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754|回复: 0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点校说明及题跋附录

[复制链接]

380

主题

614

帖子

4681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1
QQ
发表于 2021-7-12 16: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邵氏闻见录》(1983年8月第1版   中华书局出版)
永庆注:版本、内容评价,伯温公在各史资中的记述等,信息量比较大。(局部增加“邵”字)




                                        《点校说明》(1983年)
        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字子文)撰。伯温河南洛阳人,故是书又名河南邵氏闻见录。或名闻见前录者,”前”字后人所加,相对于其子邵博所著闻见后录而言。又有称见闻录者。此书各家书目著录俱为二十卷,独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卷,疑为修史时讹误。
  伯温生于仁宗至和三年(公元一0五六年),早岁逢王安石变法,中年经历元祐党争,晚岁遭遇靖康之祸,卒于南宋之初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年),活了七十八岁,闻见录是他晚年的作品。在他死后,经邵博整理定稿,方传于世。
   邵伯温自己谈到写作此书的动机时,他说:
  “伯温蚤以先君子之故,亲接前辈,与夫侍家庭,居乡党,游宦学,得前言往行为多。以畜其德则不敢当,而老景侵寻,偶负后死者之责,类之为书,曰闻见录,尚庶几焉。”【 本书自序。】 。
       所谓“蚤以先君子之故,亲接前辈”者,指的是受到他父亲邵雍及司马光等人的影响。
  邵雍字尧夫,谥康节,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一0一0年)生,神宗熙宁十年(一0七七年)卒,是北宋中叶颇负盛名的理学大师之一。他治易学,好预言,隐居不仕。但颇关心时事,臧否人物,与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并与其中的二程兄弟亲密交往,又与当时名声很大的史学家、政治活动家司马光及韩维、吕公著、富弼等过从甚密。他们之间,思想与气质都比较一致,尤其是在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新政上,持有共同的观点和态度。
  在王安石开始变法并遭到司马光、吕公著、韩维、富弼等人反对的时候,邵伯温约有十二、三岁左右的年纪,他”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 【 宋史邵伯温传。】 。因此,他虽然还是个孩子,但由于处在这样一种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政治气氛之下,所受到的反对变法的思想影响是极深刻的。一方面,他”闻见日博,而尤熟于当世之务” 【 同上。】 ,是一位见识丰富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十分熟悉和了解围绕王安石变法而发生的种种人和事的掌故,一方面,他牢固地站到父辈的立场上是一位最坚决的变法的反对派。
  到邵伯温的晚年,变法与反变法的最尖锐、最激烈的斗争,已经变为历史的陈迹,但馀波并未消失;相反,由于新的现实斗争的刺激,对逝去历史的争论,又以新的形式,激烈地表现出来。这时,北宋王朝已近灭亡,国家险象环生。在追究造成这危机的诸般原因时,一般儒士及官僚士大夫如杨时(字中立,号龟山,时任国子祭酒)等人,除指责章惇、蔡京等人误国外,最后都往往将责任归到王安石和他的变法的身上。杨时有一道上钦宗的奏章说:
  “谨按安石挟管、商之术,饬六艺以文姦言,变乱祖宗法度。当时司马光已言其为害当见于数十年之后。今日之事,若合符契 【 宋史杨时传。】 ”。
  此种观点,可代表一般。
  闻见录大致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和政治气氛下撰就的。其所谓”偶负后死者之责”者,正是欲举往事,以印证此”为害于数十年之后”的论点。所以,闻见录书中,所记王安石变法的事特别多,诸如变法与反变法派主要人物如王安石、章惇、吕惠卿、司马光、吕诲、富弼等人的思想、观点、言论、行动,甚而至于个人的道德品质、家庭琐事,都不厌其详,录之卷中。其记事与议论,从形式上看,对双方的优缺点都有列举,而从根本说,其政治的褒贬是极鲜明的。例如对于反变法派,书中偶亦作点批评和反省,如认为反变法派对王安石有时过火,逼得王无路可走,只得任用章、吕辈来行新政,以致把情况弄得更糟 【 本书卷十五引程颢之言云:”介甫性狠愎,众人以为不可,则执之益坚,君子既去,所用皆小人,预为刻薄,故害天下益深。使芯樱ㄖ杆抉R光等)未用与之敌,俟其势缓,委曲平章,尚有听信之理,使小人无隙以乘,其为害不至此之甚也。””天下以公为知言”。】 ,又如认为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像差役、雇役之争,双方都有错误,司马光与王安石一样,”皆早贵,少历州县,不能周知四方风俗” 【 本书卷十一王荆公知明州鄞县条。】 ,故一主差役,一主雇役都有偏执之处,等等。然而总的来说,则备加赞扬反变法派的政治立场、政治远见,以及其道德情操等等。此等文字,文中甚多,不具录。对于王安石,邵伯温却也记载了他个人道德品质上的一些优点,如好学深思、廉洁奉公、友爱兄弟、不好女色 【 本书卷十一王荆公天资孝友、王荆公知制诰等条。】 等等。但真实的意图却是欲抑先扬,要将他描写成一个”外示扑野,中怀狡诈” 【 本书卷四神宗天资节俭条。】 的、大奸似忠的两面派人物,加以”奸诈”、”偏执”、”任用小人”、”变乱祖宗法度”、”祸害国家”等等罪名,甚而至于记载了一些莫须有的事,如介绍了传为苏洵撰写的辱駡王安石的辩奸论 【 本书卷十二眉山苏明允先生条。】 ,又说王安石晚居金陵(今南京)锺山时,曾见其已死的儿子王雱,受到冥罚为重囚,披枷带锁而来,安石惊怖,遂捨其所居半山园为寺 【 本书卷十一王荆公天资孝友条。】 云云。此类记事,纯属乌有,多出于其政敌之宣传而与事实相距较远,已离开了政治论争的范围,实为此书的大缺陷之一。清人蔡上翔编著的王荆公年谱考略论之甚详,尝举其大者考证驳斥之。其文略云:
  “及乎元祐诸臣秉政,新法尽变,党祸蔓延。范吕诸臣初修神宗实录,其时邵氏闻见录、司马温公璅语、涑水纪闻、魏道辅东轩笔录已纷纷尽出,皆阴挟翰墨,以餍其忿好之私者为之也” 【 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序。】 。
  闻见录的这种缺点,是由于撰者政治偏见产生的。但撰者毕竟是当年这场变法的闻见人,许多传闻又得之于论争的当事人司马光等,故其记变法事件,于各派人士,颇具始末;司马光诸人的信件奏章,王安石”三不足畏” 【 本书卷十三李承之待制条。】 之语,亦见于此书;元祐之后,反变法派人物分为洛、川、朔三党 【 本书卷十三哲宗即位条。】 ,记载亦备。李焘编续资治通鑑长编,元修宋史,有关王安石变法前后一些人物的说法,就有采自此书者。如果除去其中的偏见与不实之处,此书仍不失为一本研究宋代这一段历史的有价值的史料之一。退一步说,即使不纯作为研究王安石一方的情况的可靠材料,作为考究反变法派人士的观点、理论、演变,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此书还记载了北宋初年朝廷及宫庭中的一些朝章制度,逸闻趣事,其第十六卷之后,多记旧都洛阳形胜及邵雍事迹,俱可资治宋史者之参考。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说:”其于洛中形势三致意焉,似有感于当时不都洛而都汴,以致失其险阻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说:”其洛阳、永乐诸条,皆寓『麦秀黍离』之感。”邵伯温写这些事情时,洛阳早已沦入金人之手,有感于历代的兴衰而述及洛阳的形势,暗寓对北宋一代国策的检讨,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周中孚等人的说法,可以参攷。至于所记邵雍事迹,虽可藉以考见邵雍之思想及邵氏家世,然其中多杂荒诞迷信的说法。如记邵雍的出生,就有两处荒诞的文字,一处说雍母欲自杀,梦神人指示”当生佳儿,勿自杀”。后来果怀双胎,一男一女,男为雍;女夭。雍生,女托梦谓:妹死兄生,乃是天命云云;另一处则说是雍母山行,见大黑猿于云雾间,有感,遂孕雍,生产时慈乌满庭 【 本书卷十八伯温曾祖母张夫人御祖母李夫人严甚、伊川夫(丈)人与李夫人因山行诸条。】 云云。邵伯温如此津津乐道此类迷信传说,不虑其前后矛盾,无非想树立其父神奇的地位,当然,这也是要神化他自己。这同时反映了宋代理学家们今日言格物,明日言致知,貌似科学,实则迷信的特点。不过,这些鬼话,就连稍有头脑的封建士大夫也是不相信的,何况今日之读者!
  邵氏闻见录有残宋本五卷(卷一至卷五),旧藏清钱磬室家,馀十五卷为磬室据它宋本抄补。陈仲遵曾借磬室本校钞。陈校本后归傅增湘,磬室本则不知所终。另有清陆淇清家藏元钞本,后归钱听默、严久能、黄荛圃等人展转收藏。陈仲遵亦有校勘。此外便是诸明钞、明刻本,一是明毛晋汲古阁刻津逮祕书本,一为何小山据以校勘的明万曆钞本和嘉靖钞本,再就是夏敬观据以校勘的另一明钞本。又邵晋涵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有明秦酉岩钞本,又傅增湘藏钤明沉瀚(夷亝)印钞本。宋元钞本、诸明钞、刻本,今俱少见,得见者为明津逮秘书本、清学津讨原本及民国涵芬楼夏敬观校印本。旧钞、旧刻各本多祖元钞本,夏敬观校本则广校以宋、元、明诸本,其中有陈仲遵所校(补)残宋本,钱楚珩过录之元钞本,吴氏丛书堂钞本,明万历钞本、嘉靖钞本(以上四种是从何小山校本转校),明钤沉瀚印钞本,又有周星诒校本。夏校本于旧校各本中,最称完备,然亦有讹字。津逮本似为元钞本之一系统的本子,多缺字、讹字,条目亦有佚缺,清人谓其非善本,然亦有可参校之处。学津本自津逮本翻刻,于津逮本讹字,时有改正,然凡”胡”、”虏”等字,此本俱易以”金”、”辽”、”敌”、”北国”等称呼。今以夏校本为底本,诸宋、元、明本俱从夏校本转校,又补校以津逮本及学津本,以及李焘续资治通鑑长编中所引者,比勘异同,择善而从,供读者参攷焉。

                                                                                                                                                                                                              点校者 一九八0年五月一日

●《原序》
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孟子曰:”则闻而知之,则见而知之。”伯温蚤以先君子之故,亲接前辈,与夫侍家庭,居乡党,游宦学,得前言往行为多。以畜其德则不敢当,而老景侵寻,偶负后死者之责,类之为书,曰闻见录,尚庶几焉。绍兴二年(1132)十一月十五日壬申 【 壬申:原作”甲子”,明钞本作”壬申”。按绍兴二年十一月戊午朔,十五日当为壬申,若作甲子,乃是七日,因据明钞本改。】 河南邵伯温书 【 邵伯温书:元钞本作”邵伯温序”。】 。



●附录
  一、邵伯温传
  二、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录序
  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各书题跋

  ○一、《邵伯温传》 【(宋史卷四三三儒林三)】
  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康节处士雍之子也。雍名重一时,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皆交其门。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光入相,尝欲荐伯温,未果而薨。后以河南尹与部使者荐,特授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
  初,蔡确之相也,神宗崩,哲宗立,邢恕自襄州移河阳,诣确衷于ú呤隆<八抉R光子康诣阙,恕召康诣河阳,伯温谓康曰:”公休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伯温曰:”恕倾巧,或以事要公休,若从之,必为异日之悔。”康竟往。恕果劝康作书称确,以为他日全身保家计。康、恕同年登科,恕又出光门下,康遂作书如恕言。恕盖以康为光子,言确有定策功,世必见信。既而梁焘以谏议召,恕亦要焘至河阳,连日夜论确功不休,且以康书为证,焘不悦。会吴处厚奏确诗谤朝政,焘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恕罪,亦命康分折,康始悔之。康卒,子植幼。宣仁后悯之。吕大防谓康素以伯温可託,请以伯温为西京教授以教植。伯温既至官,则诲植曰:”温公之孙,大谏之子,贤愚在天下,可畏也。”植闻之,力学不懈,卒有立。
  绍圣初,章惇为相。惇尝事康节,欲用伯温,伯温不往。会法当赴吏部铨,程颐为伯温曰:”吾危子之行也。”伯温曰:”岂不欲见先公于地下耶?”至则先就部拟官,而后见宰相。惇论及康节之学,曰:”嗟乎,吾于先生不能卒业也。”伯温曰:”先君先天之学,论天地万物未有不尽者。其信也,则人之仇怨反覆者可忘矣。”时惇方兴党狱,故以是动之。惇悚然。犹荐之于朝,而伯温愿补郡县吏,惇不悦,遂得监永兴军铸钱监。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惇犹在相位。伯温义不至京师,从外台辟环庆路帅幕,实避惇也。
  徽宗即位,以日食求言。伯温上书累数千言,大要欲复祖宗制度,辨宣仁诬谤,解元祐党锢,分君子小人,戒劳民用兵,语极恳至。宣仁太后之谤,伯温既辨之,又著书名辨诬。后崇宁、大观间,以元符上书人分邪正等,伯温在邪等中,以此书也。
  出监华州西岳庙,久之,知陝州灵宝县,徙芮城县。丁母忧,服除,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童贯为宣抚使,士大夫争出其门,伯温闻其来,出他州避之。除知果州,请罢岁输泸南诸州绫绢、丝绵数十万以宽民力。除知兴元府、遂宁府、邠州,皆不赴。擢提点成都路刑狱,偈繁笃莆湫荩霛h、利,窥剑门,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质貏﹂T,倬共荒苋耄袢说轮3忿D吒笔埂⑻崤e太平观。绍兴四年卒,年七十八。初,邵雍尝曰:”世行乱,蜀安,可避居。”及宣和末,伯温载家使蜀,故免于难。
  伯温尝论元祐、绍圣之政曰:”公卿大夫,当知国体,以蔡确姦邪,投之死地,何足惜!然尝为宰相,当以宰相待之。范忠宣有文正馀风,知国体者也,故欲薄确之罪。言既不用,退而行确词命,然后求去,君子长者仁人用心也。确死南荒,岂独有伤国体哉!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忠直有馀,然疾恶已甚,不知国体,以贻后日缙绅之祸,不能无过也。”
  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祕阁修撰,尝表伯温之墓曰:”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世以此三语尽伯温出处云。
  著书有河南集、闻见录、皇极系述、辨诬、辨惑、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近百卷。三子:溥、博、傅。

  ○二、《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录序》
  先君子尝曰:”吾自为童子,奉康节公几杖于左右,多阅天下之士,故自富文忠公、司马文正公、吕正献公而下,吾皆得从之游。其学道渊源可尊而行之者,将终吾身焉。然吾老矣,思有以遗后之学者。”乃著其所闻见于书,自为之序,纪述甚广。呜呼,国以典刑为重,曰”老成人”者则又重焉。故曰”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盖以言行所从来者远矣。士如孔子者,有所未知,必访先达之士,既有得有立于礼经者之语曰,吾闻之老耼云,其严如此。先君平居如齐,淡然无甚好,唯喜著书。此书独晚出,虽客寓疾病中,笔削不置,其心可悲矣。先君既不幸,上得其平生之言,有制褒扬甚备。邵博不肖,终无以显先君之令德。类次其遗书既成,于绝编断简之中得闻见录,为次第二十卷,并传于代。盖自绍圣以来,大臣用私意乱天下,至有所惧也,又取小夫佞人为史官以文之,而史法始坏矣。上不直之,下诏学士更修以出焉。嗟夫,先君已矣,则是书也尚有取焉。
仲子邵博谨序。

  ○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卷一四一子部小说家类)】
  [闻见前录二十卷]内府藏本 宋邵伯温撰。伯温有易学辨惑已著录。伯温藉邵子之绪,犹及见元祐诸耆旧,故于当时朝政,具悉端委。是书成于绍兴二年,前十六卷记太祖以来故事,而于王安石新法始末及一时同异之论,载之尤详。其论洛、蜀、朔三党相攻,惜其各立门户,授小人以间,又引程子之言,以为变法由于激成,皆平心之论。其记镫诲事,出文彦博之妻,于事理较近。其记韩、富之隙由撤帘,不由定策,亦足以订强至家传之譌。周必大跋吕献可墓志,谓”伯温是书,颇多荒唐,凡所书人及其岁月鲜不差误”,殆好恶已甚之词,不尽然也。十七卷多记杂事,其洛阳、永乐诸条,皆寓”麦秀黍离”之感。十八卷至二十卷,皆记邵子之言行,而殇女转生、黑猿感孕,意欲神奇其父,转涉妖诬。又记邵子之言,谓老子得易之体,孟子得易之用,文中子以佛为西方圣人,亦不以得非,似乎附会。至投壶一事,益猥琐不足纪,盖亦择焉不精者,取其大旨可耳。

  ○四、各书题跋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
  缪荃孙艺风藏书记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张钧衡适园藏书志
  邵晋涵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夏敬观校本跋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卷五杂史类)】
  邵氏闻见录二十卷,邵伯温撰。多记国朝事。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邵氏见闻录(一作闻见录)二十卷。右皇朝邵伯温子文撰,记国朝杂事,迄绍兴之初,序言:早以其父之故,亲接前辈,得前言往行为多,赖之以成书。其父雍也。

△《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 【 (卷六子类三)】
  河南邵氏闻见录二十卷 【 校旧钞本】  嘉靖十三年夏日对宋本校勘一过。前本与中閒一册在予家,四十年始得辏完,可见奇书则不易遇也。保之,保之。野竹居士谨记。
  余向年初欲购书时,因交白隄钱听默。闻有元人钞本邵氏闻见录在其肆中,未及买,并未及见也。后知售于他所,心甚念之,然无可踪迹矣。顷检五砚楼遗书,见有钱手校者,因传录之。其校在毛刻上,閒有此钞本与校本同者,始知此钞之善,又有与校本异而胜于刻本者,当存此钞之旧。余校时虽照钱校鈎抹,然钱校未知能悉存元钞面目与否?且此钞已有与元钞合者,可知必有所据。未敢悉遵钱校为定本也。惟是所增几条及字句有添补处,似钱校为胜。则此书有野竹居士云:对宋本校勘一过者,不知又何故脱误矣。繁求记有陆其清有宋人钞本云云,在精钞本上,安能一旦遇之,一证斯钞也乎!壬申十月十二日,是日交冬弟一寒信。复翁。 【 以上两跋均在末卷后。】
  钱听默手校本,余临校后即归诸乔司空巷张訒庵处。盖五砚楼不能蓄此也。兹钞本有嘉靖时野竹居士跋。吴中衫渎桥嘉靖时有沉与文,颇蓄书,其刊刻诗外传有野竹斋字样,不知野竹居士即沉与文否?嘉庆癸酉正月二十有八日午后,知非子识。 【 在卷首。】
  道光二年又三月十一日,钦韩重校字改正者,以方别之。上格小注皆鄙见也。 【 在第十卷末。】
  道光二年(1822)又三月立夏前三日,沉钦韩重校。 【 在末卷后。】

△《缪荃孙艺风藏书记》 【(卷八小说第十)】
       邵氏闻见录二十卷 精校本,张訒庵藏书。訒庵据元人钞本手校于津逮本上。卷五缺一则,卷十六缺两叶,均钞补。其他添注不止数十处,真善本也。收藏有”执经堂藏善本”朱文长方印,”张印绍仁”白文、”学安”朱文两方印。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卷六四子部十二之二)】
      闻见前录二十卷,津逮秘书本。宋邵伯温撰。伯温,字子元, 【(宋史作子文)】 河南人,康节之子也。元祐二年,以经行荐。南渡后,官至利路转吒笔埂K膸烊珪浽弧盖颁洝拐撸诣e其子公济博之”后录”也。书录解题杂史类、通考杂史、宋志传记类俱作邵氏闻见录。宋志止作一卷,盖误脱也。前有绍兴壬子自序,卷一至卷十六皆记北宋一代故事,尤详于熙宁之变法,元祐之分党。盖子元生当其时,见闻较切,所以详哉其言也。卷十七记杂事,凡十二节,则颇具端末。其于洛中形势三致意者,似有感于当时不都洛而都汴,以致失其险阻尔。卷十八至末记康节言行,颇涉妖妄,总文内喜谈前知,不免变本而加厉也。周平园必大称是书颇多荒唐 【 (见吕献可墓志跋)】 ,究属言之过当。然以之品定此三卷,则得之矣。此书为子元所编次,详见其自序中。学津讨原亦收入之。

△《张钧衡适园藏书志》 【 (卷九子部小说类)】
  邵氏闻见录二十卷 【 校汲古本】  宋邵伯温撰。伯温易学辨惑已收易类。是书专记北宋故事,此汲古本义门据元人钞本校补脱文两大段,书名无”河南”,亦无”前”字。

△《邵晋涵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闻见前录二十卷 宋邵伯温撰
  津逮秘书本 学津讨原本 淡生堂馀苑本
  [附录] 毛刻非善本,有缺叶。 【 (星诒)。】
  [续录] 王叔鲁藏明秦酉岩钞本,传沅叔曾借校,又借沉子封藏旧钞本再校,补正极多,余又从过录一本。

△《夏敬观校本跋》
      右河南邵氏闻见录二十卷,宋邵伯温撰。旧刻多题闻见前录,盖以伯温之子博有闻见后录,臆加”前”字。诸旧钞悉称河南邵氏闻见录,或去”河南”二字。惟大率以元钞为祖本,罕有得覩宋椠者。此本借自江安傅沅叔,盖依长洲陈仲遵校钞本,其源出自罄室所藏。前五卷残宋本也,五卷以后,皆罄室手钞补完,亦据宋本。其中如卷一多太祖即位,诸藩镇皆罢归一条;卷五熙宁初韩魏公罢相条,末多故元祐宰执辅母后幼主一段;卷十六薛俅肃之条下,与诸本异,其下多姚嗣宗、李藻、张仲宾、偃师孙道中四条,为诸旧钞所无,洵至宝也。又得何小山校本,小山自跋所据校之本凡四:一钱楚珩本,即过录陆淇清家元钞者;一吴氏丛书堂钞本,仅前八卷,旧为叶林宗家所藏,自毛氏散出;一万曆钞本;一嘉靖钞本。万曆钞本卷一多太祖即位一条,今勘与罄室本同,亦为难得。另一明钞本校与罄室本颇异,则尤优于何氏所见之两明钞也。又周星诒校本,首尾未完,莫详所据。以卷四韩魏公罢相条所多之文考之,当即罄室本,然又颇有异同,因悉刺注于行间,以便阅者之寻索焉。
戊午孟秋新建夏敬观校竟谨识。

《邵氏闻见录》,又名,《河南邵氏闻见录二十卷》 (宋)邵伯温撰;
李剑雄,刘德权点校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唐宋史料笔记》
北京市:中华书局,1983[民72]1997湖北第2版

以下为后版增加内容——

附录:
易学辨惑 一卷 提要》(永乐大典本)
       宋邵伯温撰。伯温字子文,邵子之子也。南渡后官至利路转运副使。事迹具《宋史·儒林传》。案沉括《梦溪笔谈》,载“江南郑夫字扬庭,曾为一书谈《易》。后见兵部员外郎秦玠,论夫所谈,玠骇然曰:‘何处得此法?′玠尝遇一异人,授此历数,推往古兴衰运历无不皆验。西都邵雍亦知大略”云云,盖当时以邵子能前知,故引之以重其术。伯温谓邵子《易》
受之李之才,之才受之穆修,修受之陈抟,平时未尝妄以语人。惟大名王天悦、荥阳张子望
从学,又皆蚤死。秦玠、郑央尝欲从学,皆不之许。天悦感疾且卒,央赂其仆于卧内窃得之
遂以为学,着《易传》、《易测》、《明范》、《五经时用》数书,皆破碎妄作,穿凿不根。
因撰此书以辨之。《宋史》邵子本传颇采其说。考《书录解题》有郑央《易传》十三卷,《宋史艺文志》有郑央《时用书》二十卷,《明用书》九卷,《易传辞》三卷,《易传辞后语》卷,今并佚。《司马光集》有《进郑央易测札子》,称其“不泥阴阳,不涉怪妄,专用人
事,指明六爻,求之等伦,诚难多得。″与伯温所辨,褒贬迥殊。光亦知《易》之人,不应背驰如是。以理推之,夫窃邵子之书而变化其说,以阴求驾乎其上。所撰《易测》,必尚随爻演义,不涉术数,故光有“不泥阴阳,不涉怪妄”之荐。至其《时用书》之类,则纯言占卜之法,故伯温辞而辟之。其兼《易测》言之者,不过憎及储胥之意耳。朱彝尊《经义考》载此书,注曰“未见”。此本自《永乐大典》录出,盖明初犹存。《宋史艺文志》但题《辨惑》卷,无“易学”字,《永乐大典》则有之,与《书录解题》相合,故今仍以《易学辨惑》著录焉。
(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经部二·易类二)


《闻见前录》二十卷(内府藏本)
      宋邵伯温撰。伯温有《易学辨惑》,已著录。伯温藉邵子之绪,犹及见元诸耆旧,故于当时朝政,具悉端委。是书成于绍兴二年。前十六卷记太祖以来故事,而于王安石新法始末,及一时同异之论,载之尤详。其论洛、蜀、朔三党相攻,惜其各立门户,授小人以间,又引程子之言,以为变法由于激成,皆平心之论。其记灯笼锦事出文彦,于事理较近。其记韩、富之隙由撤帘不由定策,亦足以订强至家传之讹。周必大跋吕献可墓志,谓伯温是书,颇多荒唐,凡所书人及其岁月,鲜不差误。殆好恶已甚之词,不尽然也。十七卷多记杂事,其洛阳、永乐诸条,皆寓麦秀黍离之感。十八卷至二十卷皆记邵子之言行,而殇女转生,黑猿感孕,意欲神奇其父,转涉妖诬。又记邵子之言,谓老子得《易》之体,孟子得《易》之用,文中子以佛为西方圣人,亦不以为非,似乎附会。至投壶一事,益猥琐不足纪。盖亦择焉不精者,取其大旨可耳。(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说家类二)

《易学辨惑》
       作者:邵伯温(字子文;号不详) (宋) 撰  
       部:经 类:易类 属:
       参考资料:(《四库大辞典》)
      一卷。
      邵伯温(1057—1134)撰。邵伯温,字子文,邵雍之子,北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名理学家。邵雍创先天说,但传者甚少。郑夬自称得其法,沉括将此事记入《梦溪笔谈》。邵伯温认为郑夬《易》说低劣,有辱先父,《梦溪笔谈》流行,致世人以讹传讹。遂撰此书,以廓清其父邵雍《易》学受授脉络及大旨,使学人了解其父之学说。但邵伯温此书未尽得邵雍《易》学要领,无甚可取处。原书已佚,今本为《永乐大典》中录出,收入《四库全书》。《宋史·艺文志》题为《辨惑》,今本以《永乐大典》与《直斋书录解题》定为是名。明陈继儒《邵康节外纪》四卷,附载此书。

《闻见录》
        作者:邵伯温(字子文;号不详) (宋) 撰  
        部:子 类:小说家类 属:杂事之属
       参考资料:(《四库大辞典》)
       二十卷。
      宋邵伯温(详见《易学辨惑》)撰。又称《邵氏闻见录》。书成于高宗绍兴二年,后由其子邵博整理传世。全书二十卷,约十二万字。前十六卷记宋建隆迄南宋绍兴初年故事,对王安石变法始末及主要人物思想、言论、品质、琐事等人事掌故记载颇为详细,评论较公允,可供治史者参考。十七卷记杂事,如洛阴、永乐诸条,寓有黍离之悲。十八卷至二十卷,皆记其父邵雍言行事迹,语涉神怪,荒诞不经。版本有《四库全书》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传世本以涵芬楼刊夏敬观校印本为佳。有1983年中华书局李剑雄、刘德权点校本。

邵伯温周易辨惑一巻(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二)

邵伯温《邵氏辨诬》三巻(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三)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一卷(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三)

《邵氏辨诬》一卷
       右皇朝邵伯温撰辨蔡卞章惇邢恕诬罔宣仁欲废哲宗立徐邸事(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经籍之属·郡斋读书志卷二上)

《 邵氏闻见録》二十卷
        右皇朝邵伯温子文撰记国朝杂事迄绍兴之初序言早以其父之故亲接前軰得前言往行为多类之成书其父雍也(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经籍之属·郡斋读书志卷二上)

《邵氏辨诬》三卷
        右奉直大夫河南邵伯温子文撰専辨绍圣羣小诬谤宣仁事本末绍兴中其子待制溥上之(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经籍之属·直斋书录解题卷五)

《邵氏闻见録》二十卷
       邵伯温撰多记国朝事又有后録三十卷其子溥所作不专纪事在子録小説类。 康节两孙溥博尝见川本邵氏闻见后録名博今作溥未知直斋何所据恐博是盖刊本不应误也【随斋批注】(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经籍之属·直斋书录解题卷五)

褒德集二卷《易学辨惑》一卷
       邵伯温撰录其父诰命諡议行状墓志之属辨惑述传授源流辨郑夬之妄(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经籍之属·直斋书录解题卷七)

《邵氏辩诬》一卷
        鼂氏曰邵伯温撰辩蔡卞章惇邢恕诬罔宣仁欲废哲宗立徐邸事(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七)

《邵氏闻见録》二十卷
      鼂氏曰邵伯温子文撰记国朝杂事迄绍兴之初序言早以其父之故亲接前軰得前言徃行为多类之成书其父雍也
      陈氏曰又有后录三十卷其子传所作不専记事在子录小説类(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七)

褒徳集二卷 《易学辨惑》一卷
     陈氏曰邵伯温撰録其父告命諡议行状墓志之属辩惑述传授源流辩郑夬之妄(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九)

邵氏【伯温】《周易辨惑》
      宋志一卷
      未见
     宋史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康节处士雍之子也以荐授大名府助教提点成都府刑狱除利路转吒笔固崤e太平观绍兴四年卒赵鼎表墓曰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寜三语尽伯温出处云(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经籍之属·经义考卷二十)

邵氏【伯温】《皇极经世内外篇解》
      未见
      杨时乔曰伯温学宗家传篇解得父精意出处皆当(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经籍之属·经义考卷二百七十一)

邵伯温
     伯温,字子文,康节先生子。以荐入仕为西京教授,徽宗朝入元符上书邪等累迁提点成都路刑狱有河南集邵氏闻见録(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宋诗纪事卷三十五)

邵伯温
【洛阳人雍子入闻父教出与司马光二程子交故所闻日愽以荐授大名府助人调长子尉章惇为相荐之伯温愿补外得监永兴铸钱监徽宗初上书数千言欲复祖宗制度辨宣仁诬谤觧元祐党锢出知灵寳徙芮城县后迁利路转吒笔顾泻幽霞勔娄浖盎蕵O观物诸觧】(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明一统志卷二十九)

邵伯温
字子文,洛阳人,父雍,见理学志伯温入闻父教出与司马光吕公著程氏兄弟交故所闻日博尤熟当世之务以荐初授大名府教授调长子尉章惇为相荐之朝伯温愿补外得授永兴铸钱监徽宗初上书数千言欲复祖宗制度辩宣仁诬谤解元祐党锢语极恳至除知泉州请罢嵗输泸南诸州绫绢丝绵数十万以寛民力擢提点成都路刑狱会偈繁蟾Q剑门伯温与蜀帅卢法厚合址朗刭竟不能入蜀人徳之绍兴中卒赵鼎少从伯温逰及相始赠秘阁修撰尝表其墓曰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建言废崇宁世以此三言尽伯温出处云所著有河南集闻见録及皇极系述辩诬辩惑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近百巻(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六十二)

邵伯温
字子文,洛阳人,康节子,少从二程子游,元丰间授大名助教,调长子尉有徳政去监永兴军民思之(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九十一)

邵伯温
字子文,河南人,除知果州,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蜀人德之,再除利路转吒笔固崤e太平观初伯温以父雍言世将乱惟蜀可居遂携家入蜀免于靖康之难绍兴四年卒(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杂记之属·蜀中广记卷五十)

邵伯温
少时读文中子有武侯不死礼乐可兴之说乃著论以驳之其意以武侯霸佐恐礼乐未遑耳康节先生见而大怒欲杖之伯温自是潜心讨究不敢轻论前人(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人谱__人谱类记卷下)

邵伯温
【字子文,雍子。入闻父教出与司马光二程子交故所闻日博以荐授大名府助教调长子尉章惇为相荐之伯温愿补外得监永兴铸钱监徽宗初上书数千言欲复祖宗制度辨宣仁诬谤解元祐党锢出知灵宝徙芮城县后迁利路转吒笔顾泻幽霞勔婂h及皇极观物诸解】(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万姓统谱卷一百三)





上一篇:硕士论文《东洋文库的特色典藏文献研究》
下一篇:邵力子长子邵遂初后人信息(创办了《江南诗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2 05:47 , Processed in 0.06283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