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642|回复: 0

转论文《浙江家谱的收藏历史与现状》

[复制链接]

366

主题

588

帖子

4463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63
QQ
发表于 2021-3-4 09: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浙江家谱的散失与留存
———浙江家谱的收藏历史与现状
———出自《浙江家谱研讨会论文集》上传日期:2017-07-04  
浙江素称文化之邦,历来有纂修谱牒的传统,已修家谱数量之多、 分布之广,是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它是浙江人民的一笔巨大而又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遭受战争的摧毁与自然的损坏,以及 1949 年以后的大规模销毁,加上外地图书馆与外国的大量收购,使得留存于浙江省内的家谱数量大为减少。 这次通过编撰《浙江家谱总目提要》 的调查与著录,发现留存于省内、 省外、 海外的浙江家谱,实物数量有 1. 2万余种,谱籍地几乎覆盖全省所有的县(市、 区),在目 前存世的中国家谱群体中堪称居于第一的地位。 本文根据目前存世的浙江家谱文献资料的调查结果,分析了明代以来浙江家谱的留存情况及其散失原因,对省内各级图书馆、 博物馆、 文物办、 档案馆等公藏机构历次抢救性收藏散存民间的家谱文献资料的作用予以高度的肯定,并对目前浙江家谱的收藏与整理情况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 浙江家谱的留存现状
(一) 浙江家谱留存数量全国第一
浙江自明清以来,是我国纂修家谱最为密集的地区。 200年以来,我们通过参与《中国家谱总目》 浙江家谱部分的调查与著录以及编撰《浙江家谱总目提要》,对浙江省及外省、港台、国外的浙江家谱文献资料的收藏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掌握。了解到省内收藏浙江家谱 6094 种;省外及海外收藏浙江家谱 6992种,其中港台地区 21 种,美国和日 784 种。这些家谱的谱籍地分布全省 67 个县(市、 区),几乎覆盖全省各地。
根据以上留存在世的浙江家谱的数量,对照已经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和《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以及即将出版的《中国家谱总目》中载录的各省、市、自治区家谱的藏量,可以认为现存的浙江家谱资源量,在全国各省、 市、 自治区中名列前茅。 1997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 录》 是一部全国性的家谱联合目 录,收录家谱 14719 种,共 162 个姓,谱籍覆盖全国 26 个省、 市、 自 治区。 常建华教授对《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中家谱数量最多的张、 徐、 周、 黄四姓进行统计,共有1850 种,其中浙江籍家谱最多,有 565 种,占 30. 5% 。 ① 上海图书馆是国内收藏 1949 年前编纂的家谱最多的公藏机构,共有11700 种,其中浙江籍家谱即 有 5092 种,占其总藏量的43.5% 。② 即将出版的《中国家谱总目》,据主编王鹤鸣介绍,编入存世的中国家谱约 4 万种,而其中由浙江选送的浙江家谱为 4743种,③ 加上上海图书馆收藏的 5092 种浙江家谱,共计 9835 种,浙江家谱至少占了四分之一。
(二) 浙江家谱藏地分散
—————————————————————————————
①  常建华. 中华文化通志· 宗族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②顾燕. 家谱的区域版刻特征. 见: 中华谱牒研究: 迈入新世纪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③王鹤鸣. 编撰《中国家谱总目》 弘扬中华历史文化. 见: 元数据与图书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浙江家谱资源虽然数量巨大,然而藏地却十分分散。 留存在外省、 港台、 国外的 6992 种,分别被北京、 上海、 天津、 辽宁、 吉林、 黑龙江、河北、江苏、 安徽、 福建、 江西、 湖南、 四川、 甘肃等 14个省(市)以及港台地区、美国和日本的有关机构收藏,占总数的 50. 8% 。国内省外主要收藏机构及其收藏数量:上海图书馆5092 种,国家图书馆 361 种,河北图书馆 147 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39 种,吉林大学 101 种;国外主要收藏机构及其收藏数量:美国国会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收藏455 种,日本东洋文库、 京都大学等收藏 329种。
现存浙江省内的 6094 种浙江家谱中,民间私藏有 4050 种,占省内藏量的 66. 2% 。其中有近千种纂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余下的 2000 余种分散收藏在全省各地 103 家公藏机构内。 其中相当数量的家谱不是藏在图书文献收藏的主体单位图书馆,而是分藏在市县级的文保所、方志办、博物馆、档案馆。在宁波市,分藏在文管办、博物馆、档案馆的家谱数量约为图书馆藏量的 7 倍。
现在留存在浙江省内的浙江家谱的收藏分散程度远远超出其他古籍文献。出现这种情况,是由家谱自身的私密性以及历史上复杂的政治文化背景等原因造成的,它确实给世人了解、掌握和使用浙江家谱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 浙江家谱散失的原因
(一) 抄写或刊印数量少决定难以流传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家谱是一种被族人供奉于祠堂,接受族人祭拜的至高无上的宗族文献,它的存在象征着宗族的尊严与权威,有的宗族甚至将它视为连祖宗之灵也在其内的信物。 其实,拿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只是宗法社会重视血统关系,为防止异姓乱宗,对宗族典籍所采取的一种保护方式。 家谱的保管与使用在宗族内有着严格的制度,通常的规矩是每种始修本或续修本,其中有一部会被专门封存于祠堂,只许族长岁时查阅,平时无端不许乱开。 有时房支长与修谱者也会分藏一部,但也是按事先编定的支房号颁发,并要求妥善保管,如有不慎遭到损坏或遗失,则要受到重罚。 宁波鄞县福聚冯氏家族规定:“ 宗谱修完写装五册,一绵纸者贮以柜封藏祖庙,宗长岁时查阅,不许乱开;其四皆太史连(“ 太史连” 为一种纸型),军、 民、 匠三支房长各收管一册,宗长独一册,如损散失者重罚,写赔。”① 绍兴会稽吴氏家族早在明代修谱时就规定:“家谱集成,宗子守之,正旦行礼毕读谱,春秋祭祀毕读谱,平时常加锁护。”② 由此可见,封建社会时,家谱不像其他古文献那样,能够自由流传于社会,只是由宗族内威望最高的族长掌管,平时不轻易示人,更不随便外传,只在族内传世。 应该说这对家谱的保管是有利的。 但是,由于抄写或刊印数量少,加上分散保存,容易受到人为或自然因素的摧毁,决定了家谱流传于世的数量极少。 我们现在很难见到元代及其以前纂修的家谱,即使是明代的浙江家谱,也仅有寥寥100 种。
(二) 家谱的兵燹劫难
明代及其以前纂修的历史旧谱所剩无几的原因,从留存于诸谱的旧序中,可得到一个非常突出的答案,即战争是破坏浙江历史上各个朝代所修家谱文献的主要原因。 从五代到元代,战争频繁,浙江境地虽然远离北疆外患,但在宋元易代,元兵进攻江南时,浙江也没能幸免于难。元代江浙儒学副提举陈旅在
—————————————————————————————
①  (明)宗训. 鄞县福聚冯氏家谱. 明天启年间(1621—1627)抄本
②  (明)会稽吴氏宗谱.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抄本
《吴兴丁氏世谱》 序中云:“ 昔国家用兵江南时,其家文籍尽散
失,世绪无所考。”① 《东阳胡 氏宗谱》 抱怨战争致其“谱牒遗
失”② 《平阳林氏宗谱》 叹息“ 故国之版图失守,故家之谱牒将湮”③ 《乐清南郭陈氏宗谱》 痛惜“ 泉溪、 竺冈之谱,宋末元季两遭兵火,青毡既失,文献无存,可胜惜哉!”④ 元代东阳人胡助对当时情况作了精辟的概括:“ 近世故家大族,兵燹之后谱牒悉
多散逸,而又子孙卑微不学,其能存先世之谱者百无一二焉。”⑤
说明元朝浙江境内士大夫宗族谱最多也仅存百分之一二。 时至今日,宋、元浙江家谱已无一部存世。 在为编撰《浙江家谱总目提要》 进行调查与著录时,淳安图书馆反映淳安郭村骆家藏有宋朝淳熙十六年(1189)的金粉手写家谱,当时十分惊喜,即由杭州图书馆组织专业人员前往察看。 从杭州出发,经过近三个小时公路行驶到淳安排岭镇,轮船摆渡穿过新安江水库后,又经过三个小时山路的汽车颠簸,外加一个小时的步行,才到藏谱人家。 当时一路上以为,如此深山僻壤可能会藏有珍籍。 但事实却使大家深感失望,经过对纸张、 字体、 内容的鉴定,到场专家一致认定此谱只是一部清朝中期的抄本。
明清时期,家谱文献屡遭兵火的情况与 宋元时期 同。《乐清南郭陈氏家谱》 称:“ 上世失于兵燹,文献无存,诚不得已
—————————————————————————————
①  (元)陈旅. 吴兴丁氏世谱序 . 见: 安雅堂集· 卷四
②  (元)胡助. 东阳胡氏宗谱序. 见: 纯白斋类稿· 卷一
③  (清)林龙. 平阳林氏宗谱序.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木活字本
④  (明)周旋. 乐清南郭陈氏宗谱序. 2001 年铅印本
⑤  (元)胡助. 东阳胡氏宗谱序. 见: 纯白斋类稿· 卷二十
⑥杭州图书馆褚树青馆长、 浙江图书馆原古籍部主任何槐昌和丁红研究馆员前往鉴定。
也。”① 《缙云沈氏重修宗谱》称其谱数次难免其难:“ 谱牒煌煌,
斑斑可考。 不幸迭遭世变,典籍沦亡。 本朝康熙十三年又遭寇乱,多失于兵燹之下” 由此种种,说明历代各种性质的战乱,是导致浙江境内故家藏谱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主要原因。
(三) 家谱的自然损毁
此外,遭受风雨浸淫、 鼠伤蠹蛀也是使历代旧谱遭受劫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明弘治八年(1495)九江知县高友玑在《乐清北阁李氏宗谱》 序中讲到:“ 谱之为物,等于国之律令,图书世亦知重之,奈不能保而善全。 故凡水火、 刀兵、 风雨、 燥温、 鼠伤、 虫蠹,皆为谱劫灾。”③ 这次为编撰《浙江家谱总目 提要》 而展开的全省性的调查与著录,使我们了解到民国及其以前修纂的家谱,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破损现象。 纂修于 1944 年的《江山邑前毛氏宗谱》 ,称得上是一部望族名人之谱。 我们在拍摄浙江籍名人家谱照片的过程中,访见该谱被虫咬鼠伤、 潮湿霉烂的惨状,无不为之叹息。 除了兵火摧毁以外,风雨浸淫、 虫咬鼠伤的侵害,也是宋元浙江家谱无片纸只页存世的主要原因。
(四) 清廷对家谱的限制
清朝皇帝是满族人,在带兵入关统治全国的过程中,残酷屠杀镇压汉族人民,加上以后长时间实施民族压迫政策,严重激化了民族矛盾。 为了维护和加强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以残酷而巧妙的手段推行文化统制,一方面对不利于政府的思想强行取缔,一方面提倡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并以此来统一思想。 通过加
—————————————————————————————
①  (明)周旋. 乐清南郭陈氏宗谱序. 2001 年铅印本
②  (清)沈泗滨. 缙云沈氏重修谱序. 1998 年铅印本
③(明)高友玑. 乐清北阁李氏宗谱序. 见: 郑笑笑,潘猛补主编. 浙南谱牒文献汇编. 香港:香港出版社,2003
强族权,鼓励民间修谱,推行程朱理学的核心礼义仁智信的伦理道德规范,从而达到控制、 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因此,可以说清政府是倡导修谱的,他们把谱牒视作宣传正统思想、 实现治国策略的宣传载体。 以致当时浙江修谱蔚然成风,尤其到了清中后期,几乎家家有谱,数量之多,覆盖之广,达到空前。 但是,与对待其他书籍一样,清廷对家谱也有着种种限制,甚至也没少实行“ 文字狱” 乾隆时期,为了防止宗族通过远引祖先而通谱联宗,危害社会稳定,将对家谱的审查也纳入了专制的文化政策之下。 乾隆二十八年(1763)和四十四年(1779),乾隆前后两次要求各督抚等饬属留心稽察,实力整顿所辖之地的合族建祠,检查删除家谱中的僭妄字句。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认为沂水县刘德麟等所修宗谱“ 殊属狂悖” ,批示:“ 刘德麟等修葺宗谱,于凡例内远引汉裔,妄自夸耀,甚属不合。 凡汉人积习相沿,每有此等陋习,其实可鄙。 如搜查该犯家中果有别项不法行迹,自应从重处理,以昭炯戒。” 最后将刘氏所有镌刻板片及印存家谱尽行销毁。 这种由最高统治者发出的直接干涉家谱修纂的全国性查谱行动成了“ 今我皇上厘正文体”的一部分。 ③在这种状态下,使得纂修《四库全书》 的纂修官们也产生了惧怕心理,害怕如果误将一部分未经官府检查的家谱入编会带来“ 文字狱” 之灾。 他们以“ 自唐之后,谱家殆绝,玉牒既不颁于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 为由,将家谱文献排斥在《四库全书总目》 之外, 并把南朝梁阮孝绪在《七录》 中首创并一直沿
—————————————————————————————
①转引自常建华. 中华文化通志· 宗族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②高宗圣训· 卷二六四· 厚风俗
③  转引自杨殿珣. 中国家谱通论续. 图书季刊,1946(1)
④  四库全书总目 ·史部总叙· 卷四十
用的谱牒类传统类目 也取消掉了。 在唐至清初的正史书目中,均为谱牒文献单独立类,以利收录家谱。 有影响的私家书目也如此,如清黄虞稷编撰的《千顷堂书目》 设“ 谱系类” ,单独收录家谱文献 135 种,其中浙江籍家谱 13 种。 自《四库全书》 纂修官把家谱文献排斥于《四库全书总目》 之外后,清末民初编撰的《清史稿· 艺文志》 ,也仿效《四库全书总目》 ,不设类目 收录家谱文献。 而古代书籍在一定程度上要靠著录过程将信息传播开来,引起一部分人的注意,重新加以抄写或刊刻,得以获得新的流传。 乾隆直接干预家谱编纂的行动,朝廷文化官们对家谱著录的否定,导致社会缺失将家谱视作历史文献资料来加以保护的条件,只是在家族或宗族内与牌位、 像图一起视为祭祀信物而已。 由此以来,家谱文献长时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各地各家按本地本家的习俗或规矩各行其是。 据《龙游县志·氏族表》 记载,龙游对待家谱的习俗,“ 一般新谱修成,旧谱即毁,故现存宗谱大多修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①
(五) 家谱的革命荡涤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社会制度以后,民国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的执政深度和广度在短时期内一时未能达到彻底改变农村依靠宗法思想管理基层社会的状态。 其后,湖南、 江西等省份农民开展的打倒土豪劣绅运动,极大地冲击和削弱了宗族内部的聚合力。 地主政权既被打倒,族权与神权、 夫权等便一概跟着动摇起来。 农会势盛的地方,族长不敢再压迫族下子孙,坏的族长被当作土豪劣绅打掉,从前祠堂里发生过的残酷的肉刑和死刑再也不敢拿出来了。 当时在这些省份里,“所有一切封建的宗法
—————————————————————————————
浙江省龙游县志编纂委员会. 龙游县志· 氏族· 谱牒. 北京:中 华书局,1991
思想和制度,都随着农民权力的升涨而动摇”① 相应地,反映
宗族历史和族人关系的族谱、 宗谱、 房谱、 家谱之类也就失去了
继续纂修或神圣存在的意义。 一时间,平时密藏的家谱纷纷流向了社会,有些还被人收罗后摆上了书肆待价而沽。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紧接其后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以摧枯拉朽之势彻底打倒了地主阶级及其存在的基础土地私有制,农村新生政权彻底取代了以宗法思想为基础的旧有政权,新的阶级关系代替了原有的宗族关系,象征宗族关系的宗祠与家谱成了封建社会与半封建社会的残余而被彻底摈弃。 这时流向社会的家谱,谁也不敢公开地把它捡回去,只得作为废纸等待回炉打浆。
三、 浙江公藏单位收藏家谱的历史
通过编撰《浙江家谱总目提要》,了解到 浙江省及市、 县(市、 区)级主体公藏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办、档案馆等收藏的浙江家谱的入藏时间,主要在 1949 年以后。省内外公藏机构与私藏个人以及外国势力收藏浙江家谱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过程。
(一) 民国时期
浙江图书馆曾经于 1934 年明确提出征集各姓家谱,当时经浙江图书馆提议,由浙江省教育厅通令全省各县向浙江图书馆检送“ 新出地图”,向社会襄办征集“ 乡 贤遗著、寺观释道藏、有名雕塑图画、 各姓族谱” 。 ② 然而,最近通过检查原始档案材料,
—————————————————————————————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见: 毛泽东选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②浙江图书馆志编纂委员会. 浙江图书馆志· 第五章· 馆藏文献建设. 北京:中华书局,2000
竟然没有发现当时留下的征集到家谱的记录。 始建于明朝中期,有数百年收藏史,以“ 浙东藏书第一家”著称于世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1949 年前的原藏中只有《苏氏宗谱》 和《庐陵曾氏家乘》两种家谱。 大概由于民国时期家谱文献在浙江农村仍然是属于一种不公开、 不外传、 连宗族内部也不轻易显示的信物的缘故,决定了当时家谱很少流传到社会上去,以致设在大城市的公藏机构未能轻易通过征集获得。
但是,民国社会毕竟不再是封建社会,宗法思想受到了动摇,血缘与家谱在中下层社会也不再显得那么重要,社会上出现了流散出来的家谱。 偶然也出现了上层社会家族中的开明子弟把珍藏家谱献给公藏机构的情况,使得自己家族的典籍免除了种种潜在的厄运,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归宿。 那时,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馆长梁启超先生十分重视家谱的价值,称家谱为“ 重要史料之一”。 受他影响,北京图书馆于 1928 年致函各界征求家谱,至 1950 年共获得了 348 种家谱。 ② 但是不及美国和日本收得多,前者懂得家谱文献的重要性,不惜重价在北京旧书市场上收购去,而后者则在其占领地掠夺去。③
(二) 上世纪 50 年代初至 60 年代前期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土地改革以及此后的几次运动后,原来密藏于宗祠或私人手中的家谱大量流散,收集在古籍书店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家谱日见增多。 浙江公藏机构再次收藏家谱,但由于为时过晚,大部分家谱已被邻近地区收去。
上世纪 50 年代初至 60 年代前期,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全
————————————————————————————
①骆兆平. 天一阁丛谈. 北京:中华书局,1993
②③ 张志清.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家谱综述. 见: 谱牒学研究· 第三辑. 北京:书目 文献出版社,1992
省文化单位起初没有主动征集家谱,个别图书馆、 博物馆出于专业需要,只在小范围内对其他机构收缴到的家谱予以征藏。 如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于 1951 年接受的鄞县通志馆藏谱,是该通志馆为编撰《鄞县通志》 中的氏族表而征留的。丽水市博物馆收藏的几部畲族家谱,当时是作为少数民族文物从文管会收来的文物中选拔而收藏入馆的。 本省古文献收藏职能机构浙江图书馆受政府指派,当时接受了几家藏书故家捐出的古籍,但是很少见到家谱。 以致现在极少见到馆藏家谱上盖有那个时期的收藏戳,仅见的有《[ 杭州]汪氏振绮堂小宗谱》(1925 年刻本)和《硖石郜氏家谱》(明末刻本)两部谱封底分别盖有“ 1950 8 29日” 、“ 1955 2 6 日” 入馆戳记。 据浙江图书馆原古籍部主任何槐昌先生回忆:曾经听从事古籍征集整理工作的刘慎旃先生说,宁海有一屋子的古旧家谱,考虑要不要征集。 由于当时的古籍收藏指导思想为“ 要精华,不要糟粕” ,上级部门认为家谱宣扬封建宗法思想,为地主阶级树碑立传,不能接收。 这屋子家谱后被上海图书馆收去。 1955 年秋,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得悉上海造纸工业原料联购处从浙江遂安县收购了一批废纸,约 200 担左右,“ 连夜奔赴现场察看,发现‘ 废’ 中藏宝” ,翌日立即组织 6 人,花 11 天时间,从中选择出有价值资料共计2000 斤,一大批珍贵历史文献被抢救出来。 清代朱卷与家谱之所以能成为上海图书馆的收藏专门,与那次废纸堆中披沙拣金是分不开的。 上海图书馆收藏的 5092 种浙江家谱,谱籍地覆盖目前浙江省行政编制 11 个市 64 个县(市、 区)。 这些浙江家
————————————————————————————
①  2002年笔者采访何槐昌先生笔记。
②  顾廷龙. 顾廷龙文集. 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2
③王鹤鸣等主编.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谱的来源,可能与当时类似在宁海县和遂安县进行的大规模收
购有关。
存世浙江家谱资源数量属全国第一,然而,1949 年前出版的浙江家谱现在留存在浙江的藏量却不及上海图书馆多,就是由于在上世纪 50 年代多 次错失了 收藏机会,现在想来真是可惜。
浙江公藏机构真正有意识地开始采购入藏家谱是在 1956年至 1958 年间。 当时国内图书馆界,尤其是北京图书馆( 现国家图书馆),频频至安徽、 浙江采购家谱。 由于有例可依,浙江图书馆也就“ 开戒” ,开始有选择地收购了一些编纂年代较早、版本有特色、 资料丰富、 兼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不同类型与层面的著姓望族的家谱,重点购得数十种明代和清代前叶本省绍兴、诸暨、 上虞、 慈溪、 海宁、 浦江等地的家谱,如《[绍兴]水澄刘氏家谱(1卷)》〔明崇祯六年(1633)刻本〕、《[绍兴]山阴樊氏南阳族谱(1 卷)》〔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抄本〕、《[诸暨]暨阳周氏宗谱(14 卷)》〔清康熙十七年(1678)木活字本〕、《[上虞]崧里何氏宗谱(8 卷)》〔清乾隆十九年(1754)抄本〕、《慈溪秦氏宗谱(不分卷)》(明万历刻本)、《[ 海宁]海昌朱氏花园支家乘》(清顺治刻本)、《浦江郑氏二修旌义编(2 卷)》〔 明宣德三年(1428)刻本〕 等。 因拙于经费,一般都是低价购入,如《[ 绍兴]水澄刘氏家谱(1 卷)》 是明崇祯六年(1633)刻本,只要 1. 5 元;《[ 上虞]崧里何氏宗谱(8 卷)》 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抄本,用150 元从杭州古旧书店购得。 这些家谱虽谓弥足珍贵,然而由于步他馆后尘,收藏数量实属有限。
当时也有经文化机构间协调转入图书馆的家谱,如《[ 诸暨]暨阳宅埠陈氏十三修宗谱(80 卷)》〔清光绪三年(1877)木活字本〕 就是一例。 著名字画鉴定专家黄涌泉先生,1953 年(时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秘书)去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陈洪绶故乡 诸暨枫桥老屋考证。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先生在陈宅故居中不仅发现了珍贵至极的陈洪绶传世作品中最早的一件作品龟蛇图,同时还不经意间在农家小孩学画的废纸堆中发现了《暨阳宅埠陈氏宗谱》 ,但只有两册,据说是土地改革时由族长分给族人保管的。黄先生深知是谱的难得与珍贵,不惜翻山越岭,出示那两册样品,挨家挨户询问,最后在二三十户农民家中寻出陈氏宗谱 84 册,得以配齐。 而后黄先生又去乡 政府办妥手续,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分批背回杭州,存放在省文管会图书资料室。 后来这部珍贵的陈氏宗谱与其他书籍一起移交给了浙江图书馆。①
除以上几种征集方式外,社会的捐赠也是一个主要的来源,而且这些家谱的价值往往比较高。 如《[ 富阳]富春环路刘氏宗谱(6 卷)》〔清光绪八年(1882)五忠堂木活字本〕,是湖州南浔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氏收藏的,1951 年 11 月,刘承干将嘉业堂藏书楼及其藏书悉数捐送浙江图书馆,刘氏宗谱也一起入藏浙江图书馆。
另外,也有 社会主动 出 售 的,如 绍 兴《会稽吴氏家 谱(1
卷)》,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抄本,现存浙江图书馆。 内附有
出售者所在生产队的证明:“ 兹证明本社社员吴邦彦,因生活困难,家有祖传归吴氏家谱壹本,前来出卖。 特此证明。” 落款为“ 州山卅二第十二生产队” 日期为 1964 8 7 日。
(三) 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中期
十年“ 文化大革命” 期间,家谱与其他古籍文献一样,被红卫兵视作宣扬封建礼教、 维护宗法思想的工具而再度遭受厄运。
————————————————————————————
①   1999 年笔者采访浙江省博物馆原著名字画鉴定专家黄涌泉先生笔记。
一些 50 年代初期藏匿下来的家谱被当作废纸送进纸厂回炉,或
被付之一炬。 出于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当时有不少有识之士竭尽全力抢救。 如宁波天一阁藏书楼研究员骆兆平先生,数次到废品仓库拣选图书文物,一次在堆积如山的废纸堆中爬上爬下,不顾扑面而来的灰尘和霉烂气息,拣出古籍一大批,其中家谱就有 300 多公斤,以废纸价购买归阁。 丽水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许旭尧先生在参与接收整理“ 文化大革命” 查抄办公室移交的图书资料时,独具慧眼,精心检出大批丽水各地查抄上送的家谱。 浙江图书馆也通过上门接受捐赠、 现场抢救收集、机构团体学校移交等方式收进古籍 10 万余册,其中夹杂家谱 300 余种。
“文化大革命”期间,除了公藏文化单位抢救家谱外,民间也仍然有通过各种方式保存家谱的行为存在。 民间以前传有古训:即使家居遭遇水火之灾,必先抢救家谱,而后再抢救其他财物。 正是这种遗留下来的视家谱甚于生命的精神,在“ 文化大革命” 期间 救出 了 一部分家谱。 如温州 永强的《普门 张氏家谱》 ,就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里,由几位张氏族人以捕鱼为名,外运匿藏于义冢故柩之中,才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又如《吟洲王氏宗谱》在“ 文化大革命” 时期一直被族人压放在大队谷仓底下,虽然避过了烈火焚烧之灾,但是免不了虫咬鼠啮的命运。 ④为支持国家文化事业辛劳数十年、 文章道德为世人所重的海盐张元济先生的家谱就是在其侄子张继城先生精心保藏下得以存
————————————————————————————
①  骆兆平. 天一阁丛谈. 北京:中华书局,1993
②  2004年笔者采访丽水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许旭尧先生笔记。
③  丁红. 浙江图书馆馆藏家谱概说. 待刊
④潘猛补. 温州家谱的调查. 见: 浙南谱牒文献汇编· 代序. 香港:香港出版社,2003
世。 1969 10 月,张继城临终前夕才将《[ 海盐]张氏家谱》托付女儿霭和、 静娥妥为保存。 1998 10 月,姊妹俩经详商后,
决定将是谱捐献给家乡 张元济图书馆,使之有一良好归宿,以得永保。 ①可以这样说,“文化大革命” 期间查抄销毁过程中被抢救下
来的家谱,是公藏浙江籍家谱的主体。
(四) 上世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至今
上世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至今,民间新修家谱及私藏旧谱的热门收藏与征集,扩大了浙江公藏机构的藏谱数量。
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浙江省内纂修家谱之风在中部和南部地区重新开始,民间纷纷以把修好的家谱捐赠一部给公藏单位保藏为荣。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家谱文献资料价值的认识日渐深化,掀起了一股整理、 研究、 开发家谱资源的热潮。省内各公藏单位程度不同地给予了关注和收购。 如浙江图书馆不失时机,不计代价,陆续收购了几批家谱,比较突出的是于2001 年 11 月和 2002 年 5 月从私人手里收购了两批数量较大的家谱。 第一批计 148 种 1448 册 62 个姓氏,均为 1949 年前所修,其中有少数清朝 康熙、 乾隆年间 版本。 第二批有 131 种1771 册 58 个姓氏,多数为民国版本。 据了解,这些家谱大多从浙江、 江西、 福建三省交界山区收集。
尤其在编撰《浙江家谱总目 提要》 的过程中,全省各级图书馆把征集新老家谱作为自身业务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他们通过精心组织策划,利用电台、 电视台、 报社等媒体,广泛宣传,打消人们的各种政治顾虑,有的还聘请修谱先生当顾问,掌握当地
—————————————————————————————
张霭和、 张静娥捐赠《[ 海盐]张氏家谱》 说明, 夹于《[ 海盐]张氏家谱》 中,现存张元济图书馆。
私家藏谱情况,尽可能多地予以征集。 丽水、 温州、 金华、 衢州等地区的图书馆,各自程度不同地分别收集到了数量达百种以上的新修家谱。 浙江图书馆也收到了 80 余种新修家谱,此外还复印了一大批旧家谱。
民间古籍收集爱好者也收藏有大量的家谱。 如慈溪励双杰收藏 56 种浙江家谱,余姚褚纳新收藏 42 种,黄岩任金玉收藏33 种。 励双杰还著有《慈溪余姚家谱提要》。
四、 整理与保护浙江家谱文献的展望
近些年来,在浙江中部和南部的农村地区兴起了一股新修家谱热潮,这对记录和保存各种经济类型的家族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 经济、 文化、 风俗等方面的变化的资料是十分有利的。
但是,家谱文献是一种不公开的出版物,加之其本身具有不轻易外传示人的私密性,决定了新修家谱也极少流传到社会上去,这对公藏机构收藏新修家谱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全省的历史文献工作者应以时代赋予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继续投身浙江家谱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在理念上、 途径上、 管理上拓展思路,联合社会各界走家谱文献共享之路,将散佚旧谱与新修家谱一起予以征集收藏,认真核对散失在外的浙江家谱,采取各种方式予以复制,为积淀和继承民族文化,积累和发展文化遗产,作出新的贡献。
通过这次为编撰《浙江家谱总目提要》 而进行的调查还了解到,改革开放以前修纂的家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破损现象,有的还十分严重。 历史文献是一种不可再生性的文物,对它的整理与保护是我们历史文献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然而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予以重视,给予政策上的呵护和经济上的扶持,以利抢救破损家谱,保护好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顾燕. 家谱的区域版刻特征. 见: 中华谱牒研究 迈入新世纪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2. (明)高友玑. 乐清北阁李氏宗谱序. 见: 郑笑笑,潘猛补主编.浙南谱牒文献汇编. 香港: 香港出版社,2003
3. 王鹤鸣等主编.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 张志清.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家谱综述. 见: 谱牒学研究. 第三辑. 北京: 书目 文献出版社,1992
丁红,女,浙江图书馆,研究馆员。 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曙光路 73 号。 邮编:310007电话:0571 - 87988528 E-mailding-hong@zjlib. net. cn
贾晓东,浙江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曙光路 73 号。 邮编:310007电话:0571 - 87988100 E-mailjiaxd@zjlib. net. cn
潘晓倩,女,浙江图书馆。 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曙光路 73号。 邮编:310007电话:0571 - 87988528




上一篇:转:家谱学目录及研究著作一览(2009年)
下一篇:邵章辑《邵氏四家诗册》(慈溪迁钱塘6代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5-7 19:13 , Processed in 0.0670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