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798|回复: 2

《北邵名人传记》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44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25
发表于 2019-7-12 15: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邵名人传记》
东陵瓜
“杜墓”村的由来
邵汝直不畏强暴治国舅
邵琇调虎离山惩国丈
神童邵起元
吴二娘教子成才
十八只荷花缸
邵学台晚年行善及邵公之墓
青天光尹  智断家私
邵忠尹教子务农
寻坟记
  • 东陵瓜
    北宋真宗祥符年间,河南洛阳(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有个叫尧夫的人,他自幼坚志苦读,才华横溢,很有名望,但他却不愿为官,靠种瓜谋生,赡养父母。传说他种的瓜五颜六色,滋味特异,称为东陵瓜。
    这一年,尧夫种了一大片瓜,可奇怪的是总共只结了一只瓜,而这只瓜日长夜大,几天就长到了一抱大。一天中午,突然来了三个文雅少年要向尧夫买瓜。尧夫想,偌大一片瓜园只生了一个瓜,这瓜留作种子要紧,如何能卖它!正在为难,三个少年会心地笑笑说:“我们愿以大价钱买下这个瓜,况且瓜已成熟,我们不妨就地吃了瓜瓤,把瓜子还给你留种如何?”尧夫听说还他种子也就答应了。然而三个少年又提出一个奇怪的请求,说要由他们自己摘瓜,而且在摘瓜的时候,主人要背过身去朝前走,不准回头看摘瓜。尧夫转过身子莫名其妙地往前走。他一边走一边想,越想越奇怪,走了十八步,忍不住回过头来,就在这一瞬间,三个少年突然化作了白鹤,向天空飞升而去。尧夫飞快跑到瓜前一看,只见瓜蒂已经摘落,急忙拿刀子切开这瓜。谁知瓜里都是闪闪发亮的金银珠宝。尧夫回到家里,从此不再种瓜,转而专心著作,写出了《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20多卷有名的诗文。尧夫的名气越来越大,其后被哲宗皇帝册封为:“康节先生”。就因为康节先生卖瓜行走的十八步路,其后世子孙十八代都精通诗文,才学过人,并在朝廷为官,直到杜墓邵学台。
    编注: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 “杜墓”村的由来
       现银湖街道杜墓村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宋、元、明、清时期,这里出过不少名人。在我们富阳,古人素有“南章北邵”之称。说的“南章”即是春江南边的大章村,而北邵指的就是江北的杜墓村邵家。
    按《邵氏宗谱》记载,杜墓邵家是北宋康节先生的后裔。其后五世子孙,南宋孝宗淳熙年间的监察御史邵汝直,因慕此地山水秀丽,即将其家属从绍兴余姚迁居离杜墓村附近的岔铜岭。
    传说古老的杜墓村树木茂盛,野草荆棘丛生。北宋前期一个姓杜的丞相后代曾来此开荒耕植,繁衍子孙。年复一年,人口逐渐增多,形成了村落。可是到了南宋时,杜家逐渐衰落,当住在岔铜岭的邵姓居民人丁兴旺,居住不下时,杜家却只剩下寥寥数人。为了让杜家重新发族,杜姓人请来风水先生,在村西北的一座小山上看准了风水,并将已故族人的尸骨移来,重新埋葬。可不知什么缘故,坟墓常常被挖掘。有一天夜里,杜家人梦见一个白须老人对他说:“这个风水不是你们杜姓人的发族地,而如果邵家人在此葬坟,必能兴旺发家。”于是好心的杜家人就将这块风水宝地送给了邵家,但要求邵家将此山以“杜”命名。邵家就把这座山取名“杜坟山”杜家见邵家很守信用,又将村里的房屋送给了邵家人。从此,岔铜岭上的邵姓居民就续迁进了杜姓居住的村子。不久,杜家灭族。为了让后代子孙不忘杜家赠地的恩德,就把村子取名为杜墓村。
  • 邵汝直不畏强暴治国舅
          邵汝直是康节先生第五代子孙,官任文林郎,后提升为监察御史。南宋时迁都临安(现杭州)在京供职。因慕富阳山水秀丽,将其家眷从绍兴余姚迁至离杜墓村附近的岔铜岭居住。
    邵汝直为官不畏强暴,执法如山,当地传说着一桩他惩治国舅的故事。
    杭州清波门一条里弄住着一个姓周的老秀才,一家二口人,老夫老妻,他们的独生女前一年嫁给郊徐庄的一个学生,那一天闺女探视娘家,秀才夫妇很高兴,住了几天后,三人同游六和塔,不幸碰上了宋国舅。宋国舅生得身宽体胖,开口要闭眼,睁眼要嘴。这人见了女人就涎三尺,是个好色之徒。看见了周秀才女儿生的美貌,就邪心顿起,马上上前调戏。秀才见女儿受辱,立刻怒言制止,然而国舅哪里把周秀才放在眼里,命恶奴一顿拳打脚踢,把他打到在地,将其女儿抢回了国舅府中。
    再说邵汝直生得三个儿子,其长子永才智勇双全,官任监察御史中丞。这一天,他从郊外春游归城。半路上碰到一个书生,似癫似狂,哭哭啼啼前行。永才上前询问,书生边哭边诉,说他姓徐,是郊外徐庄的一个秀才,杭州清波门周秀才是他的老师,周秀才见他刻苦好学,才智出众,日后必有前程,去年就把独生女儿嫁给了他,谁知妻子探望娘家,在六和塔被国舅抢走,如今生死不知。昨天岳父岳母也去向不明。求人到处寻找,全无踪影。说罢泪如涌泉。永才听了秀才的哭诉,义愤填膺。一面劝慰秀才,一面叫他写好状纸。徐秀才听到这话,如梦初醒,立刻招来纸笔很快写好诉状,并双膝跪地呈上说:“相公若能帮我昭雪此案,让我全家团聚,小生愿肝脑涂地,报答大恩大德。”永才扶起徐秀才说:“休得谢我,且听回音。”说罢告辞而去。徐秀才送了一程一程。
    永才回到家里,正想跟父亲言及此事,忽见母亲脸带愁容,父亲也不在屋中。“母亲为何愁眉不展?”永才着急地问。母亲说“孩儿不知,因国舅强抢民女,你父替清波门周秀才伸冤,奉皇上圣旨搜查国舅府,他们把周家女儿私藏甚好,查无人影。接着传讯周秀才夫妇,不料又扑了个空,眼下没有周秀才的诉状,倒被国舅猪八戒倒打一耙,说你父亲诬告好人,竟被不明真相的皇上下旨打入牢中。”接着又把国舅为何抢去周家女儿的事,如此这般叙述一遍,说罢又以泪洗面。永才安慰说:“母亲不必担忧,孩子已把此事原由搞清,并有周秀才女婿的状纸在手,待我诉之父亲,共良策,定能制服国舅。”永才不敢耽搁,说罢就去监狱。狱史见是邵御史的儿子中丞到来,径引到牢房,永才见到父亲,泪水滢滢。汝直一边擦泪水,一边问:“不知孩儿何故到此?”永才就把路遇徐秀才一事陈述于父,并呈上状纸让父亲过目。汝直看完状纸问永才有何良策制服国舅。永才胸有成竹,将自己的计谋说出,汝直大喜,嘱咐儿子小心行事。
    这天夜里,国舅府灯火辉煌,邵永才带着一班捕快到府门外边埋伏。他自己施展功夫“嗖”的一声,神不知鬼不觉窜过围墙,悄悄来到正堂门口。永才借着灯光,从门缝中向内观察,只见国舅和几个奴才一边喝酒,一边逼问站在一旁的周秀才“我乃堂堂国舅爷,你女儿若能从我做老婆,你就荣华富贵享不尽,要是违抗我的心意,嘿嘿……。”周秀才人穷志不短,只听他怒言驳斥:“你身为国舅,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强抢民女,还有王法没有?你要我答应将女儿嫁你,除非钱塘江水倒流,太阳从西边升起!”国舅恼羞成怒:“好呀,死老头不识抬举,还敢顶嘴。来呀!把他捆起来尝尝皮鞭的滋味。”几个恶奴蜂拥而上,把周秀才绑在柱子上,一顿乱鞭打去。周秀才仍然骂声不止。
    永才看到此处,感觉时机成熟,就悄悄跑到门口,迅速打开大门,招呼埋伏在外面的几十名捕快,直奔国舅府正堂。国舅听得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料知出事,慌乱中听得一声大吼:“住手!不准私设公堂,鞭打无辜。”说时迟,那时快,众捕快刹时涌进屋来。国舅颇觉惊慌。稍停片刻,国舅发觉站在面前的是汝直之子,监察御史中丞邵永才,就又心宽起来,说:“好小子,我看你管得太宽了吧!竟敢管到我国舅爷头上来了,来呀,再给我狠狠地打!”“不许打人”邵永才大声喝阻。“什么我乃堂堂国舅,皇上也要让几分。我打一个家人,还要你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来管,真是岂有此理!”永才慢吞吞地说:“国舅大人,这被打的真是你家人吗?”国舅自知理亏,但还是强词夺理:“是不是家人与你无干。”此时周秀才已被打得皮开肉绽,遍体鳞伤。永才仍步步紧逼国舅气急败坏。永才向外一招手,大声说:把徐秀才带进来!”徐秀才同一名捕快急步走入正堂,看见岳父被捆绑着,打得昏死过去,慌忙大叫:“岳父醒醒!”国舅看到周秀才女婿到来,就想先下手为强,一伸手抓起一只酒杯,对准永才脑门猛砸过来,永才早有防备,头一偏,躲过了酒杯。他厉声喝道:“国舅!你想动手?”原来这国舅幼小学过几下拳脚,力气也大,因此还是硬着嘴巴:“邵永才,你敢到国舅头上挠痒,今天叫你直的进来,横着出去!”说着,左脚落地,右脚一伸,把八仙桌掀翻,双手一折,两只桌腿拿在手中,气势汹汹地来打永才。永才见国舅来势凶狠,来个声东击西,叫国舅无法招架。国舅打在前面,永才在后面打他。国舅打在后边,永才又在前边打他。国舅怎么也打不着永才,永才却拳拳打在国舅身上。不一会胖国舅心慌气喘,渐渐支持不住了。他想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刚想逃脱,不料永才来个“顺手牵羊”,把国舅轻轻提过来,又一个“猛虎吐羊”将国舅远远甩去,跌得爬也爬不起来。他再也动弹不得,只好连连求饶。
    此时,徐秀才也已把岳父救醒,周秀才说:“国舅抢走女儿以后,他随即到官府告状,不料被国舅知道后,就连夜派人抓走了老夫妻俩,将他们关入小房后,用软计引诱不成,又来硬逼威胁,以至今日一顿皮鞭毒打……。”
    到此,宋国舅知道事情彻底败露,再也无法挽回,只得放出关在香园楼上的周家母女。此后,刑部尚书将国舅的罪行奏本朝廷,碍于民愤难平,皇上只得将国舅绳之以法。
    周秀才回家后,广为颂扬邵汝直父子的清风亮节,并将他们居住的里弄改名为“青天弄”,院子取名“青天院”。
    、邵琇调虎离山惩国丈
    明朝嘉靖年间有这样一件事,在余杭县城通往石鸽的路上。前面抬着一顶花轿,后面一片哭声带哀乐,听了不禁使人惊讶。这时一位秀才打扮的中年男子彬彬有礼地上前施礼,讨教事情的原委。此人就是有名的清官邵琇,时任四川崇庆府通判。因他办事果断公正,由巡按大人谢瑜奏请皇上,奉旨随同下江南巡视,他们辗转各地,这时到达自己的故乡浙江。邵琇告假数天,打算回富阳杜墓探亲。他不带随从,青衣小帽,乔装改扮而行。他从杭州出发,一路体察民情,正好半路上碰到这桩蹊跷事情。
    原来,这是余杭县城一个商人娶亲,新娘过路黄溪头时,被退居当地的黄国丈抢去,逼迫新娘给他做三天妻子。新娘不堪侮辱,当即碰壁而死。邵琇问道:“这黄国丈莫非就是正德年间西宫娘娘之父?”一个中年男子说:“正是,这恶霸仗着皇亲势力,强占百姓家产,抢劫良家妇女。更可恶者,凡是人家成亲,路过黄溪头村的新娘都要给他做三天妻子。给黄恶霸逼得走投无路的何止这样一人。你看好端端的一桩喜事,如今成了丧事。”邵琇问:“那为何不去告官?”一个青年苦笑着说:“告状、伸冤顶什么用!人家是皇亲国戚,天下是他们的。你去看黄恶霸大门上贴的对联,‘正德家门婿,嘉靖亲外甥’,连两个万岁爷都成了他的管门人了。”邵琇忙问:“真有此事?”“不信你去看看。”青年回答说。
    邵琇来到黄溪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来到黄府门,果然看到大门上有这样一幅对联,为了这件事,他放弃了回家探亲的机会。第二天黄溪头就传出了黄府大门上的对联被人揭走的消息。
    过来几天,巡按谢瑜和判官邵琇来到余杭的消息传开了。不知有多少人含着眼泪,口叫冤枉,呈上状纸,控告黄国丈的罪行。余杭知县也捧出了厚厚一叠无力审理的状纸。
    这个时候,一个青年后生突然闯进公堂大声呼喊:“大人为小人伸冤!”边叫边将状纸呈上。巡按大人看了状纸又转交给判官邵琇。他一边接状,一边同谢巡按耳语,巡按边听边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此时两位钦差已胸有成竹,下令退堂,隔日再审。
    且说这黄国丈闻知钦差南巡到余杭,心里想,凭着当今天子是自己的亲外甥,巡按大人一定会上门拜见我国丈,用不着自己去巴结,只要等在家里就是了。他猜得不差,果然第二天一早邵琇坐着轿子,带着随行人员来到了黄府。相见礼毕,国丈问邵琇:“为何不见巡按大人?”邵琇即以巡按身体不佳为由推脱。寒暄一阵后,邵琇含蓄的说:“禀国丈,昨日有个刁民口叫冤枉,上诉国丈占了他的妻室,不知可有此事?”又说:“其实国丈如果真的喜欢她,何不由我和谢大人做主,知县大人做媒,来一个明媒正娶,冠冕堂皇地了结此事,不知国丈尊意如何?”国丈一听很开心,觉得自己势力大,钦差大臣不惩罚,还要来奉承自己,成全我百年之好。然而,这人毕竟是老奸巨猾之徒,在未摸清对方真实用意之前啊,还是一口否认此事。邵琇早已察觉,开口说:“哎!国丈不必见外。你我是同乡,谢大人是我密友,我也是照谢大人的主意行事,有话直言无妨。”黄国丈听了这番话才放下心来,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邵琇。
    原来,前一天闯堂后生鸣冤告状,就为这件事。他的新娘做轿路过黄府,国丈把她抢回家中。见新娘十分美貌,硬要逼她为妾,现在就藏在家中,恶贯满盈、鬼迷心窍的黄国丈已对邵琇的表白深信不疑,于是叫人把新娘拉到厅堂让邵琇过目。邵琇看后故意赞美一番,说得黄国丈洋洋得意、心花怒放。邵琇乘黄国丈得意忘形之际说:“以防夜长梦多,请国丈及早带着新娘同到余杭县衙为好,我和谢大人恭候。”黄国丈连声说:“好!”

  • 黄国丈来到县衙客堂,刚刚谢过巡按、知县,突然有人击鼓鸣冤。谢瑜就请国丈一同升堂。只见那青年后生又大喊:“冤枉!”跑到堂前跪在地上,诉说黄国丈青天白日强占他人新娘的经过,请求大人为民做主。其实谢大人早已将案情审得明明白白。只要拘得犯人,即可宣布结案。黄国丈虽想抵赖,可是罪行累累,无从应对。谢大人惊堂木一拍,命人将黄国丈拿下,黄国丈不肯伏法,邵琇则历数其罪,叫人对质,铁证如山。最后拿出门联一幅,判其欺君之罪。黄国丈全身发抖,汗如雨下,无言对答。谢巡按一声令下,将其推出县堂,斩首示众。众百姓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人心大快!
    编注:邵琇字佩之,号晓峰。嘉靖辛丑年授四川崇庆州判官。有《晓峰集》若干卷。
    神童邵起元
       邵起元,号金沙,字贞父,系康节先生第十七代子孙,家住富阳杜墓村。
    起元幼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才智过人,有神童之称。在他七岁那年,和弟弟踢毽子玩耍,一不小心,毽子掉到阴沟洞里去了,因为洞口太小,毽子怎么也拿不出来,急的弟弟大声哭叫。邵起元急中生智,一边劝弟弟不要哭,一边飞快地跑进屋里拿来了脸盆,又从附近池塘里取水,把水倒入阴沟洞,水渐渐灌满了,毽子就浮上来了。这消息一传开,大家都夸邵起元真聪明。
    第二年,同村孙家有两个小孩,到邵起元家后花园的池塘边玩耍。其中一个小孩爬到池塘边的栏杆上,脚一滑,掉进池塘里淹死了。孙家人到县衙告状,说要起元的祖父偿命。后来富阳知县判定,要起元家出钱赔偿。起元的祖父不答应,知县就要上刑罚;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小孩突然闯进了公堂,口中大叫:“起元愿代祖父受刑。”知县见是个小孩,就说:“小小年纪为何乱闯公堂?”起元不慌不忙地说:“大人,我有一句话请教,你说大山能打围墙么?”知县一时摸不着头脑,就说:“大山怎么能打围墙?”起元说:“对呀,山太大打不了围墙,我们家的池塘也很大,加不了盖。孙家小孩自己不小心掉进池塘淹死,怎能将我祖父治罪呢?”知县一听,觉得言之有理。满堂人员也都十分惊讶。于是知县将起元祖父当堂释放。还夸邵起元“真神童也!”
    邵起元读书十分用功,夏不搧扇,冬不烘炉。到十一岁那年获全国童试第一名,被皇上封赠为“道奉大夫”,一时名扬四海。
    邵起元长大做官后,仍然手不离书,刻苦好学,写下了《千古明良》、《理性源流》等著作。后来皇上又晋赠了“鸿胪寺少卿”的官爵。

  • 吴二娘教子成才
        邵起元结发妻子吴氏生有三子:长子光尹、次子嘉尹、三子忠尹。
    不幸三子生下后未满月就去世了。起元丧妻后续娶钱塘吴二娘。二娘生来文静雅丽,通情达理,尤喜读书,通晓《孝经》、《列女传》,深解五伦,琴棋书画样样皆通。
       吴二娘到邵家后亲生一女,跟三子一视同仁。她尽心抚养三子一女。可是不久起元也因劳神过度离开了人世。二娘悲痛欲绝,积忧甚深,久而久之,致使老年双目失明。
       邵起元死后,邵家渐趋贫困,后来只能靠吴二娘编卖竹篮度日。古老的杜墓村人口很多,据说有五百多户人家。这里又是新城(新登)、富阳通往余杭的大道,人来客往,商业繁荣,曾有“小余杭”之称。
       有一天,光尹兄弟三人为了分担母亲劳累,就偷偷把母亲编好的竹篮拿到集市上去卖。二娘发觉竹篮不在,又不见了兄弟三人,跑到街上一看,三人正在卖篮,不觉心酸落泪。这天晚饭后,二娘收拾好碗筷,一切料理定当,就把兄弟三人唤到正堂,自己端坐上方,兄弟三人见此神态,急忙跪在地上。吴二娘开口说:“你们弟兄三人早上干什么去了?”光尹回答到:“街上卖竹篮。”二娘又问:“谁叫你们去的?”嘉尹回答说:“孩儿见母亲日夜操劳,又要教导我们读书习字,又要编制竹篮,实在太辛苦了。为了让母亲多歇息一会,我们弟兄三人就去……。”说着,嘉尹又将卖竹篮得的钱交给了二娘,二娘颤抖着双手接过钱币,带着心酸的口气说:“孩儿们,你们虽非二娘所生,但我含辛茹苦,同你们相依为命,总想把你们拉扯长大,培养成材,可你们竟敢擅自耽误学业,到街上卖篮,虽然对二娘一片孝心,但这样下去,如何对得起你们九泉之下的亲生父母,又怎能长进诗文,光耀祖宗?二娘日以继夜,操劳过度,教习功课,可你们……。”说着母子四人哭成一团,好不伤心。过了一会,二娘擦干眼泪唤光尹拿剪刀来。光尹呈上剪刀,弟兄三人更觉惶恐不安。只见二娘右手拿剪刀,左手扶住发髻。三兄弟见状急忙扑上去,挽住二娘双手,慌忙求饶,说:“要是母亲剪下发髻,叫我们留下不忠不孝的名声,叫孩儿日后如何为人!请母亲息怒,我们今后一定用心攻读,再也不敢存有丝毫游心”说着,弟兄三人又跪倒在地。原来,古代人视发髻为生命。青丝落发,即女人为尼,男人为僧。光尹兄弟人虽幼小,可是已经懂得这个道理。二娘见兄弟三人又是跪地,又是求饶,心也软下来,没有把发髻剪下。她对光尹弟兄三人说:“二娘剪髻,并非为削发为尼,意在立誓教养你们成材,今见你们确有孝心,但愿用功读书,早日成材,光耀门庭。”说完四人又哭成一团。
    从此以后,弟兄三人在二娘的精心教导下专心读书。到后来,两人中得进士,一个中了举人,同时成了有名的孝子。
    后人为了颂扬二娘教子有方,留下了一首赞美的诗篇:
    贤者二娘,流芳百世。大义莫逆,解作五伦。
    琴瑟雍雍,夫妇唱和。守节清约,于家有补。
    茹蘖抱冰,心教三子。抚育有方,处身自苦。
    气若丘山,义出肺腑。江南二娘,媲美孟母。
    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者二娘,流芳百世。
    编注:饮冰茹蘖,指生活清苦,为人清白。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
  • 十八只荷花缸
    富阳银湖街道杜墓村一户人家,目前还完整的保存着一只祖传的大花缸。据说这套荷花缸原有十八只,它们的来历要追溯到300多年前明末清初时期。
    当时,杜墓村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名叫邵嘉尹。他的父亲官做鸿胪寺少卿。邵嘉尹幼年丧母,继而亡父。他和哥哥、弟弟全靠继母吴二娘养育成材。嘉尹29岁中举,12年后又中进士,官封礼部尚书郎。59岁时放任云南大主考,四年后又任江南学政,不久提升为京堂鸿胪寺少卿。当地老百姓都叫嘉尹为邵学台。
    时值清朝康熙年间,圣上见吴三桂居功自傲,显露谋朝篡位之意,就把兵权显赫的大元帅吴三桂调任云南总兵,令其驻守边疆。吴三桂到任后第二年,恰逢云南大考,主考官就是学台大人邵嘉尹。吴三桂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达到谋反的目的,事先物色了十八个亲信,想用软硬兼施的手段,要挟邵学台把这十八个人点为举人,然后奏本朝廷,把他们派往各地授职,充当自己的鹰犬。他就派人送去了一大批金银财帛和十八件宝器,其中包括珊瑚杯、玛瑙瓢、象牙筷、白玉壶、金制烛台、寸金宝烛等珍品行贿邵学台。
    邵学台知道吴三桂用心险恶,手段毒辣,就同大儿子邵士荘说:“为父这次主考,少不得同吴三桂争斗一场,目前吉凶难卜。眼下看来,只能智斗,不可力敌。我已答应收下他的礼物,暂时把他稳住。你应立即启程,从速将这批东西运回家乡秘藏,日后可作为吴三桂的罪证。”邵士荘立刻准备,把吴三桂赠送的金银财帛分装在十八只荷花缸的底部,上面覆盖细泥,各种一棵敬松树伪装,然后启程离开云南。
    邵学台面临杀身之祸,同吴三桂周旋。表面上答应吴三桂的要求,实际上仍然按大清朝考试规则办事,力求择优录取人才。为了蒙蔽吴三桂,争取较多的时间把主考大事办成,邵学台有意提前三天开科,推迟三天放榜。录取完毕后立即暗暗离开了云南。
    再说吴三桂以为邵学台收下了礼物已经中计,十八个举人可以稳稳当当到手。谁知皇榜揭晓,他的亲信一个都没有上榜。气急败坏的吴三桂立即下令处死邵学台,可是邵学台几天前就上路了。吴三桂恼羞成怒,又下令派亲兵追赶,务必杀死邵学台。追兵来到扬子江口,打听到邵学台已驾渔船下江南的消息。亲兵马上驾起战船紧追不歇,眼看就要追上了,众亲兵以为大功就快告成,邵学台也以为今天在劫难逃。突然间,电闪雷鸣,半空中出现一个长须红脸的大汉,同传说中的关云长一模一样,只见他提起大刀,往下一劈,就把战船的桅杆砍倒,然后用刀头轻轻一掂,将吴三桂的战船退后了十八里,再用刀柄在渔船尾梢一掂,将邵学台的渔船推向前十八里,这样一前一退,相距遥远。但吴三桂不甘心,继而追杀,水路截至,行陆路直追。不料探马来报:“大人,前面不单有条“金沙江”(金沙里),还有一条“黄湖”(横坞里),还有一座“八刀山”(岔口)要经过。不远处又听到阵阵炮声,请大人三思。”吴三桂立马沉思:“再看得人马精疲力尽,前面之路又如此险要,又有炮声”犹豫片刻,“啊!算了,不追也罢!”于是调转人马,回云南而去也。
    邵学台脱险回家乡后,一面奏本朝廷,说明吴三桂蓄意谋反,赠送十八缸礼物就是铁证。一面从富阳后亭子起直到杜墓村口,在这四十里山路过村造庙,建造起十八个“关帝庙”每个庙的前面各栽一棵敬松树,以示对关老爷的搭救之恩。与此同时,邵学台又把吴三桂赠与的财物妥善保管,尔后变卖之款用于兴修水利,造福于民。十八只荷花缸分发给族内各户使用保存。
    【编注:邵学台,讳嘉尹,字令孺,号瞻雨。1612415日生。
    1642年中举,行祯二十四,1655年中进士,同年封为礼部尚书郎。
    1672年为云南大主考。1676年任江南学政。1679年提升为京堂鸿胪寺少卿。16821029日逝世,终年70岁。】
  • 邵学台晚年行善及邵公之墓
    到了晚年,邵学台辞官回乡,把尽有的积蓄行善于民间。传说当时富阳新桥畈一带水旱灾害频发。“无深涧大溪之水灌溉,天雨则内洪外涝交加。”三千七百余亩农田常常颗粒无收。为了实现“涝则泻,旱则蓄”的愿望,邵嘉尹曾捐巨资,在泉塘畈东修筑“普济堰”工程。据富阳县志记载,“此堰厚三百尺,高二十丈,上阔一百二十尺,下阔一百五十尺。”普济堰建成之后,新桥畈田“岁不为灾”。
    当时的余杭知县是邵学台的学生,学台大人还乡后,就聘恩师到县衙理内政,判断公案。杜墓到余杭县城要经过黄溪头黄府,虽然邵学台上代祖宗邵琇和巡按谢瑜除掉了作恶多端的黄国丈,但皇亲国戚的礼制未变,凡要经过黄府,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百姓要躬身叩头。为了避免经过黄溪头,邵学台出钱买了十亩地,新开一条路,用青石板铺面,绕过黄溪头,直达余杭城。
    邵学台来到余杭后,就在城里设立了一家当铺,取名“济民当店”,专门救助贫苦百姓。他得知七里店一带常闹水灾,庄稼淹没,百姓叫苦连天。他就捐资兴修水利,治理河道,还提出了建造南湖的规划。大大减轻了余杭的水患灾害。
    邵学台为老百姓办了一些好事,人民就感谢他。他死后,就安葬在余杭西门头七里店梅湾的小山坡上。他的坟墓很考究,墓身成圆柱体,周边青石板围绕。上面成锥形,用砖头大小的青石板砌成,锥顶留一小口。用于上坟祭祀扦插祭品。墓壁前方镶一块墓坊,坊长60厘米,宽45厘米。坟墓前面有一块三、四十平方米面积的墓台。往下走是18级石阶,这里又有一块平地,立有一个亭子。亭子用四根大理石柱子支撑,顶成六角形。下来亭子又是18级石梯,石梯边设有八仙桌面大小的一只石龟,用高级大理石雕刻而成,形态逼真。石龟的背上有一块约长165厘米,宽86厘米,厚21厘米的石碑坊,上面用正楷字体刻写邵学台家乡住址,出生年月和生平政绩等等。石龟的后面一条三华里长,用青石板铺面的蜿蜒山道一直到外边。路口立有一块高250厘米,宽86厘米,厚40厘米的大型碑坊,上顶用三角形瓦片护盖,碑上用隶书刻写“京堂鸿胪寺少卿邵公之墓”11个大字。
    据老年人说,50年前,邵公之墓还大体完整的保存着,并有邵氏后人在清明时节上坟祭祀。
  • 青天光尹  智断家私
    一个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冬天,河南息县城内大街上,穿着破烂衣服的母子俩流落街头求乞。母亲三十开外,双目失明,其子十岁左右,用一根竹竿引着母亲走路。俩人冻得浑身发抖,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看到这个情景,不免让人心酸落泪。一家酒店的女主人深表同情之心,招呼他们进到屋里,盛饭给他们充饥,俩人感恩不尽。
    原来这瞎子女人是保定县李富翁的婢女。李富翁的妻子生下女儿后就去世了,拉扯女儿长大后,李富翁就招婿进门,共同操持家业。在这期间,李富翁同婢女相好,生下了一个男孩。因怕女婿生异心,不敢说明小孩是他和婢女所生,只是暗中打算,数年后把家产分开,让母子俩有所依靠。谁知人算不如天算,不久后李富翁突然得急病丧生。女儿女婿怕小孩长大后同自己争家产,就把母子俩赶出了家门。婢女无依无靠,只得带着孩子到衙门告状。可是几年过去,还是石沉大海,无人理冤。于是只好求乞育儿,苦度光阴。由于过度悲伤,几年之后婢女就双目失明。
    店主听了瞎子女人的不幸遭遇,着实为他们抱不平。老板娘告诉他们说:“这里的县令是有名的青天大人。他是邵学台的长兄,名叫邵光尹。他来到息县后办了不少好事;打击豪强,惩治恶霸,昔日那些欺压百姓的坏蛋,如今收敛多了,你何不上县衙告状呢!”瞎子女人说:“我们母子是外地人,隔县告状,邵大人能管我们吗?”老板娘说:“邵县令刚直清廉,执法严明,加上他为民办事的热心肠,你如果去求他,想必一定会管。”话音刚落,门外突然传来喝道声。老板娘说:“看,邵大人来了,快去拦轿告状吧!”
    原来,邵光尹下乡体察民情,刚刚返回县城。看见一个孩子和妇女跪在街上叫屈,就下了轿子,走上前来问原由。他听了瞎眼女人的哭诉,嘱咐她写好状纸,送到县衙来。
    讨饭女子拦路告状的事很快在息县城内议论纷纷。也得到许多人的同情。邵光尹看了她呈上的状纸后,马上禀报上司倪制军,倪制军说:“这件家私案以置之不理为妙,否则别人会说你越俎代庖,多管闲事!”邵光尹却说:“大人,排难解纷,伸张正义乃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百姓称我们为父母官,我们就得像父母关心儿女一样,关心百姓的疾苦。请大人放心,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会把这件事处理好的。”倪制军一向器重邵光尹,听了他的这番话,就不再阻拦,只有嘱咐他要小心从事。
    邵县令回到息县,命人从监狱里选出两名轻刑犯人,对他们说:“我想放你俩出去办一件事,事情办好,从轻发落,若借机逃走,捉住后罪加一等。”俩犯人一听,跪在地上连连叩头。表示愿意立功抵罪,一定按大人吩咐办事。于是邵县令当即授予一条计谋,叫他们去准备行动。
    再说李富翁的女婿把婢女母子赶走之后,就独占家产,心中好生得意。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个衣着考究,举止大方,彬彬有礼的客人。他自称是李富翁的老友,特地带着礼物,从很远的地方前来探望。当他听说好友已故,忍不住流出了几滴眼泪。李富翁的女婿置下酒席,热情接待了远方的客人。席间俩人一见如故,谈吐十分投机。正在此时,突然门被撞开,一个蓬头散发的男子发疯似的闯了进来。后面三个衙役紧紧追赶,口里大声呼喊:“赶快抓住逃犯!”此人刚进屋就被抓住了。他们拿出了绳索,把逃犯捆住,正要离开,衙役突然发现了正在喝酒的“客人”。为头的差役走上前打量了一番,口中“嘿嘿”冷笑:“好啊!原来你这个贼坯也在这里,走,一块带走。”三人一齐动手,把“客人”也捆了起来。这时候,李富翁的女婿惊得目瞪口呆。
    “逃跑的窃贼”被押解到息县的县堂,邵县令马上升堂审问。逃犯供出保定县的李富翁是他们的同伙,俩人从监狱“逃出”后打算到李富翁家躲藏起来,然后再想办法。邵县令随即移文到保定县,传讯李富翁的女婿到息县归案。李富翁女婿被传到息县之后,邵县令让他们当面对质。李富翁女婿大叫冤枉。极力辩解。而逃犯却一口咬定:“李富翁全靠他们盗窃而发财。还说李家女婿安然继承家产享受,他们却长蹲监狱受苦,实在太不公平了。”李富翁女婿一听,吓得惊恐万状。不知如何辨白。他说:“大人啊,岳父生前作为,我确实一无所知,何况我是他的女婿,要追赃问罪,应该找他儿子才对。”邵县令说:“他不是只有一个女儿吗?怎么又有儿子呢?”富翁女婿慌忙回答:“禀老爷,他的儿子不学好,已出外游逛好多年,我只不过代他操持家业而已。”邵县令说:“既然如此,见了面,你还能认出他的儿子吗?”“能认出!能认出!”富翁女婿抢着说。邵县令即刻下令把瞎眼母子带上堂来,富翁女婿一看见,以为找到了替罪羊,大声喊道:“大人,这小孩正是岳父的亲生儿子。”邵县令哈哈大笑说:“既然他是你岳父的亲生儿子,你为何不把家产让给他,反而将其母子逐出家?”李富翁女婿无言以答,只得低头认罪。
    案子审理完毕,“青天光尹”的名声传得更远,影响更大。
  • 邵忠尹教子务农
    邵忠尹是邵学台嘉尹之弟。清朝康熙年间中举人。因生母早亡,全靠继母吴二娘抚养成人,教养成才。他十分孝顺二娘,不愿做官,一直在家务农,赡养母亲。
    忠尹娶妻华氏,生得两子:长子士宾、次子士安。待到他年迈之时,家里十分清贫。一日,二子央求父亲说:“我家祖上世代为官,想必有金银钱币积蓄,不如拿些出来,多置田地,扩展家业,免得如此清苦”忠尹听了,笑着对两个二子说:“不错,我家从先祖康节先生起,为官十八代,确实有金银所存。至今还有一缸金子、一缸银子,埋在村南四亩田里。你们若要,自己去挖,掘到金银就两人平分了吧!”
    士宾、士安听了信以为真。每天起早摸黑到四亩田里掘金。挖了一天又一天,直把四亩田挖成了池塘,还是见不到金银的影子,弟兄俩人又去问父亲。
    忠尹笑着说:“孩儿啊,我家祖上虽然历代为官,但做的都是清官,哪能有金银所存。即使有点积蓄,还不是接济贫民百姓,哪会埋到田里。不过你们弟兄俩人这些天也没有白花力气,也该说已经挖出了金银。四亩田挖成了四亩塘,满塘清澈透明的池水就是银,池水灌溉禾苗,长出黄灿灿的稻谷就是金。你们可要牢记:耕织乃是治国安家之本。”弟兄两个听了,知道父亲用心良苦,为的是教子务农。从此以后,杜墓邵家子孙代代务农。据说,目前村南的四亩塘就是当年所挖,后代子孙一直受用至今。
  • 寻坟记
    今天是四月十九日(古历三月二十日)天阴沉沉的,有时下点零
    星小雨,吃完中饭,我们六人(邵松根、邵松槐、邵承荣、邵学科、邵学灿,还有金沙里陆文进)驱车(车子是邵学科的,由邵学灿驾驶)前往余杭舟枕七里店寻祖坟。
    驱车一小时左右时间才到目的地。一到当地,我们询问了一位正在田里抛肥田粉的农民汉子,年约近六十,姓王名有根。首先向他说明我们的身份和来意,再由陆文进出面,具体描述坟墓当时的外貌和特征(因为陆文进30年前,为写“北邵史传”来此寻找过祖坟),听后,这位汉子说:“此处有一丘古坟,做得很考究、坚固,上有一只大乌龟,一块大石碑,边上立有长石板,青石板铺路,但在20多年前被破坏掉了……。”说完他同我们驱车去实地查看。一看,陆文进说:“此处似乎不像,与30年前完全不一样,原来前面没有房子,只有一间泥墙小屋,面向宽阔,可瞭目南湖,根本没有竹、树遮挡……。”就犹豫不决。这位汉子很热心,说:“要么再领你们别处看看。”于是他领我们穿山路,越林地,看了两处山湾都不相似,也没有坟墓之痕迹,而被否定。此时已近下午四点,这位汉子说:“对勿起,时间迟了,我得回去抛肥田粉了。”我们说:“对勿起,谢谢你,辛苦了!”于是他拔腿就走。
    正当我们在公路上走来走去,犹豫不定时,见公路对面不远处,骑着三轮车,割草回家过来的一位70多岁的老汉,由邵松根上前去,有礼地拦询于他,这时我们大家也上去了,向他道明我们寻祖坟的事。他说:“这里确实有一丘像你们所说那样的古坟,人们认为墓中有宝,为盗宝被破坏了,痕迹还有。此地男性可能我年岁最大,过去之事,我多少有所知道。”不予央求,他就说:“我领你们去看看。”于是,他骑着三轮车领我们去了。
    此时,一到村口,迎面走出来几位村民,说:“刚才也来过几个人,不知道他们干什么?”我们接着说:“刚才也是我们,是来寻祖坟的。”“祖坟?古坟原来是有一丘,听老人们说:此坟是富阳杜墓邵家的,南湖还有田,这人在当朝做官很大,很有名气。”他们边说边自觉地领我们到坟地,却是我们到过的第一个地方。
    到了坟地后,这几位村民指指点点地说:“这坟墓做的考究,很坚固,坟上立有一只大乌龟,大石碑边上嵌大石板,石板铺路一直到下面,还有一只亭子。原来前面左边有间泥墙小屋,视野开阔,瞭目南湖。前面几间大厦是十年前造起来的,有人认为墓内有宝,为盗宝,用炸药炸开此坟,大乌龟有上吨重,被人敲破,头扔在塘里。前面这户人家用乌龟石和坟砖砌墙,塌掉三次,他本人六十五岁就死了,妻子流浪,儿子在外。一块墓碑由临平市里运去,安放在陵园公寓里了……。”说了一大堆。陆文进一个劲地点头,说:“是!是!对!对这就对了”
    祖坟确真,我们就除草、添土(学科还拾了一只小乌龟),显出了坟的半个痕迹。接着点烛、上香烧纸钱、祭拜祈告。此时雨也下大了,待墓火熄灭,我们兴奋地驱车回家。(具体地址:余杭舟枕七里杨尖村,梅湾山坡上)
      公元二零一四年四月十九日  邵松槐当日随记
    以上十一篇,录自2014年的《北邵名人传记》。采录:陆文进、邵松根、邵永青、邵中柱。编辑口述:邵夏根、邵松槐、邵学科。校对、排版:邵承华、邵学龙。




上一篇:桐庐合岭青峰--淳安邵氏迁青峰(尹峰村)???
下一篇:邵济川有几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614

帖子

4681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1
QQ
发表于 2019-7-15 22:18: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资料!友华,知道北邵名人传记故事的出处是哪里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614

帖子

4681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1
QQ
发表于 2019-10-31 15: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绍兴邵永庆 于 2019-10-31 15:47 编辑

《北邵名人传记》  目录:
1东陵瓜 2“杜墓”村的由来 3邵汝直不畏强暴治国舅 4邵琇调虎离山惩国丈 5神童邵起元 6吴二娘教子成才 7十八只荷花缸 8邵学台晚年行善及邵公之墓 9青天光尹  智断家私 10邵忠尹教子务农 11寻坟记

1.        东陵瓜
北宋真宗祥符年间,河南洛阳(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有个叫尧夫的人,他自幼坚志苦读,才华横溢,很有名望,但他却不愿为官,靠种瓜谋生,赡养父母。传说他种的瓜五颜六色,滋味特异,称为东陵瓜。 这一年,尧夫种了一大片瓜,可奇怪的是总共只结了一只瓜,而这只瓜日长夜大,几天就长到了一抱大。一天中午,突然来了三个文雅少年要向尧夫买瓜。尧夫想,偌大一片瓜园只生了一个瓜,这瓜留作种子要紧,如何能卖它!正在为难,三个少年会心地笑笑说:“我们愿以大价钱买下这个瓜,况且瓜已成熟,我们不妨就地吃了瓜瓤,把瓜子还给你留种如何?”尧夫听说还他种子也就答应了。然而三个少年又提出一个奇怪的请求,说要由他们自己摘瓜,而且在摘瓜的时候,主人要背过身去朝前走,不准回头看摘瓜。尧夫转过身子莫名其妙地往前走。他一边走一边想,越想越奇怪,走了十八步,忍不住回过头来,就在这一瞬间,三个少年突然化作了白鹤,向天空飞升而去。尧夫飞快跑到瓜前一看,只见瓜蒂已经摘落,急忙拿刀子切开这瓜。谁知瓜里都是闪闪发亮的金银珠宝。尧夫回到家里,从此不再种瓜,转而专心著作,写出了《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20多卷有名的诗文。尧夫的名气越来越大,其后被哲宗皇帝册封为:“康节先生”。就因为康节先生卖瓜行走的十八步路,其后世子孙十八代都精通诗文,才学过人,并在朝廷为官,直到杜墓邵学台。 编注: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2.        “杜墓”村的由来      现银湖街道杜墓村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宋、元、明、清时期,这里出过不少名人。在我们富阳,古人素有“南章北邵”之称。说的“南章”即是春江南边的大章村,而北邵指的就是江北的杜墓村邵家。 按《邵氏宗谱》记载,杜墓邵家是北宋康节先生的后裔。其后五世子孙,南宋孝宗淳熙年间的监察御史邵汝直,因慕此地山水秀丽,即将其家属从绍兴余姚迁居离杜墓村附近的岔铜岭。 传说古老的杜墓村树木茂盛,野草荆棘丛生。北宋前期一个姓杜的丞相后代曾来此开荒耕植,繁衍子孙。年复一年,人口逐渐增多,形成了村落。可是到了南宋时,杜家逐渐衰落,当住在岔铜岭的邵姓居民人丁兴旺,居住不下时,杜家却只剩下寥寥数人。为了让杜家重新发族,杜姓人请来风水先生,在村西北的一座小山上看准了风水,并将已故族人的尸骨移来,重新埋葬。可不知什么缘故,坟墓常常被挖掘。有一天夜里,杜家人梦见一个白须老人对他说:“这个风水不是你们杜姓人的发族地,而如果邵家人在此葬坟,必能兴旺发家。”于是好心的杜家人就将这块风水宝地送给了邵家,但要求邵家将此山以“杜”命名。邵家就把这座山取名“杜坟山”杜家见邵家很守信用,又将村里的房屋送给了邵家人。从此,岔铜岭上的邵姓居民就陆续迁进了杜姓居住的村子。不久,杜家灭族。为了让后代子孙不忘杜家赠地的恩德,就把村子取名为杜墓村。

3.        邵汝直不畏强暴治国舅      
邵汝直是康节先生第五代子孙,官任文林郎,后提升为监察御史【永庆查杜墓谱:“雍公第五世,监察御史,始迁富阳开化杜墓叉口,始迁之祖,今称二十解元公是也”】。南宋时迁都临安(现杭州)在京供职。因慕富阳山水秀丽,将其家眷从绍兴余姚迁至离杜墓村附近的岔铜岭居住。 邵汝直为官不畏强暴,执法如山,当地传说着一桩他惩治国舅的故事。 杭州清波门一条里弄住着一个姓周的老秀才,一家二口人,老夫老妻,他们的独生女前一年嫁给城郊徐庄的一个学生,那一天闺女探视娘家,秀才夫妇很高兴,住了几天后,三人同游六和塔,不幸碰上了宋国舅。宋国舅生得身宽体胖,开口要闭眼,睁眼要闭嘴。这人见了女人就垂涎三尺,是个好色之徒。看见了周秀才女儿生的美貌,就邪心顿起,马上上前调戏。秀才见女儿受辱,立刻怒言制止,然而国舅哪里把周秀才放在眼里,命恶奴一顿拳打脚踢,把他打到在地,又将其女儿抢回了国舅府中。 再说邵汝直生得三个儿子,其长子永才【永庆查杜墓谱:“汝直生三子:子胜“行千八府君,讳永才,字子胜,隐余姚通德,监察御史中丞”、 子春(中顺大夫)、子暄(兵部员外郎)”】智勇双全,官任监察御史中丞。这一天,他从郊外春游归城。半路上碰到一个书生,似癫似狂,哭哭啼啼前行。永才上前询问,书生边哭边诉,说他姓徐,是郊外徐庄的一个秀才,杭州清波门周秀才是他的老师,周秀才见他刻苦好学,才智出众,日后必有前程,去年就把独生女儿嫁给了他,谁知妻子探望娘家,在六和塔被国舅抢走,如今生死不知。昨天岳父岳母也去向不明。求人到处寻找,全无踪影。说罢泪如涌泉。永才听了秀才的哭诉,义愤填膺。一面劝慰秀才,一面叫他写好状纸。徐秀才听到这话,如梦初醒,立刻招来纸笔很快写好诉状,并双膝跪地呈上说:“相公若能帮我昭雪此案,让我全家团聚,小生愿肝脑涂地,报答大恩大德。”永才扶起徐秀才说:“休得谢我,且听回音。”说罢告辞而去。徐秀才送了一程又一程。 永才回到家里,正想跟父亲言及此事,忽见母亲脸带愁容,父亲也不在屋中。“母亲为何愁眉不展?”永才着急地问。母亲说:“孩儿不知,因国舅强抢民女,你父替清波门周秀才伸冤,奉皇上圣旨搜查国舅府,他们把周家女儿私藏甚好,查无人影。接着传讯周秀才夫妇,不料又扑了个空,眼下没有周秀才的诉状,倒被国舅猪八戒倒打一耙,说你父亲诬告好人,竟被不明真相的皇上下旨打入牢中。”接着又把国舅为何抢去周家女儿的事,如此这般叙述一遍,说罢又以泪洗面。永才安慰说:“母亲不必担忧,孩子已把此事原由搞清,并有周秀才女婿的状纸在手,待我诉之父亲,共图良策,定能制服国舅。”永才不敢耽搁,说罢就去监狱。狱史见是邵御史的儿子中丞到来,径直引到牢房,永才见到父亲,泪水滢滢。汝直一边擦泪水,一边询问:“不知孩儿何故到此?”永才就把路遇徐秀才一事陈述于父,并呈上状纸让父亲过目。汝直看完状纸问永才有何良策制服国舅。永才胸有成竹,将自己的计谋说出,汝直大喜,嘱咐儿子小心行事。 这天夜里,国舅府灯火辉煌,邵永才带着一班捕快到府门外边埋伏。他自己施展功夫“嗖”的一声,神不知鬼不觉窜过围墙,悄悄来到正堂门口。永才借着灯光,从门缝中向内观察,只见国舅和几个奴才一边喝酒,一边逼问站在一旁的周秀才:“我乃堂堂国舅爷,你女儿若能从我做老婆,你就荣华富贵享不尽,要是违抗我的心意,嘿嘿……。”周秀才人穷志不短,只听他怒言驳斥:“你身为国舅,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强抢民女,还有王法没有?你要我答应将女儿嫁你,除非钱塘江水倒流,太阳从西边升起!”国舅恼羞成怒:“好呀,死老头不识抬举,还敢顶嘴。来呀!把他捆起来尝尝皮鞭的滋味。”几个恶奴蜂拥而上,把周秀才绑在柱子上,一顿乱鞭打去。周秀才仍然骂声不止。 永才看到此处,感觉时机成熟,就悄悄跑到门口,迅速打开大门,招呼埋伏在外面的几十名捕快,直奔国舅府正堂。国舅听得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料知出事,慌乱中听得一声大吼:“住手!不准私设公堂,鞭打无辜。”说时迟,那时快,众捕快刹时涌进屋来。国舅颇觉惊慌。稍停片刻,国舅发觉站在面前的是汝直之子,监察御史中丞邵永才,就又心宽起来,说:“好小子,我看你管得太宽了吧!竟敢管到我国舅爷头上来了,来呀,再给我狠狠地打!”“不许打人”邵永才大声喝阻。“什么?我乃堂堂国舅,皇上也要让几分。我打一个家人,还要你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来管,真是岂有此理!”永才慢吞吞地说:“国舅大人,这被打的真是你家人吗?”国舅自知理亏,但还是强词夺理:“是不是家人与你无干。”此时周秀才已被打得皮开肉绽,遍体鳞伤。永才仍步步紧逼,国舅气急败坏。永才向外一招手,大声说:“把徐秀才带进来!”徐秀才同一名捕快急步走入正堂,看见岳父被捆绑着,打得昏死过去,慌忙大叫:“岳父醒醒!”国舅看到周秀才女婿到来,就想先下手为强,一伸手抓起一只酒杯,对准永才脑门猛砸过来,永才早有防备,头一偏,躲过了酒杯。他厉声喝道:“国舅!你想动手?”原来这国舅幼小学过几下拳脚,力气也大,因此还是硬着嘴巴:“邵永才,你敢到国舅头上挠痒,今天叫你直的进来,横着出去!”说着,左脚落地,右脚一伸,把八仙桌掀翻,双手一折,两只桌腿拿在手中,气势汹汹地来打永才。永才见国舅来势凶狠,来个声东击西,叫国舅无法招架。国舅打在前面,永才在后面打他。国舅打在后边,永才又在前边打他。国舅怎么也打不着永才,永才却拳拳打在国舅身上。不一会胖国舅心慌气喘,渐渐支持不住了。他想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刚想逃脱,不料永才来个“顺手牵羊”,把国舅轻轻提过来,又一个“猛虎吐羊”将国舅远远甩去,跌得爬也爬不起来。他再也动弹不得,只好连连求饶。 此时,徐秀才也已把岳父救醒,周秀才说:“国舅抢走女儿以后,他随即到官府告状,不料被国舅知道后,就连夜派人抓走了老夫妻俩,将他们关入小房后,用软计引诱不成,又来硬逼威胁,以至今日一顿皮鞭毒打……。” 到此,宋国舅知道事情彻底败露,再也无法挽回,只得放出关在香园楼上的周家母女。此后,刑部尚书将国舅的罪行奏本朝廷,碍于民愤难平,皇上只得将国舅绳之以法。 周秀才回家后,广为颂扬邵汝直父子的清风亮节,并将他们居住的里弄改名为“青天弄”,院子取名“青天院”。

四 、邵琇调虎离山惩国丈
明朝嘉靖年间有这样一件事,在余杭县城通往石鸽的路上。前面抬着一顶花轿,后面一片哭声带哀乐,听了不禁使人惊讶。这时一位秀才打扮的中年男子彬彬有礼地上前施礼,讨教事情的原委。此人就是有名的清官邵琇,时任四川崇庆府通判【永庆查杜墓谱:“雍公第十四世,天性孝友,有《晓峰集》行世,四川重庆府判官,行载邑志”】。因他办事果断公正,由巡按大人谢瑜奏请皇上,奉旨随同下江南巡视,他们辗转各地,这时到达自己的故乡浙江。邵琇告假数天,打算回富阳杜墓探亲。他不带随从,青衣小帽,乔装改扮而行。他从杭州出发,一路体察民情,正好半路上碰到这桩蹊跷事情。 原来,这是余杭县城一个商人娶亲,新娘过路黄溪头时,被退居当地的黄国丈抢去,逼迫新娘给他做三天妻子。新娘不堪侮辱,当即碰壁而死。邵琇问道:“这黄国丈莫非就是正德年间西宫娘娘之父?”一个中年男子说:“正是,这恶霸仗着皇亲势力,强占百姓家产,抢劫良家妇女。更可恶者,凡是人家成亲,路过黄溪头村的新娘都要给他做三天妻子。给黄恶霸逼得走投无路的何止这样一人。你看好端端的一桩喜事,如今成了丧事。”邵琇问:“那为何不去告官?”一个青年苦笑着说:“告状、伸冤顶什么用!人家是皇亲国戚,天下是他们的。你去看黄恶霸大门上贴的对联,‘正德家门婿,嘉靖亲外甥’,连两个万岁爷都成了他的管门人了。”邵琇忙问:“真有此事?”“不信你去看看。”青年回答说。 邵琇来到黄溪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来到黄府门,果然看到大门上有这样一幅对联,为了这件事,他放弃了回家探亲的机会。第二天黄溪头就传出了黄府大门上的对联被人揭走的消息。 过来几天,巡按谢瑜和判官邵琇来到余杭的消息传开了。不知有多少人含着眼泪,口叫冤枉,呈上状纸,控告黄国丈的罪行。余杭知县也捧出了厚厚一叠无力审理的状纸。 这个时候,一个青年后生突然闯进公堂大声呼喊:“大人为小人伸冤!”边叫边将状纸呈上。巡按大人看了状纸又转交给判官邵琇。他一边接状,一边同谢巡按耳语,巡按边听边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此时两位钦差已胸有成竹,下令退堂,隔日再审。 且说这黄国丈闻知钦差南巡到余杭,心里想,凭着当今天子是自己的亲外甥,巡按大人一定会上门拜见我国丈,用不着自己去巴结,只要等在家里就是了。他猜得不差,果然第二天一早邵琇坐着轿子,带着随行人员来到了黄府。相见礼毕,国丈问邵琇:“为何不见巡按大人?”邵琇即以巡按身体不佳为由推脱。寒暄一阵后,邵琇含蓄的说:“禀国丈,昨日有个刁民口叫冤枉,上诉国丈占了他的妻室,不知可有此事?”又说:“其实国丈如果真的喜欢她,何不由我和谢大人做主,知县大人做媒,来一个明媒正娶,冠冕堂皇地了结此事,不知国丈尊意如何?”国丈一听很开心,觉得自己势力大,钦差大臣不惩罚,还要来奉承自己,成全我百年之好。然而,这人毕竟是老奸巨猾之徒,在未摸清对方真实用意之前啊,还是一口否认此事。邵琇早已察觉,开口说:“哎!国丈不必见外。你我是同乡,谢大人是我密友,我也是照谢大人的主意行事,有话直言无妨。”黄国丈听了这番话才放下心来,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邵琇。 原来,前一天闯堂后生鸣冤告状,就为这件事。他的新娘做轿路过黄府,国丈把她抢回家中。见新娘十分美貌,硬要逼她为妾,现在就藏在家中,恶贯满盈、鬼迷心窍的黄国丈已对邵琇的表白深信不疑,于是叫人把新娘拉到厅堂让邵琇过目。邵琇看后故意赞美一番,说得黄国丈洋洋得意、心花怒放。邵琇乘黄国丈得意忘形之际说:“以防夜长梦多,请国丈及早带着新娘同到余杭县衙为好,我和谢大人恭候。”黄国丈连声说:“好!”  黄国丈来到县衙客堂,刚刚谢过巡按、知县,突然有人击鼓鸣冤。谢瑜就请国丈一同升堂。只见那青年后生又大喊:“冤枉!”跑到堂前跪在地上,诉说黄国丈青天白日强占他人新娘的经过,请求大人为民做主。其实谢大人早已将案情审得明明白白。只要拘得犯人,即可宣布结案。黄国丈虽想抵赖,可是罪行累累,无从应对。谢大人惊堂木一拍,命人将黄国丈拿下,黄国丈不肯伏法,邵琇则历数其罪,叫人对质,铁证如山。最后拿出门联一幅,判其欺君之罪。黄国丈全身发抖,汗如雨下,无言对答。谢巡按一声令下,将其推出县堂,斩首示众。众百姓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人心大快!  编注:邵琇字佩之,号晓峰。嘉靖辛丑年授四川崇庆州判官。有《晓峰集》若干卷。

五 、 神童邵起元     
邵起元,号金沙,字贞父,系康节先生第十七代子孙,【永庆注:查杜墓谱,同!】家住富阳杜墓村。 起元幼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才智过人,有神童之称。在他七岁那年,和弟弟踢毽子玩耍,一不小心,毽子掉到阴沟洞里去了,因为洞口太小,毽子怎么也拿不出来,急的弟弟大声哭叫。邵起元急中生智,一边劝弟弟不要哭,一边飞快地跑进屋里拿来了脸盆,又从附近池塘里取水,把水倒入阴沟洞,水渐渐灌满了,毽子就浮上来了。这消息一传开,大家都夸邵起元真聪明。 第二年,同村孙家有两个小孩,到邵起元家后花园的池塘边玩耍。其中一个小孩爬到池塘边的栏杆上,脚一滑,掉进池塘里淹死了。孙家人到县衙告状,说要起元的祖父偿命。后来富阳知县判定,要起元家出钱赔偿。起元的祖父不答应,知县就要上刑罚;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小孩突然闯进了公堂,口中大叫:“起元愿代祖父受刑。”知县见是个小孩,就说:“小小年纪为何乱闯公堂?”起元不慌不忙地说:“大人,我有一句话请教,你说大山能打围墙么?”知县一时摸不着头脑,就说:“大山怎么能打围墙?”起元说:“对呀,山太大打不了围墙,我们家的池塘也很大,加不了盖。孙家小孩自己不小心掉进池塘淹死,怎能将我祖父治罪呢?”知县一听,觉得言之有理。满堂人员也都十分惊讶。于是知县将起元祖父当堂释放。还夸邵起元“真神童也!” 邵起元读书十分用功,夏不搧扇,冬不烘炉。到十一岁那年获全国童试第一名,被皇上封赠为“道奉大夫”,一时名扬四海。 邵起元长大做官后,仍然手不离书,刻苦好学,写下了《千古明良》、《理性源流》等著作。后来皇上又晋赠了“鸿胪寺少卿”的官爵。

六、        吴二娘教子成才      
邵起元结发妻子吴氏生有三子:长子光尹、次子嘉尹、三子忠尹。永庆注:查《富春杜墓谱》,同! 不幸三子生下后未满月就去世了。起元丧妻后续娶钱塘吴二娘。二娘生来文静雅丽,通情达理,尤喜读书,通晓《孝经》、《列女传》,深解五伦,琴棋书画样样皆通。      吴二娘到邵家后亲生一女,跟三子一视同仁。她尽心抚养三子一女。可是不久起元也因劳神过度离开了人世。二娘悲痛欲绝,积忧甚深,久而久之,致使老年双目失明。      邵起元死后,邵家渐趋贫困,后来只能靠吴二娘编卖竹篮度日。古老的杜墓村人口很多,据说有五百多户人家。这里又是新城(新登)、富阳通往余杭的大道,人来客往,商业繁荣,曾有“小余杭”之称。      有一天,光尹兄弟三人为了分担母亲劳累,就偷偷把母亲编好的竹篮拿到集市上去卖。二娘发觉竹篮不在,又不见了兄弟三人,跑到街上一看,三人正在卖篮,不觉心酸落泪。这天晚饭后,二娘收拾好碗筷,一切料理定当,就把兄弟三人唤到正堂,自己端坐上方,兄弟三人见此神态,急忙跪在地上。吴二娘开口说:“你们弟兄三人早上干什么去了?”光尹回答到:“街上卖竹篮。”二娘又问:“谁叫你们去的?”嘉尹回答说:“孩儿见母亲日夜操劳,又要教导我们读书习字,又要编制竹篮,实在太辛苦了。为了让母亲多歇息一会,我们弟兄三人就去……。”说着,嘉尹又将卖竹篮得的钱交给了二娘,二娘颤抖着双手接过钱币,带着心酸的口气说:“孩儿们,你们虽非二娘所生,但我含辛茹苦,同你们相依为命,总想把你们拉扯长大,培养成材,可你们竟敢擅自耽误学业,到街上卖篮,虽然对二娘一片孝心,但这样下去,如何对得起你们九泉之下的亲生父母,又怎能长进诗文,光耀祖宗?二娘日以继夜,操劳过度,教习功课,可你们……。”说着母子四人哭成一团,好不伤心。过了一会,二娘擦干眼泪唤光尹拿剪刀来。光尹呈上剪刀,弟兄三人更觉惶恐不安。只见二娘右手拿剪刀,左手扶住发髻。三兄弟见状急忙扑上去,挽住二娘双手,慌忙求饶,说:“要是母亲剪下发髻,叫我们留下不忠不孝的名声,叫孩儿日后如何为人!请母亲息怒,我们今后一定用心攻读,再也不敢存有丝毫游心”说着,弟兄三人又跪倒在地。原来,古代人视发髻为生命。青丝落发,即女人为尼,男人为僧。光尹兄弟人虽幼小,可是已经懂得这个道理。二娘见兄弟三人又是跪地,又是求饶,心也软下来,没有把发髻剪下。她对光尹弟兄三人说:“二娘剪髻,并非为削发为尼,意在立誓教养你们成材,今见你们确有孝心,但愿用功读书,早日成材,光耀门庭。”说完四人又哭成一团。 从此以后,弟兄三人在二娘的精心教导下专心读书。到后来,两人中得进士,一个中了举人,同时成了有名的孝子。 后人为了颂扬二娘教子有方,留下了一首赞美的诗篇: 贤者二娘,流芳百世。大义莫逆,解作五伦。 琴瑟雍雍,夫妇唱和。守节清约,于家有补。 茹蘖抱冰,心教三子。抚育有方,处身自苦。 气若丘山,义出肺腑。江南二娘,媲美孟母。 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者二娘,流芳百世。  编注:饮冰茹蘖,指生活清苦,为人清白。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

七、        十八只荷花缸
富阳银湖街道杜墓村一户人家,目前还完整的保存着一只祖传的大花缸。据说这套荷花缸原有十八只,它们的来历要追溯到300多年前明末清初时期。 当时,杜墓村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名叫邵嘉尹。他的父亲官做鸿胪寺少卿。邵嘉尹幼年丧母,继而亡父。他和哥哥、弟弟全靠继母吴二娘养育成材。嘉尹29岁中举,12年后又中进士,官封礼部尚书郎。59岁时放任云南大主考,四年后又任江南学政,不久提升为京堂鸿胪寺少卿。当地老百姓都叫嘉尹为邵学台。 时值清朝康熙年间,圣上见吴三桂居功自傲,显露谋朝篡位之意,就把兵权显赫的大元帅吴三桂调任云南总兵,令其驻守边疆。吴三桂到任后第二年,恰逢云南大考,主考官就是学台大人邵嘉尹。吴三桂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达到谋反的目的,事先物色了十八个亲信,想用软硬兼施的手段,要挟邵学台把这十八个人点为举人,然后奏本朝廷,把他们派往各地授职,充当自己的鹰犬。他就派人送去了一大批金银财帛和十八件宝器,其中包括珊瑚杯、玛瑙瓢、象牙筷、白玉壶、金制烛台、寸金宝烛等珍品行贿邵学台。 邵学台知道吴三桂用心险恶,手段毒辣,就同大儿子邵士荘说:“为父这次主考,少不得同吴三桂争斗一场,目前吉凶难卜。眼下看来,只能智斗,不可力敌。我已答应收下他的礼物,暂时把他稳住。你应立即启程,从速将这批东西运回家乡秘藏,日后可作为吴三桂的罪证。”邵士荘立刻准备,把吴三桂赠送的金银财帛分装在十八只荷花缸的底部,上面覆盖细泥,各种一棵敬松树伪装,然后启程离开云南。 邵学台面临杀身之祸,同吴三桂周旋。表面上答应吴三桂的要求,实际上仍然按大清朝考试规则办事,力求择优录取人才。为了蒙蔽吴三桂,争取较多的时间把主考大事办成,邵学台有意提前三天开科,推迟三天放榜。录取完毕后立即暗暗离开了云南。 再说吴三桂以为邵学台收下了礼物已经中计,十八个举人可以稳稳当当到手。谁知皇榜揭晓,他的亲信一个都没有上榜。气急败坏的吴三桂立即下令处死邵学台,可是邵学台几天前就上路了。吴三桂恼羞成怒,又下令派亲兵追赶,务必杀死邵学台。追兵来到扬子江口,打听到邵学台已驾渔船下江南的消息。亲兵马上驾起战船紧追不歇,眼看就要追上了,众亲兵以为大功就快告成,邵学台也以为今天在劫难逃。突然间,电闪雷鸣,半空中出现一个长须红脸的大汉,同传说中的关云长一模一样,只见他提起大刀,往下一劈,就把战船的桅杆砍倒,然后用刀头轻轻一掂,将吴三桂的战船退后了十八里,再用刀柄在渔船尾梢一掂,将邵学台的渔船推向前十八里,这样一前一退,相距遥远。但吴三桂不甘心,继而追杀,水路截至,行陆路直追。不料探马来报:“大人,前面不单有条“金沙江”(金沙里),还有一条“黄湖”(横坞里),还有一座“八刀山”(岔口)要经过。不远处又听到阵阵炮声,请大人三思。”吴三桂立马沉思:“再看得人马精疲力尽,前面之路又如此险要,又有炮声”犹豫片刻,“啊!算了,不追也罢!”于是调转人马,回云南而去也。 邵学台脱险回家乡后,一面奏本朝廷,说明吴三桂蓄意谋反,赠送十八缸礼物就是铁证。一面从富阳后亭子起直到杜墓村口,在这四十里山路过村造庙,建造起十八个“关帝庙”每个庙的前面各栽一棵敬松树,以示对关老爷的搭救之恩。与此同时,邵学台又把吴三桂赠与的财物妥善保管,尔后变卖之款用于兴修水利,造福于民。十八只荷花缸分发给族内各户使用保存。  编注:邵学台,讳嘉尹,字令孺,号瞻雨。1612年4月15日生。 1642年中举,行祯二十四,1655年中进士,同年封为礼部尚书郎。 1672年为云南大主考。1676年任江南学政。1679年提升为京堂鸿胪寺少卿。1682年10月29日逝世,终年70岁。】

八、        邵学台晚年行善及邵公之墓
到了晚年,邵学台辞官回乡,把尽有的积蓄行善于民间。传说当时富阳新桥畈一带水旱灾害频发。“无深涧大溪之水灌溉,天雨则内洪外涝交加。”三千七百余亩农田常常颗粒无收。为了实现“涝则泻,旱则蓄”的愿望,邵嘉尹曾捐巨资,在泉塘畈东修筑“普济堰”工程。据富阳县志记载,“此堰厚三百尺,高二十丈,上阔一百二十尺,下阔一百五十尺。”普济堰建成之后,新桥畈田“岁不为灾”。 当时的余杭知县是邵学台的学生,学台大人还乡后,就聘恩师到县衙理内政,判断公案。杜墓到余杭县城要经过黄溪头黄府,虽然邵学台上代祖宗邵琇和巡按谢瑜除掉了作恶多端的黄国丈,但皇亲国戚的礼制未变,凡要经过黄府,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百姓要躬身叩头。为了避免经过黄溪头,邵学台出钱买了十亩地,新开一条路,用青石板铺面,绕过黄溪头,直达余杭城。 邵学台来到余杭后,就在城里设立了一家当铺,取名“济民当店”,专门救助贫苦百姓。他得知七里店一带常闹水灾,庄稼淹没,百姓叫苦连天。他就捐资兴修水利,治理河道,还提出了建造南湖的规划。大大减轻了余杭的水患灾害。 邵学台为老百姓办了一些好事,人民就感谢他。他死后,就安葬在余杭西门头七里店梅湾的小山坡上。他的坟墓很考究,墓身成圆柱体,周边青石板围绕。上面成锥形,用砖头大小的青石板砌成,锥顶留一小口。用于上坟祭祀扦插祭品。墓壁前方镶一块墓坊,坊长60厘米,宽45厘米。坟墓前面有一块三、四十平方米面积的墓台。往下走是18级石阶,这里又有一块平地,立有一个亭子。亭子用四根大理石柱子支撑,顶成六角形。下来亭子又是18级石梯,石梯边设有八仙桌面大小的一只石龟,用高级大理石雕刻而成,形态逼真。石龟的背上有一块约长165厘米,宽86厘米,厚21厘米的石碑坊,上面用正楷字体刻写邵学台家乡住址,出生年月和生平政绩等等。石龟的后面一条三华里长,用青石板铺面的蜿蜒山道一直到外边。路口立有一块高250厘米,宽86厘米,厚40厘米的大型碑坊,上顶用三角形瓦片护盖,碑上用隶书刻写“京堂鸿胪寺少卿邵公之墓”11个大字。 据老年人说,50年前,邵公之墓还大体完整的保存着,并有邵氏后人在清明时节上坟祭祀。

九、        青天光尹  智断家私
一个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冬天,河南息县城内大街上,穿着破烂衣服的母子俩流落街头求乞。母亲三十开外,双目失明,其子十岁左右,用一根竹竿引着母亲走路。俩人冻得浑身发抖,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看到这个情景,不免让人心酸落泪。一家酒店的女主人深表同情之心,招呼他们进到屋里,盛饭给他们充饥,俩人感恩不尽。 原来这瞎子女人是保定县李富翁的婢女。李富翁的妻子生下女儿后就去世了,拉扯女儿长大后,李富翁就招婿进门,共同操持家业。在这期间,李富翁同婢女相好,生下了一个男孩。因怕女婿生异心,不敢说明小孩是他和婢女所生,只是暗中打算,数年后把家产分开,让母子俩有所依靠。谁知人算不如天算,不久后李富翁突然得急病丧生。女儿女婿怕小孩长大后同自己争家产,就把母子俩赶出了家门。婢女无依无靠,只得带着孩子到衙门告状。可是几年过去,还是石沉大海,无人理冤。于是只好求乞育儿,苦度光阴。由于过度悲伤,几年之后婢女就双目失明。 店主听了瞎子女人的不幸遭遇,着实为他们抱不平。老板娘告诉他们说:“这里的县令是有名的青天大人。他是邵学台的长兄,名叫邵光尹。他来到息县后办了不少好事;打击豪强,惩治恶霸,昔日那些欺压百姓的坏蛋,如今收敛多了,你何不上县衙告状呢!”瞎子女人说:“我们母子是外地人,隔县告状,邵大人能管我们吗?”老板娘说:“邵县令刚直清廉,执法严明,加上他为民办事的热心肠,你如果去求他,想必一定会管。”话音刚落,门外突然传来喝道声。老板娘说:“看,邵大人来了,快去拦轿告状吧!” 原来,邵光尹下乡体察民情,刚刚返回县城。看见一个孩子和妇女跪在街上叫屈,就下了轿子,走上前来问原由。他听了瞎眼女人的哭诉,嘱咐她写好状纸,送到县衙来。 讨饭女子拦路告状的事很快在息县城内议论纷纷。也得到许多人的同情。邵光尹看了她呈上的状纸后,马上禀报上司倪制军,倪制军说:“这件家私案以置之不理为妙,否则别人会说你越俎代庖,多管闲事!”邵光尹却说:“大人,排难解纷,伸张正义乃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百姓称我们为父母官,我们就得像父母关心儿女一样,关心百姓的疾苦。请大人放心,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会把这件事处理好的。”倪制军一向器重邵光尹,听了他的这番话,就不再阻拦,只有嘱咐他要小心从事。 邵县令回到息县,命人从监狱里选出两名轻刑犯人,对他们说:“我想放你俩出去办一件事,事情办好,从轻发落,若借机逃走,捉住后罪加一等。”俩犯人一听,跪在地上连连叩头。表示愿意立功抵罪,一定按大人吩咐办事。于是邵县令当即授予一条计谋,叫他们去准备行动。 再说李富翁的女婿把婢女母子赶走之后,就独占家产,心中好生得意。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个衣着考究,举止大方,彬彬有礼的客人。他自称是李富翁的老友,特地带着礼物,从很远的地方前来探望。当他听说好友已故,忍不住流出了几滴眼泪。李富翁的女婿置下酒席,热情接待了远方的客人。席间俩人一见如故,谈吐十分投机。正在此时,突然门被撞开,一个蓬头散发的男子发疯似的闯了进来。后面三个衙役紧紧追赶,口里大声呼喊:“赶快抓住逃犯!”此人刚进屋就被抓住了。他们拿出了绳索,把逃犯捆住,正要离开,衙役突然发现了正在喝酒的“客人”。为头的差役走上前打量了一番,口中“嘿嘿”冷笑:“好啊!原来你这个贼坯也在这里,走,一块带走。”三人一齐动手,把“客人”也捆了起来。这时候,李富翁的女婿惊得目瞪口呆。 “逃跑的窃贼”被押解到息县的县堂,邵县令马上升堂审问。逃犯供出保定县的李富翁是他们的同伙,俩人从监狱“逃出”后打算到李富翁家躲藏起来,然后再想办法。邵县令随即移文到保定县,传讯李富翁的女婿到息县归案。李富翁女婿被传到息县之后,邵县令让他们当面对质。李富翁女婿大叫冤枉。极力辩解。而逃犯却一口咬定:“李富翁全靠他们盗窃而发财。还说李家女婿安然继承家产享受,他们却长蹲监狱受苦,实在太不公平了。”李富翁女婿一听,吓得惊恐万状。不知如何辨白。他说:“大人啊,岳父生前作为,我确实一无所知,何况我是他的女婿,要追赃问罪,应该找他儿子才对。”邵县令说:“他不是只有一个女儿吗?怎么又有儿子呢?”富翁女婿慌忙回答:“禀老爷,他的儿子不学好,已出外游逛好多年,我只不过代他操持家业而已。”邵县令说:“既然如此,见了面,你还能认出他的儿子吗?”“能认出!能认出!”富翁女婿抢着说。邵县令即刻下令把瞎眼母子带上堂来,富翁女婿一看见,以为找到了替罪羊,大声喊道:“大人,这小孩正是岳父的亲生儿子。”邵县令哈哈大笑说:“既然他是你岳父的亲生儿子,你为何不把家产让给他,反而将其母子逐出家?”李富翁女婿无言以答,只得低头认罪。 案子审理完毕,“青天光尹”的名声传得更远,影响更大。

十、        邵忠尹教子务农
邵忠尹是邵学台嘉尹之弟。清朝康熙年间中举人。因生母早亡,全靠继母吴二娘抚养成人,教养成才。他十分孝顺二娘,不愿做官,一直在家务农,赡养母亲。 忠尹娶妻华氏,生得两子:长子士宾、次子士安。【永庆查杜墓谱:“康节公十八世孙光尹,生二子,士宪(庠生)、士安(庠生)”】待到他年迈之时,家里十分清贫。一日,二子央求父亲说:“我家祖上世代为官,想必有金银钱币积蓄,不如拿些出来,多置田地,扩展家业,免得如此清苦”忠尹听了,笑着对两个二子说:“不错,我家从先祖康节先生起,为官十八代,确实有金银所存。至今还有一缸金子、一缸银子,埋在村南四亩田里。你们若要,自己去挖,掘到金银就两人平分了吧!” 士宾、士安听了信以为真。每天起早摸黑到四亩田里掘金。挖了一天又一天,直把四亩田挖成了池塘,还是见不到金银的影子,弟兄俩人又去问父亲。 忠尹笑着说:“孩儿啊,我家祖上虽然历代为官,但做的都是清官,哪能有金银所存。即使有点积蓄,还不是接济贫民百姓,哪会埋到田里。不过你们弟兄俩人这些天也没有白花力气,也该说已经挖出了金银。四亩田挖成了四亩塘,满塘清澈透明的池水就是银,池水灌溉禾苗,长出黄灿灿的稻谷就是金。你们可要牢记:耕织乃是治国安家之本。”弟兄两个听了,知道父亲用心良苦,为的是教子务农。从此以后,杜墓邵家子孙代代务农。据说,目前村南的四亩塘就是当年所挖,后代子孙一直受用至今。

十一、        寻坟记
今天是四月十九日(古历三月二十日)天阴沉沉的,有时下点零星小雨,吃完中饭,我们六人(邵松根、邵松槐、邵承荣、邵学科、邵学灿,还有金沙里陆文进)驱车(车子是邵学科的,由邵学灿驾驶)前往余杭舟枕七里店寻祖坟。 驱车一小时左右时间才到目的地。一到当地,我们询问了一位正在田里抛肥田粉的农民汉子,年约近六十,姓王名有根。首先向他说明我们的身份和来意,再由陆文进出面,具体描述坟墓当时的外貌和特征(因为陆文进30年前,为写“北邵史传”来此寻找过祖坟),听后,这位汉子说:“此处有一丘古坟,做得很考究、坚固,上有一只大乌龟,一块大石碑,边上立有长石板,青石板铺路,但在20多年前被破坏掉了……。”说完他同我们驱车去实地查看。一看,陆文进说:“此处似乎不像,与30年前完全不一样,原来前面没有房子,只有一间泥墙小屋,面向宽阔,可瞭目南湖,根本没有竹、树遮挡……。”就犹豫不决。这位汉子很热心,说:“要么再领你们别处看看。”于是他领我们穿山路,越林地,看了两处山湾都不相似,也没有坟墓之痕迹,而被否定。此时已近下午四点,这位汉子说:“对勿起,时间迟了,我得回去抛肥田粉了。”我们说:“对勿起,谢谢你,辛苦了!”于是他拔腿就走。 正当我们在公路上走来走去,犹豫不定时,见公路对面不远处,骑着三轮车,割草回家过来的一位70多岁的老汉,由邵松根上前去,有礼地拦询于他,这时我们大家也上去了,向他道明我们寻祖坟的事。他说:“这里确实有一丘像你们所说那样的古坟,人们认为墓中有宝,为盗宝被破坏了,痕迹还有。此地男性可能我年岁最大,过去之事,我多少有所知道。”不予央求,他就说:“我领你们去看看。”于是,他骑着三轮车领我们去了。 此时,一到村口,迎面走出来几位村民,说:“刚才也来过几个人,不知道他们干什么?”我们接着说:“刚才也是我们,是来寻祖坟的。”“祖坟?古坟原来是有一丘,听老人们说:此坟是富阳杜墓邵家的,南湖还有田,这人在当朝做官很大,很有名气。”他们边说边自觉地领我们到坟地,却是我们到过的第一个地方。 到了坟地后,这几位村民指指点点地说:“这坟墓做的考究,很坚固,坟上立有一只大乌龟,大石碑边上嵌大石板,石板铺路一直到下面,还有一只亭子。原来前面左边有间泥墙小屋,视野开阔,瞭目南湖。前面几间大厦是十年前造起来的,有人认为墓内有宝,为盗宝,用炸药炸开此坟,大乌龟有上吨重,被人敲破,头扔在塘里。前面这户人家用乌龟石和坟砖砌墙,塌掉三次,他本人六十五岁就死了,妻子流浪,儿子在外。一块墓碑由临平市里运去,安放在陵园公寓里了……。”说了一大堆。陆文进一个劲地点头,说:“是!是!对!对这就对了” 祖坟确真,我们就除草、添土(学科还拾了一只小乌龟),显出了坟的半个痕迹。接着点烛、上香烧纸钱、祭拜祈告。此时雨也下大了,待墓火熄灭,我们兴奋地驱车回家。(具体地址:余杭舟枕七里杨尖村,梅湾山坡上)   
公元二零一四年四月十九日  邵松槐当日随记  

以上11篇,录自2014年的《北邵名人传记》。 采录:     陆文进、邵松根、邵永青、邵中柱。 编辑口述:   邵夏根、邵松槐、邵学科。 校对、排版: 邵承华、邵学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2 01:14 , Processed in 0.06308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