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852|回复: 0

《诗经》与邵氏的关联

[复制链接]

380

主题

614

帖子

4681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1
QQ
发表于 2021-2-4 17: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绍兴邵永庆 于 2021-2-4 17:16 编辑



《诗经》与邵氏的关联

《诗经》之名,始于西汉(前202-8 ),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先秦时期(秦以前)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传承500年左右之后,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人)进行了编订。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朝(前1046-前256)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收集了周朝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诗、歌涵盖了大量王公贵族、民间等 500年间全方位的采集,以及竹简的传承,不可能是民间所为。有学者研究认为——
《诗经》早在周襄王(前652-前619在位)后期就已经有过一次编辑了,这是已知最早的《诗经》编辑的记录。“周周共和”时期的召穆公后裔召昭公根据周襄王的旨意组织编辑了《诗》,当时也是收录了三百首,其中就有召穆公的十多首作品,也有召昭公自己的作品。此后《诗》又经过数次编修,每次都保持三百首这一数目,因而“诗三百”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成为专有名词。《诗经》经历了数次编辑,其篇目每次都是有调整的,所谓调整可能就是编者替换上了自己的或者当时的名人名作。如孔子之前的《诗经》的具体篇目中均没有《鳞之趾》,孔子极有可能就是《鳞之趾》的作者。


《国学大师·历史人物》:

“召伯虎
即召穆公。西周大臣。召公奭后代。名虎。任周厉王、周宣王大臣。厉王暴虐, “国人”围攻王宫,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以其子替死。厉王死后,拥立太子靖继位,即周宣王。曾率军战胜淮夷,并奉命经营谢邑(今河南唐河南),封申伯。遗物有“召伯虎��”。 ”(“召伯虎簋gui”)

“召昭公
召穆公(召伯虎)之后。公元-622年 月份不详
《左传·僖公十一年》有召武公,当为其父。召氏世称伯,《庄公二十七年》有召伯廖,或其祖。又《宣公十五年》之召戴公,或其子。《成公八年》之召桓公、《昭公二十二年》之召伯奂(召庄公),《昭公二十六年》的召伯盈(召简公),俱是其后。《诗经》第一次编集在公元前七世纪末叶(因第一次所收《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和《小雅》,其中有春秋初期的作品),据学者的研究,召武公、召昭公很有可能即是《诗经》的第一次编集者。”









《诗经里的世界》中有关召公(姬奭)的部分内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1ce9c01015a4t.html

诗经里的世界是介绍召公最全的。可见这部书下的功夫之深,是介绍中国古代历史资料非常全的书籍

话说中国丛书《诗经里的世界》——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中国故事,总顾问李学勤先生,总策划何承伟先生,杨善群先生、郑嘉融先生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话说中国》已由美国《读者文摘》有限公司购买海外版权。

金藤藏策

图一:右图局部放大(左一为召公)

  西戎贡大犬
部分段落: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为祝贺武王得此珍奇动物,并希望武王进一步治理好国家,“三公”之一的太保召公特地作了一篇文章,题名《旅獒》,进呈武王。召公的文章道:“啊!明王慎于道德,四夷都来宾服。无论远近大小,都来进献其土特产。这些特产,大多是衣服,食品和用具,很少有声色好玩的奢侈品。王的明德到达远方的异姓之邦,使他们无废其职;又分宝玉给同姓之国,以表示亲亲之道。人不应该被物所驱使,不要因声色而疲劳耳目。玩人丧其德,玩物丧其志。不作无益之事,就会成功;不贵重奇异之物而轻视有用之物,人民就会丰足。犬马不在其本土难于畜养,珍禽奇兽不在其本国难于生育。不搜求远方异物则远人来服,所宝贵的只是贤能则近人安宁。啊!当起晚睡,常勤于德。不夸耀细小德善行,最终将积累成大德。谨慎地按照上述格言去做,人民将安居乐业,君乃世世为王。”召公因为怕武王玩物丧志而写了这篇告诫之文,可见召公也是武王时期得力的辅佐者。

太公就国


部分段落:
授予一方的征伐之权
周公听说(姜)太公治理齐国很有起色,经济发展,市场繁荣,人民殷富,军事力量也有增强,就命令召公来到齐国,对太公发布命令说:“东至大海,西到黄河,南至穆陵,北到无棣,凡五等诸侯、九州方伯,如有不听王令者,你都可以对他们进行征伐,以辅佐周室的统治。”这里所讲的“穆陵”,即今山东中部的穆陵关;“无棣”,即今山东北部的无棣县。周室命令齐国可以征伐的疆域,比初封的营丘要大得多了。由于太公就国实行灵活的政策,发展工商业,人民勤劳,百姓富足,周朝中央又给予太公以征伐附近地区的权力,因此,齐国发展迅速,很快就成为东方的大国。
                                             图三:太公就国插图
营建东都

部分段落:
大兴土木的工程隆重展开
周公东征平叛、大封诸侯之后,为了稳定东方的局势,巩固新占领的大半个江山,营建东都洛邑便成为刻不容缓的事了。于是,一场大兴土木、营建洛邑的工程建设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就在周公摄政五年的二月二十一日已未那一天,成王一早从镐京赶到丰京,在宗庙祭祀,向祖先报告即将营造东都新邑的事。为了勘察好地形,太公召公先出发东行。他一路上走了十四天,于三月初五戊申日到达洛邑。召公来到洛邑的第一件事就是占卜,得到吉兆后,就开始筹划建筑事宜。初七庚戌对新城的周围的轮廓、各项建筑,打桩定位。十一日甲寅,各种定位的标记初步打成。……
周召二公不和


召公的怀疑
召公名奭,是周王室的同姓亲戚,因他开始封的采邑在周畿内的召地,故称召公。召公历来担任太保之官,与太公、周公同为“太公”,是周王室的最高官职。周武王灭纣后,召公被封于北燕。召公命自己的长子到燕园去当国君, 而本人则留在王室继续任太保,辅佐武王。 周公东征、平定东方的叛乱后,太公被封于齐,往东就国去担任齐国国君,昔日朝廷的三公就剩下周公和召公两人。周公因成王年幼稚弱,主动为成王摄政,代理行使国王的职权,经常以“王”的身份发布文告和命令,引起了召公的怀疑。营建东都告一段落,周公和召公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于是,成王决定,周公和召公分别处理东 西两边的事务:自陕以西,由召公主持管理;自陕以东,由周公主持管理。所谓“陕”,即今河南西部的陕县。召公长期留守宗周,周公长期留守成周。
图四:《钦定书经图说》中《尚书.君奭》插图
开诚布公的诰词
矛盾似乎表面上得到解决,但一个国家两位最重要的辅佐,长期处于互相猜忌的状态,对于国家总是有害的。因此,周公旦主动给召公写了诰词,开诚布公,谈了自己的想法,以求得召公的谅解。周公首先谈了殷命的丧失和周命的来之不易。他说:“啊!由于做了许多不好的事情,天便降下丧亡大祸于殷,殷已经丧失了上天所赐予的大命。我们周国已经得到了这个大命,但我不敢说,我们的事业能永远沿着美好的前程发展下去。 尊敬的奭啊!你曾经说我能够担负起治理周国的重任,但我却不敢安于天命,不常常去考虑上天的威罚。现在我小子旦不能做别人的表 率,只能以前人的 光荣传统,来开导我们幼小的国王。大命是难于长久的,我们只有努力发扬文王的道德, 上天才不会舍弃文 王所受的大命。"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接着,周公谈了商朝时贤士辅佐 商王而使商的国祥延长的历史经验,他说:“尊敬的奭啊!我听说过去成汤既已接受上天的大命,便有个伊尹辅佐成汤。在太甲时有个保衡,太戊时又有伊防和臣窟,还有巫咸帮助殷王治理国家。祖乙时有个巫贤,武丁时有个甘盘。正因为有这些老成人帮助治理殷国,才使殷朝的统治经历许多年代。而殷国的后代继承人如纣,却蔑视上天的威严而招致灭亡。现在你能永 远记住这个历史教训,我们就能有牢固的天命,以明智的措施治理我们这个新建的国家了。然后,周公又谈了文王、武王时 辅佐的贤明,他说:“尊敬的奭啊!过去为什么上天一再劝勉文王的品德,把治理天下的大命放在他身上?这是因为只有像文王这样有道德的人才能把中国治理好, 同时也因为文王有瞬叔、闵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这些贤臣。如果没有这些贤臣奔走效劳,努力地宣 扬教化,文王的美德便不能传播给国内人民。到武王时,这四人仍保持他们的禄位。后来武王奉天命征伐 殷国,他们又都辅助武王努力杀敌,使武王成就大业。现在我小子旦好像前面有条大河,我和你先去涉渡。年幼的国王虽在位而幼稚无知,我们能够不担起自己的责任吗?努力去做犹恐不及,如果我们这些年长有德的人不能和睦团结,那我就不会听到凤凰的叫声,更何况知晓天命!”
心迹和愿望的表白
周公对召公的语词,越说越激动。最后,周公向召公表白自己的心迹和愿望,他说:“尊敬的奭啊,你现在应该看到这一点:我们从上天那里接受大命,虽然无限 美好,但也有很大的艰难。希望你的心怀要宽阔,我不是为了后代子孙而迷恋禄位。尊敬的奭啊,告诉你,我是非常相信你太保的。希望你能敬重地和我相处,看到殷国丧亡的大祸,长久思念着上天的威罚。我如果不是一片诚心,能够说这些话吗?我想问:‘除了我们二人,还有谁和你的品德相合?'你定会说:‘正是有我们二人在,上天才降下许多美好的事情。'啊!我们二人性情笃厚,合力辅佐国王,才使我们的事业达到今天这样美好的境地,才使四海之内,凡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无不恭敬顺服。奭君,我很不贤惠,说了这么许多话,因为我在忧虑天命和民心的不易保持, 往后必须以恭敬的态度来治理国家。”
将相和好的千古佳话
这一篇诺词,心胸开阔,情意恳切,表现了一个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人的高尚品德。召公看了这篇语词,为周公的献身精神所感动,消除了对周公的疑虑, 并产生了尊敬和钦佩之情。周公这篇语词,经后人整理,题名为“君奭”,收入《尚书》中。周公和召公由猜疑不和到真诚合作,是历史上千古传颂的佳话。

展示召公卓著政绩的克盉


西周初期著名青铜器,1986年于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盉为小口,长颈,鼓腹,四足圆柱状,管状流上饰三角云雷纹。半环形盖钮上饰兽面纹,盖面和盉颈均饰云雷对鸟纹。盖内和盉口内壁有相同铭文各43字,记述周王封燕的史实,周王称召公为太保,又说“令克侯于燕”。召公是西周历史上极其显赫的人物之一,《诗经·大雅·召曼》赞颂说:“昔先王受命, 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诗经·江汉》又说:“文武受命, 召公维翰。”《史记》称召公主管西周半壁江山,政绩卓著。武王伐纣后,封召公为燕侯,又任太保,位居三公。克盉铭文是研究周初历史和燕国史的绝妙史料。

《甘棠》思召公


辅佐成王,恭敬谨慎

太保召公奭和周公一起,共同辅佐年幼的成王。在营建东都成周时,召公也曾发布过一篇很长的诰词,后来成为《召诰》。这片诰词一方面总结了夏、殷灭亡的历史教训,一方面劝诫年幼的成王,要恭敬谨慎,以身作则。召公说:“现在的希望是,王能赶快敬重德行。王啊!只有用道德行事,才能祈求天命的久长。希望王不要和小民一起放纵自己的行为而不遵守法度,也要敢于用刑杀的办法治理小民,这样才能获得成功。”召公和周公同时为辅佐成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的功绩也是十分显著的。
艰苦朴素、为百姓办事的形象
东都建设初见成效后,由于周召而公感情上有隔阂,成王即命召公治理西土,周公治理东土。召公在西方勤于政事,经常巡行乡邑,体察民情。小吏和百姓有什么冤屈之事,就到召公那里去告状。召公为不打扰人民,时常野外露宿。有诉讼之事要进行审判,召公就在乡邑边上的一颗棠树夏开庭,传唤原告、被告和证人,作出合情合理的裁决。自侯伯至于庶人,各
图六:《甘棠》思召公插图一
级贵族官吏和平民百姓,有罪者得到惩处有怨者得到申诉,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众民看到召公一行人在棠树下审理案件,从不给民众添一点麻烦,心中油然生起感激之情和崇敬之情。
图六:《甘棠》思召公插图二
召公辛劳一生而去世了,人民把对召公的怀念集中在乡邑边的这颗棠树上。人们看到这颗棠树,就仿佛见到召公风尘仆仆、在棠树下审理案子的情景。这颗棠树,就是召公艰苦朴素,关心人民疾苦、伸张正义、驱除邪恶的象征。
人民对廉洁奉公好官吏的思念之情
后来,随着乡村建设的发展,乡邑边上要开大路、修水利、建住房了。有人想占用棠树这块地方,主张把棠树砍掉。这个主张是当地人民不允许的,因为棠树寄托着人们对召公的怀念和尊敬。人们编了一首诗,题名《甘棠》,来进行歌颂,诗中唱道:“枝叶茂盛的甘棠树啊,不要去剪削、不要去砍伐,召公曾在这下面搭棚居住!枝叶茂盛的甘棠树啊,不要去剪削,不要去攀折,召公曾在这下面停马歇车!诗虽然简单,仅由三个基本相同的段落组成,但一唱三叹,感情是十分深沉的。
《甘棠》诗所表达的是人民对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正值善良的高层官吏的崇敬和思念之情。召公成了古代社会的一个“清官”的典型。

掌管半壁江山的召公

姬奭是武王的堂弟,因早年采食于召地,故史称召公,他是武王的重要助手,《诗经》里说武王在召公的辅佐下,一天开辟疆域达上百里,后来历经成王、康王,位居三公,太保之要位,与周公平起平坐,故《尚书.君奭序》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史记》则说召公和周公在成王时各自掌管着周王朝的半壁江山,是个极其重要而显赫的人物。
                                       
展现召公非凡业绩的召卣
太保召公和周公一道,共同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创下非凡的功绩。他是文王朝和康王朝的四朝元老。这件精美的盛酒的卣器,是记载召公业绩,彰显其美德的最好的实证。

  图七:召卣
透出灵气的太保方鼎


  太保方鼎是西周早期的文物,直口立耳、浅腹细足,造型十分奇特。它的足比通常的鼎要长出一倍,真是于粗壮中又显出几分苗条来,工匠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鼎中部还有轮状装饰,一反鼎器凝重的风格,透出掩饰不住的灵气。在它的耳朵上还有曲折的伏龙一对,四角还有“T”字形花纹突出,内壁铸有“太保铸”三字,可谓精巧之至。此鼎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图九:太保方鼎

叔侄情深

部分段落:
相互关心和信任
   成王长到十九岁,按照规定,应该给他举行冠礼,即戴上一种特制的帽子,表示已经成人了。成人后即可登位,有了当天子或诸侯的资格。一般人二十岁行冠礼,天子、诸侯的儿子因为职务的重要,提前一岁。那时正是周公摄政七年。一次,周公对成王说:“我要把君位还给你,你却谦逊地不敢举行即位大典。现在,我要随太保召公一起去视察东土,你必须要做小民圣明的君主了。” 回想三年前,周公为营建东都,到洛邑勘察地形,派使者向成王献上地图和卡兆。成王让使者传达他的意思对周公说:“营建东都是件大好事。你已经勘定了宫室宗庙的基地,图样和卡兆都很好。让我们二人共同承当大事。希望你和我一起敬重上天的赐福,直至亿万年。”从这里看到,周公对成王的关心和尊重以及成王对周公的信任和感激之情,都溢于言表。
周公辅成王
武王逝世,成王年幼,周公摄政代替成王治理天下七年,成王长大,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自己归到群臣的行列,勉励 成王施行德政,爱护百姓,发扬光大文王、武王开创的业绩。《尚书·洛诺》中记录了周公与成王的对话,从对话中显示了周公谋国的忠心和成王倚重周公的诚意,显示了君臣、叔侄团结无间、亲爱协调的情形。
图八:周公辅成王
成王惧

其中段落:
成王临终的嘱咐
成王从二十岁正式登上王位,到五十岁因病逝世,一共当了三十年的君王。在他临终之时又有一件令他惧怕的事,就是长子姬钊能否担任国家大事。那年四月份,成王感到身体极不舒服。甲子这一天,他洗了头发和脸,穿上礼服,靠在玉几上,把太保召公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以及重要的文武大臣一起召来。成王说:“唉!我的疾病大大地加剧了,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在临终时刻,我要非常审慎地向你们传达命令。你们要以尊敬的心情去保护我的大儿子姬钊,特别是召公、毕公等大臣,你们要率领诸侯辅佐太子,以友好的态度对待远处和近处的臣民,劝说众多的大小诸侯,使他们安分守己。不要使嗣王姬钊陷于非礼啊!”当时,他已不能上朝理政,大臣们便把他的礼服放在朝廷上供人瞻仰。第二天乙丑日,成王便逝世了。大臣们根据成王的一生行事,认为他能“安民立政”,成功地继承了文王和武王的大业,因此给了他一个谥号为“成”,成为“成王”。
太子钊的即位典礼
过了七天到癸酉日,举行嗣王刑罚成王的遗命,说:“继位的王啊,你依着玉几,听我传达先王临终的命令。你现在依照先王的遗训,继承王位,统治周邦,要遵循国家大法,平和天下,以发扬文王、武王的光荣传统。”嗣王再拜而起,答道:“我这微不足道的小子,将用全部的能力治理好四方,以敬畏天命!”这时,太保召公和毕公走上前来对新王行大礼,说:“敢敬告天子,皇天更改殷之命,而只让我们周国的文王、武王接受大命,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关怀臣民。刚死去的成王能完全按照先王的成法进行奖罚,从而完成了他的功业,留给后人以美好的家邦。现在你新王要恭敬从事啊!必须治理好军队,在生活上务必节俭,切忌贪婪多欲,以诚恳和守信君临天下,不要坏了我们祖先的大命。”新王答道:“诸侯国君们,现在我周王钊通告你们,从前我们的国君文王和武王使礼法大完备,不务刑罚而使百姓同心协力,因而先王的威信光照天下。皇天根据先王德行,把天下交给我们,并命分封诸侯,树立屏障,以帮助我们后人治理国家。现在你们应该时刻关心王室,不使我这年轻无知的人犯下错误。”
西周史上的黄金时代
   群臣听完诰令,行礼而出。新王脱去礼服又回到守丧的住处,穿上丧服,谨慎守丧。这位新王姬钊,就是周初又一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周康王。由于成王、康王都兢兢业业,勤于治政,故天下局势稳定,和平发展。史书记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罚放置四十余年不用。”人们称颂西周历史上的这段黄金时代为“成康之治”。








上一篇:转邵杰博士之论文“《诗经·甘棠》召伯虎说”综理
下一篇:逸周书与清华简《祭公之顾命》中的召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2 18:04 , Processed in 0.0568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