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446|回复: 0

《中华姓氏源流史》何光岳自序(一)

[复制链接]

366

主题

588

帖子

4461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61
QQ
发表于 2021-8-19 15: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中华姓氏源流史》何光岳自序(节选不附图),内含大量氏族源流史资、书资。

……
郑樵《通志氏族略》说:“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指夏、商、周)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古时中国的
“姓”具有促进人类进化的作用。所以“姓”被推广到各个氏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周之通制”。(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殷周制度论》)在母系氏族社会,其子女只知其生
母而不知其生父,盖当时还残留群婚制及一妻多夫与一夫多妻并存的现象,因此,“姓”字
即由女生合成,无疑是个会意符号。每个氏族都有一个图腾崇拜,以动物图腾崇拜的古老姓
有虎、熊、象、莫()、鹿、麋、犬、敖(獒犬)、鱼、燕、鸟、雁()、告()、虫、
()、蚩、尤、蛇、夏(野人);以植物图腾崇拜的古老姓有瓠、华、草、木、苗
稻、粟、莒()、豆、栗、桃、李、梅、枣、棘、曹(野枣)、舜(舜草)
漆、苏等;以工艺专长为姓的有张、陶、尧(亮、垚)、唐、盆、尊、覃、酉、晋(箭袋)
弓、刀、甲、戎、戊()、午()、农、田、钟、庸(大钟)、周(区田)、商(瞭望楼)
罗、毕(有柄兜网)、索、董(董草绳)、樊、干、戈、芊(羊叫声)、典等。以上这些姓的
出现繁多,也与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阶段产生众多的姓有关。黄帝因以熊图腾崇拜,
号有熊氏,居地叫熊山,因发明高车,又号轩辕氏,又奠定了传男而号公孙氏,乃由母系的
姬姓发展而来。据《国语·晋语》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嬉、喜)、姞(吉、
)、儇(嬛、環)、依(婊、衣),是也。(十二人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
这些乃系姬氏的支姓,还不能称为氏。
……
各姓氏的产生和发展,有多方面的来源,《通志·氏族略》称:“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
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
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谱事。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
于祕阁。……姓氏之学,最盛于唐,而国姓无定论。林宝作《元和姓纂》,而自姓不知所由
来。汉有《邓氏官谱》,有应劭《氏族篇》,又有颍川太守聊氏《万姓谱》。魏立九品,置中
正、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各有簿状以备选举,晋、宋、齐、梁因之。故晋散骑常侍贾弼、
太保王弘、齐卫将军王俭、梁北中郎咨议参军知撰谱事王僧孺之徒,各有《百家谱》
徐勉又有《百官谱》,宋何承天撰《姓苑》,与《后魏河南官氏志》,此二书尤为姓氏家所宗。
唐太宗命诸儒撰《氏族志》一百卷,柳冲撰《大唐姓系录》二百卷,路淳有《衣冠谱》,
述有《开元谱》,柳芳有《永泰谱》,柳璨有《韵略》,张九龄有《韵谱》,林宝有《(元和)
姓纂》,邵思有《姓解》。……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公子谱》二书,二书皆本《左
传》。……论得姓受氏者有三十二类……”
……
随着姓氏的众多和发展,于是出现了“姓氏学”、“谱牒学”。“春秋时善论姓氏者,鲁有众仲,晋有胥臣,郑有行人子羽,皆能探讨本源,自炎、黄而下,如指诸掌。”(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序》)同时也出现了姓氏学的专著《世本》十五篇,据高似孙著的的《史略》说是“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帝王公卿诸侯大夫谱系”。在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庶民是没有姓的,所以《世本》不仅为现存我国第一部姓氏学,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姓氏学。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序》云:“序其历谱牒”。王符的《潜夫论》有《志姓氏》一篇,应劭《风俗通》有《氏族》篇。到到了西汉末年,刘向又续编《世本》二卷、《世本王侯大夫谱》二卷,还有《白虎通·姓名篇》、《大戴礼帝系姓》及《五帝德》。东汉时,贾逵撰《姓氏英贤谱》,宋忠又撰《(世本》四卷、《世本别录》一卷。还有王氏注《帝谱世本》十卷,另有《世本谱》)二卷,都是根据春秋时期的《世本》体例续成的。其馀“若孙卿血脉,子云家牒,聊谋姓谱,薛综宗图,幼安姓氏之歌,潜夫姓氏之志,仲远姓氏之篇,虞族姓之记,杜预世族之书,承天姓苑之選,贾家之要状英贤,王俭之百家集谱,皆因袭此书。”(张澍:《世本粹集补注・后序》)但多散佚。而《世本》亦曾散佚,幸赖清儒王漠、孙冯翼、陈其荣、秦
嘉谟、张澍、雷学洪、茆泮林、王梓材八家有辑本,商务印书馆于1957年合成《世本八种》出版。
此外,汉朝外戚邓氏也撰有《邓氏官谱》,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一姓族谱,开历代家谱之先河。自曹魏王朝建立了九品中正的官选制度,必须稽查谱牒,更利用了“姓氏学”和“谱牒学”为封建贵族阶级的政治服务,并设有专职世袭官更,负责管理理“姓氏学”方面的谱牒。山涛也藉以撰《山公集姓》。汉末大乱,管宁“以丧乱之际,世多妄变氏族,违圣人之教,非礼以明姓之意,乃著氏姓论。”(《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注》)挚虞“以汉季丧乱,谱传多至散佚,甚至子孙,不能言其祖先,乃撰氏族昭穆十卷,上疏进之。”(《晋书·挚虞传》)西晋时,皇甫谧作《帝王世纪》,弟子虞作《姓氏昭穆记》,杜预著《公子谱》。
到了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十六国纷扰,中原板荡,华夏衣冠多随东晋南渡,便以南朝为正统,更提倡谱牒学,以与北朝胡人划清界线,以贾、王两家世传谱学,成为一种专门家学。如东晋太元中,贾粥撰有《姓氏簿状》,凡七十二篇,传子匪之及孙渊,“三世传学,凡十八州士族谱,合百帙七百馀卷,该究精悉,当世莫比。”(《南齐书》卷五十二《贾渊传》)这部洋洋大观的七百馀卷的“姓氏学”专著,可说是旷古所无的“姓氏学”大总结。以后他的孙子贾渊又撰《姓氏要状》十五篇及《人名书》。贾氏的的“姓氏学”,又由贾渊传子执,执传孙冠,一直传了六代人,“故贾氏谱学最擅名”。王僧孺还和贾弼父子合撰《百家谱集抄》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王僧橘又有《南谱系》、《十八州谱》七一二卷,于是是贾、王谱学名盛一时。贾氏可算是世界上最早和最长的姓氏谱学世家。接着,王俭又抄次《百家谱》及《新集诸州谱》,刘湛、傳昭、王僧孺也撰有《百家谱》,徐勉撰有《百官谱》,昌静撰有《姓源韵谱》,还有《祖氏家传》。《南史·刘香传》云:“王僧孺被命修谱,访杳血脉所因。香日:桓谭《新论》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斜上,以此推之,当起周代。”僧孺叹日:·可谓闻所未闻”。”又《贾希镜传》云:“祖弼之,广集百氏谱记,专心习业。晋太
元中,朝廷给令史书,撰定缮写,藏之秘阁及左右曹。希镜三世传学,凡十六州氏族谱,
其所参校缮定。”可见当时乃为官修,每州都修有当地的氏族谱,但都掌握在宫廷及各州九
品中正手中,一般人是难以看见的。同时谱牒还关系到政府的税收、用人等制度,故“宋齐
二代,士庶不分,赋役减缺,职由于此,()武帝乃诏僧孺改定百家谱。初,晋太元中,
贾弼笃好谱状,广集群家,大搜众族,所述一十八家,一百一十六部,凡诸大族,略无遗
,藏之秘阁,副在左户,子孙世传其业,王弘、刘湛,并好其书,弘日对千客,不犯一人
之讳。湛为铨曹,始撰百家,以助铨序。其东南诸族,别为一部,不在百家之数。”(《南史》
卷五十九《王僧孺传》)此外,州、郡、县均编有谱牒,如《益州谱》、《吉州诸姓谱》、《冀
州姓族谱》之类甚多。由于五胡乱华,入迁中原者多为复姓,于是傅馀頠撰有《复姓录》。
北朝谱牒盛行,鲜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建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继之,是
为北朝。北魏自以为黄帝之后,至孝文帝时,尽改胡姓为汉姓,皇姓拓跋氏也改为元氏,
时撰有《魏孝文列姓族牒》一卷(即《后魏谱》二卷),《后魏皇帝宗族谱》四卷,收有八氏
十姓。太和(公元495)下诏曰:“代人诸胄,先无姓族……比欲制定姓族,事多未就,
且宜甄擢,随时渐铨。……原出朔土,旧为部落大人,而自皇始以来,有三世官在给事已
,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而中间不降官绪,亦为姓。诸部落大人之后,而皇始以
来官不及前列,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因作
《官氏志》,后载于《魏书》,共收三十六族、九十二姓,皆以河南洛阳郡为郡望,盖已南迁
洛阳定为国都之故。其后宗室元晖业撰《后魏辨宗录》四十卷。又有《后魏方司格》一卷。
以后有《后齐宗谱》一卷(即《齐高氏谱》六卷),《周宇文氏谱》一卷。更有《冀州姓族
谱》二卷,《诸州杂谱》八卷。《隋书·经籍志篇叙》云:“后魏迁洛,其中国士人则第其门
,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以上二谱可能系各郡中正所上者。姚振宗《隋书经
籍志考证》将《隋志》中《益州谱》、《洪州诸姓谱》、《吉州诸姓谱》、《江州诸姓谱》、《袁州
诸姓谱》、《扬州谱抄》均以为“北朝人谱学”,不确,益、洪、江、袁诸州不属北朝疆土。
(李裕民:北朝家谱硏究》载《谱牒学研究》第三辑)还有《水经·鲍丘水注》引有《阳氏
》。但以上诸谱均已遗佚,唯吐鲁番阿斯塔那113号墓出土有《高昌某氏残谱》,某氏族谱
八片。此外,《世说新语·识鉴》注引《傅氏谱》,《雅量注》引《庾氏谱》,《魏志·仓慈传注》
引有《孔氏谱》,《文选》卷四十八《王文宪集序》李善注引《王氏家谱》,《世说新语·排调》
注引《王氏家谱》,又《谗险》注引《袁氏谱》。
南北朝姓氏书能流传至今者,仅有何承天《姓苑》而已【南朝的《姓苑》(原本已失传)。现存的是(清)王仁俊辑《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中有何氏《姓苑》一书。】。王得臣《麈史》说“谱牒不修也,久矣。晋之东渡,五胡乱华,中原衣冠流离而致然也。况元魏据洛,诸虏冒中国之姓,则谱不可不知也。”这便是南朝重视谱牒的原因所在。
经历东晋南北朝长达285年的长期分裂,到隋文帝开皇九年才重新统一全国,因隋朝立
国短暂,来不及发展“姓氏学”。但《隋书·经籍志》著录《世本》以来谱牒存者41,360
,亡者53,并著录家世、家传类217卷部,100多卷。到了唐代贞观、开元盛世,
言谱学者,以路敬淳为宗,柳冲、韦述次之,李守素亦明其学。后有公淹、萧颖士、殷寅、
孔至,为世所称。”(《新唐书·柳冲传》)“李守素通氏姓学,世号‘肉谱’。”(《新唐书·李守
素传》)因李氏“尤工谱学,自晋宋已来,四海士流,及诸勋贵,华戎阀阅,莫不详当,
时号为‘行谱’。”(《旧唐书·李守素传》)路氏撰有《姓略》、《衣冠系录》等百馀篇。孔至撰
有《姓氏杂录》,《封氏闻见记》卷十载:“孔至撰《人家类例》,品第海内族姓,以燕公张说
为近代新门,不入百家之数。驸马张垍,燕公之子也,盛见宠眷,见至所撰,颇生忿疾。时
工部侍郎韦述,谙练士族,至闻垍言,惧将改之,以情告韦,韦曰:‘孔至休矣!大丈夫奋
,将为千载楷则,奈何以人之言,而自动摇。有死而已,改不可也’。”可见姓氏谱牒是重
中原阀阅血统,是旧贵族的护身符,以防胡人及新贵族混人,就连贵至宰相、国公、驸马也
被摒弃于世谱之外。
唐太宗“尝以山东士人,崇尚阀阅,其后虽衰,子孙犹负世望,婚娶必多取资,时人谓
之买婚。于是诏()士廉等,检责天下谱牒,先宗室,次外戚,进新门,退旧望,而崔干
仍居第一。帝曰:‘吾于崔、卢、李(赵郡李氏)、郑,诚何所恨。然其世衰,不复冠冕,
恃心地,以取资财,不肖子孙,偃然自高,不识人间何为贵之?齐据河北,梁、陈在江南,
偏方下国,无可贵者,故崔、卢、王、谢为重。今谋土劳臣,以忠孝学艺,从我定天下,
用纳资旧门?向声背实。’遂以崔干为第三姓,颁示天下。”(《旧唐书·高士廉传》)
《唐会要》卷三十六载:“贞观十二年正月十五日,修《氏族志》成,上之。先是,山东
士人,好自矜洿,以婚姻相尚,太宗恶之,以为有伤礼义。乃诏礼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
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及四方士大夫,熟谙族姓者,普索天下谱牒,
约诸史传,考其真伪,为《氏族志》,以崔干为第一等,书成。太宗谓曰:‘吾与山东崔、卢
岂有旧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人物,贩鬻婚姻,是无礼也;依托富贵,是无耻也。不
解人间何为重之?我今定氏族者,欲重吾唐人物冠冕,垂之不朽。何因崔干为一等?乃列为
第三等。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分为九等,颁之天下。”由此亦可知帝王、新
贵族欲与古老的名门望族争夺荣誉及正统声望,不惜在氏族志上也下了功夫。
     唐太宗又命魏元忠、张锡、萧至忠、岑羲、崔湜、徐湜、刘宪、吴兢及柳冲,撰《贞观
氏族志》一百卷,收录293,1651,即又称《大唐氏族志》,“共取德、功、时望、国
籍之家等而次之。夷蕃酋长袭冠带者,析著别品。”许敬宗、李义府撰《姓氏谱》二百卷,
柳冲子撰《大唐姓氏录》二百卷,路敬淳撰《衣冠谱》六十卷,《著姓略记》二十卷。唐高
宗显庆四年又修成《高宗姓氏录》,共收235,2287家。唐玄宗开元二年,又命柳冲、徐
坚、吴兢、魏知古、陆象先、刘子玄等继续编纂成《大唐姓系录》二百卷。还有贾至撰《百
家类例》十卷,韦述撰《开元谱》二十卷,柳芳撰《永泰新谱》廿卷,柳璨撰《姓氏韵略》,
张九龄撰《姓源韵谱》,邵思撰《姓解》。《广韵》中之姓氏亦继承孙偭《唐韵》之旧。唐宪
宗时,林宝撰《元和姓纂》,最为赅备渊博,民国时,余嘉锡曾作校释,而尤以岑仲勉四校
记更为博大广证。实属难得。林宝还与李衢撰《皇帝玉牒》一百一十卷。以后宋、元、明、
清皆有玉牒,实乃皇帝族谱。此外,尚有李林甫的《天下郡望姓氏族谱》一卷,李利涉的
《姓氏秘略》三卷、《五声类氏族》五卷,永瑢的《步古命氏录》,陈湘的《姓林》五卷等。
真正叙录贵族与庶民姓氏的,要算现存的林宝《元和姓纂》十八卷,以短短二百天时间撰
,“其书以《唐韵》二百六部排比诸姓,各载受氏之源,与诸家之谱系,虽不免于附会,
而要为详赅。”(永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四)比起《大唐姓氏志》要好多了。沈括
梦溪笔谈》说:“唐时氏族大率高下分五等,通有百家,皆谓之士族。此外悉为庶姓,
,皆不敢与百家等。”可见这部《姓氏志》,当时只包括在朝做官的著姓。庶民的姓氏并没
有列入,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官谱。自《元和姓纂》问世,开了姓氏不论贵贱皆尽收于谱中的
全谱先河,是中国姓氏谱牒学上的一个大开创。此外,还有《十朝姓纂》、《唐百家类例》、
《唐皇孙郡王谱》等,宋欧阳修根据以上谱牒及各种碑记资料,撰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敦煌文书有《燉煌记氏人物传》专记记氏一族人物。唐贞观八年高士廉等《唐贞观八年条举
氏族事件》残卷,系搜集以各郡郡望为纲目的各望族姓氏,以供编纂《贞观姓氏志》之参
考。敦煌文书又有《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系唐德宗时续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敦煌
石室又另出残姓氏五种,王仲荦《崝华山馆丛稿》中均对以上数种作了考释。《旧唐书·经籍
著录《世本》以来存者五十五种,一千六百九十一卷。而《新唐书·艺文志》则为十七
家三十九部,一千六百一十七卷。
(待续二)




上一篇:北大图书馆藏有邵博题字、三贤行实图录像
下一篇:《中华姓氏源流史》何光岳自序(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5-5 01:46 , Processed in 0.06495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