴驮来的。人家又问他,你的毛驴在哪儿。他指着外面的野地,说在那里吃草。等下集的时候,人家见他从涵洞里抽出一根碗粗的木头。他所谓的毛驴就是这个木头。不过,此说的另一个版本是此大汉买完绿豆后,责问买家将他的毛驴搞哪去了。买家惊讶说,并不曾看到有毛驴。大汉说,没有毛驴这个两三百斤绿豆是怎么来的?买家也纳闷,最后只好赔钱。大汉豪爽地笑笑,从涵洞里抽出一根碗粗的木头,说木头就是他的毛驴。买家及周围的人都笑了,最后宴请了这位大汉。
有说,当年李鸿章为了东征太平军(肥东人一般称之为长毛),到肥东乡下去招兵买马,挑选良兵精将。村里有个壮汉便参与报名。当主考官问他有什么本领时,他说他能单手托石磙,接着二话没说就将旁边的石磙轻而易举的托过头顶,托了头上一柱香的时间。还有说,村里有个壮汉家人很穷,没有石臼,年迈的老娘有一天忽然想吃绿豆面。他就用手抓绿豆,将它们捻成齑粉,然后做成绿豆面。另据说,太平军曾在我们村征招(也有说抓壮丁)49个壮丁,个个身强体壮;在战场上都获得不错的功绩,因为最后太平天国覆亡,所以他们故事成了“黑”历史,没有人敢去纪念他们;最后就剩一个性格温和、沉默寡言的人活着归来。
四、走马转阁楼
村老们常说我家祖上是多么有钱,路走到王城地界(王城离我们村有15里)都是自己家的田地,父辈们常说是:“横竖三十里不走人家田埂;住着富足派气的走马转阁楼,半个村子都是祖上的小后花园。”可惜也不知这具体是什么年代的事情,只是我家老宅下面和房屋前面的斜坡上确实堆了厚厚的一层碎青砖瓦砾,并且,在我家盖新房挖地基时还挖出不少半圆大方砖,其砖应该是地下排水的砖涵。如此这些,可以证实祖上却有过这样的一段辉煌历史。
记得父亲曾经跟我说过,说现在的鲁厚培家住的房地曾经是我家祖上的后院子一角。若真如此,宅院规模确实可观。不过,除了大宅院令人神往外,最着迷的还是那个消失久远的祖宅特殊建筑——走马转阁楼。传说,此阁楼好比是古代城墙,中间可以并行两匹马;其应该主要是用来防御护院用的。当然,我们现在在肥东境内早已经看不到这样的独特建筑。在黟县西递,有类似的走马楼,但西递似乎仅是普通的一面防护墙,墙体接口处仅有一个小角吊楼,在《黟县西递》一书上介绍说那就是走马楼。不过,大概因为没有带“转阁”功能,所以,显然是比不上祖上的走马转阁楼那样气派。
在村老们的口里,只要说到大邵村过去的历史,那么“走马转阁楼”是最常听说的一段。我小的时候,那一代的、现已故多年的村老们就经常会对我说:“你家祖上发迹啊,路走到王城地界都是自己家的田地,住着走马转阁楼,…”等等,云云。不仅本村,即使临村的老人也是知道此楼的。
五、邵笆斗
大概是因祖上有良田数千亩且一直盛富数代,或者是因祖上发迹,每天早上都能一笆斗银子的收入等缘故吧,我的家族祖上一直被村老们称之为:“邵笆斗”。有说,村前有个塘叫新塘,在祖上发迹、兴旺时,九条牯牛下新塘后就变成十条。无论什么人怎么数都是十条,而不是九条,传说新塘藏着有一条金牛,而且一直跟“邵笆斗”故事在联系一起。有说,邵笆斗发财时有钱的程度相当吓人。买别人家田亩时,遇到不愿意卖的,他就以每一组秧两个银元的价格收购,想想看,一亩田要插多少组秧,要花多少银子。据说他每次出去买田都用几头毛驴驼钱。
父辈们说,我家祖上有两块老祖坟地,一个在现在的老戴村前面,是我家祖上最一片大坟地,也是我家这房的最老的坟地,祖坟地上有一棵参天巨木—皂荚树;还有块坟地在望稍村西南,临近庙计水库一带,是后辟的坟地,这个坟地有四棵环生的棠梨树,要八个人才环抱过来。据说,当年站在梁园都可以看到那四棵环生的大树;太阳出来时,树影都能盖好几里。后来,遇到从北方来了一群乞丐,到村里讨饭,大概村民们爱接济他们的缘故,或是见此地物产丰富,不愁吃穿,他们索性不再四处乞讨,在坟前的四棵大树下安家落窝,因为树叶稠密,天下雨树下面都干的。可悲的是他们不在那里唱:《甘棠》,而是在那里起火生灶,最后把大树活活烧死了。村老们说,也是从那时起,我家祖上的家族开始走向败落。父辈说,祖上曾出不孝子孙,遇到一个到南京省亲返乡的姓赵女子,见人家貌美如花,便动了邪念,将女子抢夺过来。最后,哪知女子性烈,当夜就上吊自杀了。女子家族蒙羞成怒,率领整个家族人丁过来兴师问罪,祖上自忖抵斗不过,只好一大家族连夜潜逃避难!但逃于何方一直没有音讯,也从未见有后人来寻祖问亲。不过,父辈们说起时都觉得是一大遗憾。
过来复仇的赵姓人家霸占了我们祖宅,分卖了祖上良田。最后将老宅卖给一个姓黄的恶霸户。至今,在村里还有一地,名叫黄泥塘。
村老们说,直到我祖父们那一代,我的家族还有八斗“邵笆斗”美号。十里八乡的凡是有人欺负我村的村民,只要报上“邵笆斗”,对方就会息事宁人。而父辈们说,我的二爷、四爷都是有名的“护乡郎”,经常为村民打抱不平,只要村民在外面遇有外人刁难、欺辱之事,他们总是立马就要动身去摆平。解放后,“邵笆斗”就渐渐不再为人提起。不过,至今村老们还会说起。而我小的时候,那一批、现早已仙故的老人们则更能讲的头头是道,极为精彩。
六、邵氏宗祠
村老们说,原先在村西南有邵氏宗祠,规模很大,从村西垄岸一直盖到现在水库的庙岛,绵延近1公里;其中的房舍阁间都是雕梁画栋,非常精美。祠堂是历代邵姓集资兴修扩大的,其中的主堂廊柱需要两个人才能合抱。
有说,当初邵姓之所谓称霸一方,主要是因为宗族大,周边村庄以姓邵开头就有几处;人丁多,据说有两三万人;且性格烈悍。因此在十里八乡非常有影响力。邵氏宗祠后来大部分毁于战火,有说,自从邵笆斗家族败落后,整个邵氏开始走向衰败之路;至文革时邵氏宗祠几乎全部被毁。有说,毁于战火的邵氏宗祠的砖瓦、木料等后来被另外一个强势一时的地主拆去盖了一个姥庙,我们称之为南面姥,庙址就在现在水库中的一个土岛上,原来水库的水面并没有这么辽阔,因后来兴建大型水库,把庙周围的田地都淹没了,庙基比较高,才形成今天的土岛。一个谙知一些村史的村老说,解放前,其庙宇香火鼎盛,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烧香求愿。还有村老说,他们年轻时经常到姥庙玩,庙宇的厅柱结实粗大,得需要两人才能环抱过来,这些木材都是从邵氏宗祠那里拆卸下来的。也有说,修庙是为了镇岛上的地蟒,是当年有条体型巨大的地莽外游过来,看上了吃穿不愁穿的大邵村的下冲的千亩良田,因此地洞占打洞,霸占为巢,自此后几乎年年干旱,庄稼歉收,给邵氏家族及周边村邻带来厄运。所以,邵家人同意拆卸宗祠的木料,去盖南面姥,以镇此莽。在现在的大庙上原先有个深不见底大洞。姥庙后来也被拆掉了,材料用于盖学校。至今,在村西的地上还是瓦砾累累,都是宗祠的瓦砾。
七、说鼓书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村里常有人来说鼓书、唱庐剧、放电影。那时没有电视,一到晚上便无什么事情可消遣,村里凑钱凑伙食,邀请这些艺人来。
最早的大概就是鼓书。往往是在冬季时分,天还没黑,村里就能听到敲锣声。因此,大家都会知道晚上有“活动”。到晚上六、七点时大家早就各自选好位置,或是坐着,或是站着,或是蹬着,或是斜靠着,现场少不了有妇女们叽叽喳喳、和淘气的娃娃喧闹,她们尤其说是来听书的,不如说是来赶热闹的。那个年头,贫瘠的乡村一年到头是很少有什么文娱活动的,说鼓书、唱老戏(庐剧)、偶尔放放电影算是一大文娱盛事。到了严寒冬季,说鼓书就成了我们的期待!
说书的老头个子不高,穿着灰沉发黄的衣服,头发班白,圆形脸蛋,亮油油的眼睛。说话声音尽管有些低哑,却非常洪大。他一开口,就好象天上的飞机要降落屋顶,整个屋子都震动。他在说书前,总要先捶打携带的小圆鼓,捶了一阵后,并不着急开讲,而是坐到后面的一个板凳上,品其茶水来,直到满屋是人、噪噪嚷嚷的时候,他才重又敲打小圆鼓。那鼓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年代悠久,不说上面的鼓皮怎么发黑皴皮,就是做鼓的圆木上的红漆,也多已经凋落失色。但那个小圆鼓可结实,很耐捶。捶的越重,发出的响声越大。说书人在它上面拼命地捶敲几下,让诸位到来者都肃静下来,同时还告戒诸位说书马上就要开始。接着,他就开始煽情地说道:“上一回我们说到----话说----”等等。说到最后高潮处,他的会表情往往异常亢奋,好像喝了一壶白酒下肚,双眼圆瞪,满脸通红。就在这时,往往会听到一声重捶鼓声,有时也会阖打一下随身带的两片钹。
(备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邵风 写于合肥
2013年10月31日(第一此修改)
2014年4月3日(第二次修改)
2014年6月20日(第三次修改)
2017年1月15日(第四次修改)





上一篇:宁波鄞县四都邵家村--邵家八网宁波居二
下一篇:太仓浮桥镇邵氏古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1

主题

244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25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1: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邵发忠南京(祖籍合肥)肥东八斗河塘:
@邵友华(群主)www.whshao.com 请问友华宗亲此条信息从何而来?
以上合肥肥东八斗大邵村也我的祖上。文中作者我还没有搞清楚是谁,我只能说是一个不了解家族家谱的文化人。连最起码的始迁祖都不知道,至于说是洪洞大槐树迁来肯定不是,与包公镇大邵村也不是一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道听途说神话吧了。八斗邵氏谱书(河塘邵氏)史迁祖邵,讳必。高邮为官后去婺源,明朝自婺源迁肥东八斗定居。必公祖生子三茂,沃,焕,茂公生三子冒,節,瓣,(沃焕二公无嗣)八斗古地名因曹植在此江淮岭上作诗洛神赋,人称才高八斗故此八斗地名传说。河塘邵氏至今保留下来的七祖坟就是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2 00:31 , Processed in 0.04757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