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840|回复: 0

转:建德莲花镇徐家源邵氏的故事(淳安支)

[复制链接]

380

主题

614

帖子

4681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1
QQ
发表于 2020-12-3 18: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印记】莲花源之——徐家源的邵氏祠庙
  20170718


莲花镇徐家源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源,其源头在建德最高峰——紫高尖下。
紫高尖海拔1018.8米,雄踞在建德与淳安的边界上,因山上遍生紫色的杜鹃而得名。发源于紫高尖南麓的和溪流经香山、和溪、徐家店、源口,最后汇入莲花溪。
徐家是徐家店的简称。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徐姓人在此开店,人们把他开的店叫做徐家店,同时把他开店的地方也叫做徐家店。后来,这个开店的徐姓人不知去向,也没有留下后人,只留下了这个地名。
相传南宋德祐二年(1277),有一对邵姓兄弟从淳安那边翻山过来,来到紫高尖南麓的一个山坞里,见这里山上长的都是硬柴,是烧白炭的好材料,于是兄弟俩就一边垒炭窑,一边上山砍柴。一切准备就绪,兄弟俩开始点火烧炭。等到一窑的白炭烧得差不多的时候,年关很快就到了,于是兄弟俩匆匆地把炭窑封好,先回去过年,等第二年正月再来挖炭。
兄弟俩过完年重新回到山里,他们挖开炭窑一看,里面的火还没熄灭,而且炭也没有烧过头,于是重新把炭窑封好。过了几天再挖开,里面的炭一根一根整齐地排列着,根根都已烧透,呈灰白色,是真正的白炭,叩之有金属声,是一窑的好炭。兄弟俩大喜过望,把第一窑白炭卖掉后,又开始烧第二窑、第三窑……
有山有柴可烧炭,生活就有了着落,特别是第一窑炭,从上一年一直烧到第二年,火居然不熄,看来这个地方的地火很旺,可以定居。于是兄弟俩就在炭窑边各自搭了一间柴棚,住了下来,娶妻生子,繁衍后代。这兄弟俩就是徐家源的邵氏的始迁祖。
当年兄弟俩烧炭的地方,因四周山上遍生野桂,到了秋天,漫山遍野的野桂竞相开放,桂香溢满了整个山坞,于是人们就把这里叫做香山。
现在走进香山,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村中间那株高大的古樟树了。这株古樟树的树干要十人围抱,上分五枝,枝枝粗壮。站在远处的山上往下看,整个树冠很像一个大绿球。村后有一山,名狮子岩。传说某年有一道士路过此地,看了整个村庄的形貌,惊叹道:好一个狮子滚球,此地必出大官!
香山邵氏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到了明成化年间(1465—1487),族中真的出了一位大官。此人名叫邵廷贡,官至顺天府蓟州同知。明清两代北京地区称为顺天府,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燕山脚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唐代称蓟州,明代为宣大蓟辽之一的重要边关重镇,1913年改为蓟县。同知,明清时期的官名,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
邵廷贡在担任顺天府蓟州同知期间,因“克勤且慎”,得到了明孝宗的嘉奖,同时得到嘉奖的还有他的父亲邵景荣、母亲许氏、继母艾氏及妻许氏。当年孝宗皇帝的两道圣旨被香山人分别刻在一块石碑的两面,立在祠堂的门前,落款时间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如今,祠堂已被改为它用,但这块石碑却还竖在村中。
在徐家源里,流行着很多关于邵廷贡的故事,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邵廷贡回家省亲,因无意间带回大量钱财而被母亲责骂的故事。
有一年,邵廷贡向朝廷告假,回家探望多年未见的母亲(父亲已经去世),他什么也不带,只吩咐下人为他母亲打制了一副寿材。邵廷贡择日起程南下,千里迢迢把一副上好寿村运回了老家香山,存放在邵氏宗祠里。母亲听说儿子回来了,早早站在村口等候。当儿子扑向母亲怀抱时,母子俩相拥而泣。这时候,邵廷贡才发现,母亲的双眼已经失明,泪水更是止不住地往下流。
晚上,母子俩一直说话到半夜,邵廷贡才想起给母亲带的寿村。他扶着母亲去祠堂里“看”寿村。当邵廷贡打开寿材时,自己都惊呆了,里面全是金银财宝!母亲摸着这么多的金银财宝,两手颤抖。她问儿子:“这是从哪来的?儿啊,你在外当官,不义之财是千万要不得的呀!”邵廷贡回答:“我也不知道啊,肯定是下人偷偷放进来的。”
正当母子俩为这一棺材的金银财宝揪心时,外面忽然雷声大作,顿时,一场大雨倾盆而下。一夜的大雨,导致山洪暴发,存放寿村的宗祠连同寿村一起,全被洪水冲走。第二天一早,徐家源里的人起来看到门前的溪滩里有很多的蛇和青蛙,觉得非常奇怪,有胆大的人就去抓。更让人奇怪的是,抓到的蛇很快就变成了金条,抓到的青蛙也很快变成了金元宝。
邵廷贡没有去找被洪水冲走的金银财宝,而是让源里的人随意取用,自己则利用探亲假的时间,在村里主持重修了邵氏宗祠,并亲自题写了堂名“师俭堂”,取“戒其奢,崇其俭……是师取垂戒之义”也。
香山是个很小的山村,也是一个很深的山村。有道是深山有好水,此话不假,香山的水非常的清,也非常的甜,现在村里还办有一家小小的水厂,向山外供应清洁甘醇的桶装水,取名相思泉。但是,一遇旱年,村里也会出现饮水困难的问题。为解决饮水问题,以前,村里人用剖开的毛竹,直接把山泉引入家里的水缸。邵廷贡在主持修好宗祠后,又请人在村里打制了一对石水缸,把山泉引到石水缸里,全村人共用。后来村里人口越来越多,有很多都迁到山外居住,其中一只石水缸被同族人搬到了樟村。现在香山村里还保留着一只石水缸,上面刻有“正德”字样,应该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所制。
唐贞观年间,淳安人邵仁祥隐居严州乌龙山读书,因仗义执言被,建德县令用棍子打死,老百姓悯其忠义,尊其为乌龙山神,称乌龙神、乌龙大帝。南宋大诗人陆游守严(州),曾为之作《严州乌龙广济庙碑》,后又被施耐庵写入《水浒传》,由是驰名古今,享誉海内。
宋元以后,邵氏族人无论迁居何处,都要在村口建一乌龙庙,供奉邵仁祥,庇佑邵氏族人。早年,徐家源里,包括香山,都建有乌龙庙,现在是一个都不见了。
(感谢邵健、邵银根、汪国云等人对采写此文的帮助)




上一篇:转:燕王扫北与河北迁安邵氏
下一篇:转《补修田氏世谱序》(黔中十大姓之“邵”相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2 18:54 , Processed in 0.04819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