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之数字化 (一) 来源:王大良的《家谱文化知识与编修技巧》 https://www.toutiao.com/i6941026333103325704/?timestamp=1624938210&app=news_article&use_new_style=1&req_id=2021062911432901015119414130019B1A&share_token=ffdc8d86-53e1-4c9c-83b9-f5f255efe0d1&group_id=6941026333103325704 数字化家谱,由于方式不同,一般包括多种含义。其中之一是借助计算机技术,把已有家谱的图表文字全部扫描下来,或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数字符号,制成图像版、文字版、图文版、供使用和阅读、活传播、保存、翻印、下载、出版、检索、分析。另一种含义是直接把编修家谱所需要的信息数字化,编成家谱。还有一种含义是把数字化家谱放在互联网上,或在互联网上直接使用或编修家谱。由于上述含义都与家谱和由计算机而来的数字化、网络化有关,请目的也都是更便于发挥家谱作用;特别是这样的家谱已与传统家谱不同,为了加以区别,通常称为数字化家谱或数字化网络家谱、数字家谱、网络家谱。 一、家谱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数字化家谱之所以出现并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一方面得益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传统家谱的某些局限造成的。传统家谱在记载家族源流、传承家族世系上的确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编修、续修、保存、查阅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能接触到家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传统社会里,编修一部完整的家谱工程浩大,非倾一人一家之力可轻易完成,不仅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而且一旦成谱也不容易修改,即使当日出生的婴儿也要等到30或60年后,续谱时才能入谱,时间跨度长,资料保存困难,遇到战乱或政治原因等还会造成资料丢失或续谱延误。续谱时还要把旧谱翻录一遍,工作量大且可能出现新的错误。同时,所修或所续家谱由于是手工抄写或纸质印刷,数量极少,也难以抵挡潮湿、虫蛀、老化等侵害。加以动辄数册,重大数十斤,分散收藏,传播范围有限,既不便于携带也查阅困难。由于编修或续修、收藏等都不容易,家谱的作用也始终难以充分发挥。加上在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变迁,人口流动等的速度不断加快,家族观念、血缘亲情关系逐渐淡化,许多相对重视家谱的传统乡村被消失,由乡村流向城市的年轻一代又几乎不重视祖传的家谱,在城镇出生和成长的人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知道家谱,见过家谱的人更少。年老一辈小心保存,年轻一辈则很难接触到家谱。因此。许多人仅反记得祖父的名字,完全不知道曾祖以上的事情。即使偶尔有人见到家谱,也觉得跟自己没多大关系。东北一位收藏家谱的人曾说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他曾听到有一部珍贵家谱保存在一位老人手中,当他千方百计找到这位老人时却来晚了一步,家谱已随刚刚去世的老人遗体一起烧掉。这样不重视或不知道家谱为何物者并不在少数,说明家谱离当代人的生活已经很远,家谱传承遇到了危机。当然,上述这种现象也引起过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一位热衷于家谱网络化建设的人曾很有感触的说“一直觉得‘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话很搞笑,现在看着家谱上亲人的距离就这样随着岁月翻转而一点一点地拉远,顿时觉得这句话十分沉重。”为了克服这种危机,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家谱的上述局限,借助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把传统家谱数字化,网络化,进而编修数字化家谱,让更多的人知道家谱、了解家谱、利用家谱,增强同根、同宗、同胞、同族意识,便成为这个时代的新现象。 与传统家谱相比,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而形成的家谱不再需要重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修谱过程大为缩短,续谱容易,查询、保存、携带、传承方便,体例、版式灵活,易于修改,也不再有因潮湿、虫蛀而造成的纸张损坏等问题,还可以根据需要制成作电子版、纸质版、电子书。同时,家族成员及与族人、祖先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编成数字化的世系图,通过点击便可清晰了解自己与先辈们之间的关系。如有新增族人,可以随时在其中添加。与家谱相关的资料还可以集中在一起,建成数据库,每个人都可以浏览、查阅,家谱的使用功能也得以大大扩展。此外,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技术、家谱论坛、网络互动、在线交流、掌上查阅、电子邮件、博客、网页、网站等也可以引入到家谱的数字化和网络化领域,家谱软件、掌上家谱等也都得以开发,全球范围的族内联系连和除外信息交流,信息联通等都得到实现。每个人只要把自己的肖像资料等上传到网络中的相应位移,相聚位置还可以被制成多媒体家谱,其中可以包括家族成员相册成员,印相机成员,录音机等新的家谱内容,形成家谱数据库,在上述基础上海可以建成综合性的网络家谱交流平台及家谱编修数据上传纸质家谱编排脸谱共修网络书记霍城家谱研究等功能,与边休息一生特殊需求的加速,加错中错,中青组织提供向,线下人员管理及综合编修系统可见,通过家谱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传统家谱的局限几乎全被客户利用,也完全被覆盖功能又被大大扩展,传统家建议得到全面升华。 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家谱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具有了更多的实用性和便捷性,通过这种方式,即可在网络上直接查阅、保存和修改、充式、管理家谱,又可随时生成纸质家谱,大量减少传统修谱方式中费钱、费时、费力等弊端。相信,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更加普及,家谱数字化,网络化的编修和管理将成为未来家谱文化发展的趋势。 2021/3//20 (二) 数字化家谱资源建设 在数字化家谱中,有一种是把家谱图表文字全部数字化处理的家谱,也称全文数字化家谱。这种家谱的图像版一般是由原家谱进行翻拍或扫描复制而成,最大特点是保存了家谱的原貌,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种数字化家谱。文字版和图文版的数字化家谱则受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加以数据量巨大、涉及的生僻字和异体字过多、世系图表排版格式特殊、不能拆开扫描,与图像版相比还显得滞后。当然,也有一些数字化家谱做到了图像版、文字版、图文版的相互对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字化家谱数据库、家谱目录数据库等。其中如国家图书馆收藏不同年代、版本、姓氏的家谱3000余种,于1990年专门成立了地方志与家谱文献中心,2002年开始启动数字化家谱项目,计划把馆藏家谱全部数字化,建成全文影像、全文文本、书目库索引、关联检索和全文影像浏览等多种功能的数据库,向海内外读者提供便捷的检索和阅读服务。根据这一计划,已先后把馆藏200多种家谱进行了数字化,制成图片12万多张,使读者更便捷地阅读其图像版家谱。上海图书馆作为收藏纸质家谱最多的图书馆,早在1996年便开设了全国第一家家谱阅览室,此后又相继开展了家谱整理研究和数字化工作,2003年又开始把数字化家谱放在互联网上,供读者查询,2015年进一步开放了首批500种数字化家谱的互联网全文阅览。首批开放的家谱都是从馆藏家谱中精选而出的,编修时间最早的在清代,其中既有以清朝皇室爱新觉罗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家谱,也有胡适等名人家谱,更有几乎所有的常见大姓家谱,甚至还有羊、阳、水、须等非常见大姓家谱。同时,该馆还推出了面向数字人文研究的家谱原型系统,以及家谱家训族规资料网上展览,从不同角度展示其家谱资源。另外,一些地方性的图书馆也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家谱数据库,其中已知的有湖北省图书馆的湖北地区家谱数据库、辽宁省图书馆的清代家谱数据库、山西省图书馆的山西家谱数据库、青海省图书馆馆藏家谱全文数据库、江苏常熟图书馆的古籍家谱数据库、浙江上虞图书馆的上虞家谱数据库等,都对各自馆藏的家谱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数字化,有些还可以阅读图像版家谱全文。 图书馆之外,还有一些专门的数字化技术公司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家谱数字化工作,联合开发了数字化家谱产品。其中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中国基本古籍库工作委员会曾计划把精选的民国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家谱7000余种制作成“中国谱牒库”光盘,分为下载型和研究型两种,每种都有全文数据和原版图像,并配备专用的检索系统和功能软件,在家谱数字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另如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有限公司开发的大型数字化古籍《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以及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发的大型数字化古迹“国学宝典•史部”、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发的大型数字化古籍“古文献资源库”虽然不是专门的数字化家谱资源库,但也都有一定数量的数字化家谱文献。 2021/3/21传播 (三) 数字化家谱的减速与利用 我国家谱具有形式丰富、内容宠杂、收藏分散等特点,这些特点也都是制约家谱充分利用的因素。为了加以解决,相关方面在积极进行家谱数字化的同时,也推进了传统纸质家谱书目的数字化工作,并且还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一些有影响的家谱书目数据库也陆续建成。 从时间上看,家谱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此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展开。一些大型公共图书馆由于具有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而相继参与其中,并陆续建成了数据量大、检索效率高、具有各自特点的家谱书目数据库。其中,国家图书馆的家谱书目数据库已实现了关键词检索、简单检索、多字段检索、多库检索和高级检索等多种方法,读者可以根据需要和个人爱好选择不同的检索手段,进行检索和网络浏览;上海图书馆在编写出版《馆藏家谱提要》的同时启动了管藏家谱机读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后把家谱书目查询列入本馆数字图书馆计划,计划建成馆藏家谱机读目录、全国家谱联合目录、馆藏家谱全文、家谱人名信息等多种数据库,使之成为中国家谱资源中心、研究中心和海外华人寻根重要站点,其家谱书目查询数据库的数据量已有17000多条,是目前数据量最大的家谱书目数据库,读者在查询时只要进入其专用界面,输入题名或姓氏、居地、堂号、著者、名人、丛书等进行检索,便可得知相关的家谱信息。另外,我国台湾也从2002年开始筹备编写当地家谱联合目录,同时,由台北图书馆联合台北市文献会等11家单位联合开发了台湾地区家谱联合目录数据库,把台湾收藏的家谱近15000种编入数据库中,向读者提供谱名、编著者、收藏者、出版者、主题检索等多方位的检索服务。 除上述以外,目前已知约数字化家谱书目数据库,还有山东省图书馆的山东家谱联合目录、安徽图书馆的族谱查询、浙江图书馆的浙江家谱总目提要数据库、福建省图书馆到福建联合家谱、广东图书馆的广东海南家谱联合目录、四川省图书馆的馆藏家谱族谱查询,以及江苏无锡图书馆的馆藏家谱日录、浙江金华图书馆的家谱联合目录、福建泉州图书馆的馆藏家谱数据库等。这些省市图书馆数据库的数据量多寡不等,检索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无论是了解相关家谱的信息还是进而阅读全文,其方便程度都是传统纸质家谱所不具备的,充分显示了数字化家谱的优越性。 2021/3/22传播 (四) 数字化家谱现正与趋势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古老的家谱正通过边修和出版纸质家谱、建设数字化的家谱数据库和家谱网站等方式焕发新活力,新的纸质家谱编修和出版、家谱数据库和家谱网站等也都在不断进行中。如在海南省,为了让更多的海南人参与到撰写家谱、抢救历史回忆的行动中来,让家族记忆得以数字化、永久保存并世代流传,改变群众在互联网时代的人际冷漠关系,唤起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和传承,倾心打造了一个具有专业化和地方特色化的网上在线修家谱互动平台,以互联网模式快速实现家谱人人编修、互相串联、互相勘误修订,进而是一个个小家庭互相衔接成宗亲群,达到“家族文化轻松传”的效果。又如在湖北麻城,作为著名的“胡广填四川”移民集散地,为了吸引更多的移民后裔前来寻根,专门建立了百家姓寻根数据库,将当地220多个姓氏家谱资料通过数字化方式输入其中,前来寻根的人不仅可以免费使用,还可以将自己的家谱资料输入进去进行自动比对,查询和研究都极为方便。 不仅政府或公共单位积极参与到家谱网站和家谱数据库建设之中,不少姓氏或家族也十分关注并努力推进家谱的数字化进程。如人口最多的大姓王姓,为编修多卷本、大容量、全国性通谱《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在数年前便成立了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华王氏总谱局,用数字化方式编修纸质版家谱,同时还启动了网络版的《中华王室网络总谱》,建立“中华王氏网”和“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数据库中心,随时发布网络家谱信息及新成果。另一个被誉为“天下第一家”的孔姓,2009年完成续修的《孔子世家谱》也实现了数字化,建立了数据库,制成了树状图,成立了常态化的续修工作协会,续修动态家谱,凡孔子后裔都可以随时入谱、咨询。又如谢姓,其中华谢氏联谊总会在数年前开始编修《中华谢氏总谱》并把“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数据总库”作为配套目标,其家谱的数字化、网络化系统都处在开发阶段。至于其他姓氏,也大都在进行性质相近的家谱数字化工作。 当然,无可否认,尽管家谱借助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焕发了新的活力,但无论是编修纸质家谱,还是建设家谱数据库和家谱网站都难免存在某些不足。梦溪不做,有鉴于此,一些具有超前眼光的收藏单位和专业技术机构都在不断探索更多方式研发和推出更多与家谱相关的产品。如上海图书馆遍在家谱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家谱观念数据服务平台,只在意拓管账家谱资源整合与家谱为核心的其他多种文献档案信息,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度者只要登录“华人家谱总目”网页,点击所要查找的信息,便会弹出形式开阔,先走名人,相关家谱等信息专业人士也可以随时对书记进行调用,修正互联网开发人员和机构还可以再家堡书记的基础上,研发出更多产品,提升家谱的应用范围。如这一平台上的服侍,激起加粗的信息,点击后便可发现有多不家谱被串联起来,齐家错牵线目录一闪清晰。我们聚一可知不是家族属于上川明经胡氏家族胡珠仙府昌吉原姓李是唐昭宗皇子因被暖有安徽烤串在当地人佛山工皮肤,吓得一抱歉,为掩护身份和报恩而感幸福。又如这一平台上的盛宣怀及其加错的信息,仅属于上海图书馆者,就有17万多种,其中家谱又是最为海信的信息,以社交活动和私密社交方式的探索,曾发起《百姓家史》文化征集和“公民写史”活动,邀网友讲述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以确立个体在私人史中的定位。这种“公民写史”,事实上也是一种“公民修谱”。 2021/3/23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