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绍兴邵永庆 于 2023-2-7 16:01 编辑
圣人先贤家族代距比对
【永庆注:因圣人先贤家族的族谱有条件世系完整并留存,故其代距很有参考价值:考虑到大多数族谱都是始修于明清,其对于明以前、甚至是始修谱以前都实际不清,无奈而为,故基本可用作评判族谱世系记载的准确性】 下表比对分析明显看出洛阳世系之误。
资料来源——
【从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到奉祀官】
(2014-11-14 15:19:23)转载▼ 标签: 杂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d2b9ecb50102v4vn.html
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自明景泰年始封颜子孟子嫡裔、嘉靖年始封曾子嫡裔后,相应具沿,成为制度。到了清顺治元年,更是完全继承了明制,且“皇清隆眷”,规定“衍圣公长子则承大爵,次子至十五岁则授以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以主子思子祀事。三子则袭太常寺博士,主汶上圣泽书院祀事。每随一代公爵递为更授”。 孔氏翰博是指衍圣公之二弟、三弟和孔氏南宗承袭的爵位。前者属于上一代衍圣公去世,下一代袭爵时,则此两种博士由下一代二、三子袭爵(若衍圣公为独子,其祀则兼祧);后者,即孔氏南宗主要是“奉南宗庙祀”,在承袭上与前无涉。
清代规定的衍圣公下属翰林院五经博士除了孔氏翰博外,其余世袭五经博士还有:
按下文时间先后——
颜氏、顺治元年(1644),授复圣颜子(颜回,前521年生)六十八世孙绍绪;
曾氏、顺治元年(1644),授宗圣曾子(前505年生)六十四世孙文达;
孟氏、顺治元年(1644),授亚圣孟子(孟轲,约前372年生)六十三世孙贞仁;
仲氏、顺治二年(1645),授先贤仲子路(仲由,字子路前542年生)六十一世孙于升;
东野氏、康熙二十三年(1684),授元圣周公(姬旦,约前1100年生)七十三世孙东野沛然;
张氏、康熙二十六年(1687),授先儒张子载(1020生)二十八世孙守先,主凤翔庙祀;
闵氏、康熙三十八年(1699),授先贤闵子骞(名损,字子骞,前536生)六十五世孙衍籀;
端木氏、康熙三十八年(1699),授先贤端木子贡(端木赐,前520生,字子贡)七十世孙谦;
邵氏,康熙四十一年(1702),授先儒邵子雍(1011生)三十世孙延祀(永庆注:邵文学?)。
姬氏、乾隆四十三年(1704),授周公(姬旦,约前1100生)七十七世孙肇勋,主咸阳庙祀;
言氏、康熙五十一年(1712),授先贤言子游(言偃,字子游,前506生)七十三世孙德坚;
卜氏、康熙五十九年(1720),授先贤卜子夏(卜商,前507生)六十四世孙尊贤;
冉氏、雍正二年(1724),授先贤冉子伯牛(冉耕,约前544生)六十五世孙士朴;
冉氏、雍正二年(1724),授先贤冉子仲弓(冉雍,字仲弓,前531生)六十七世孙天琳;
颛孙氏、雍正二年(1724),授先贤颛孙子张(颛孙师,字子张,前504生)六十六世孙诚道。道光四年,改归嫡长树勋;
韩氏、乾隆三年(1738),授先儒韩子愈(768生)三十世孙法祖;
有氏、乾隆五十三年(1788),授先贤有子若(前505或518生)七十二世孙守业;
伏氏、嘉庆十年(1805),授先儒伏子胜(前260生)六十五世孙敬祖;
以上每姓俱各一人;朱氏二人。
顺治十二年,授先儒朱子熹(1130生)徽派十五世孙煌,奉婺源庙祀;
康熙二十九年,授闽派十八世孙溁,主建安庙祀。
历史上,五经博士的袭封均由衍圣公保举,并受衍圣公管理与节制。“应袭者十五以上,衍圣公保送礼部,考试果能文理通晓,注册察俟。承袭之时,衍圣公察案具题授职”。.五经博士凡进京陪祀,在曲阜接驾,孔庙祭祀等俱由衍圣公率领。见面行师生礼,每遇朝廷大典随衍圣公入京行礼,曲阜孔庙春秋大祭以束修助典。五经博士及所属官凡经人控告,均得由衍圣公“先行传讯,或自行断结,或移送地方官审讯”,未经衍圣公传讯。地方官不得先行审理。 “
孔子之道,昭垂两千余年。为我国民族一切文化之中心,凡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之各种固有美德,莫不秉其渊源,受其化育。”为卫护民族文化、延续千年文明,1935年1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会议通过《尊崇孔子发扬文化》案。该案决定:“衍圣公名义,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以特任官待遇;四哲旧赠名义,如复圣后人,应改为复圣奉祀官,以简任官待遇……”“圣贤后裔旧有五经博士等世职,兹均改为奉祀官,世袭,主祀;其旧设奉祀生裁撤之。奉祀官按旧设额置:(一)、至圣后裔世袭奉祀官八员;(二)、先贤先儒后裔世袭奉祀官二十员:先贤东野氏、颜氏、曾氏、孟氏、闵氏、冉氏耕、冉氏雍、端木氏、仲氏、言氏、卜氏、颛孙氏、有氏、朱氏、周子敦颐、程子颢、程子颐、邵子雍、张子载,先儒韩子愈后裔,世袭奉祀官各一员。前项至圣、先贤、先儒后裔世职由衍圣公及各氏按照旧例,报由地方行政长官呈明内务部核准承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的底蕴和国魂之所在,崇礼圣哲、优礼圣裔正是彰显了对文明的依皈和道统的承继,更从制度上维系了让中国社稷赖以为立的中华文化。这对于中华立国的象征意义,在历史上是一贯和连续的。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次
- 1、11.png 186KB 已下载 1 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