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741|回复: 0

《中华姓氏源流史》何光岳自序(三)

[复制链接]

380

主题

614

帖子

4687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7
QQ
发表于 2021-8-19 15: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部分)
解放以后,姚薇元著有《北朝胡姓考》,王仲荦著有《鲜卑姓氏考》,是根据《魏书·官
氏志》里所载的胡姓,并涉及两汉以来的质子降胡和隋唐时代的蕃将胡商,总计考证了一百
九十二姓,初步填补了我国历史领域中的一个空白点—胡人姓氏问题。陈连庆著有《中国
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陈述著有《金史氏族表》六卷、《女真汉姓考》二卷、《金赐姓表》
二卷、《金史同姓名表》、《金史异名表》,合刊为《金史拾补五种》一书。高文德、蔡志纯编
著《蒙古世系》,又有《彝族谱系》,徐俊元等《贵姓何来》,严扬帆《新编千家姓》,胡尧
《中国姓氏寻根》,谢钧祥主编《中原寻根一源于河南千家姓》,史国强《中国姓氏起源》,
巽昌主编《上海百家姓》,张效禹等《台湾百家姓与大陆源流》,庄为玑、王连茂编《闽台关
系族谱资料选编,黄玉钊主编《客家姓氏渊源》,曾海丰主编《梅县客家姓氏源流》,张展
超《民间百姓通》,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邢永川《中国家族谱纵横谈》。
台湾也出版了王国璠《台湾姓氏源流》,又有《台湾姓氏》、《台湾百家姓考》。
而姓氏大全及辞典类则为当代特色,如陈明远、汪宗虎《中国姓氏大全》和《中国姓氏
辞典》,慕容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王万邦《姓氏词典》,袁义达、杜若甫编著《中华姓
氏大辞典》,收姓氏11969,其中单姓5327,双字姓4329,三字姓1615,四字姓
569,五字姓%6,六字姓22,七字姓7,八字姓3,九字姓1,还收录异译、
异体字姓氏3136个。
一姓的专著,有何光岳《陈姓》及主编《中华姓氏通书》,先后出有赵、罗、黄、吴、
朱、胡、李、王、张、杨等姓专书。《华夏姓氏丛书》中亦出有李、王、谢、杨、郑、孙等
姓专书。《百家姓寻源探秘》丛书中亦出有周、陈、王、张、杨、刘、赵、李等姓专书。《中
国姓氏通书丛书》,已出有《中国覃氏通书》、《中国韦氏通书》、《中国廖氏通书》,黄燕熙主
编《黄氏通书》,杨维森《弘农杨氏史》。《中华名门望族丛书》已出张熙惟、阎钢《历代张
氏望族》,胡新生《历代刘氏望族》,邱常松《赣闽粤台丘氏溯源》,卢美松《中华卢氏源
流》,牟日宝、牟珍《栖霞名宦公牟氏望族》,岳力《岳飞家史考》四册,裴泽喜《裴氏宰相
世系传略》,裴保林《裴氏世谱》,裴耀光《裴氏世谱》,周国义、周瑾《薛氏家族人物志》,
陈爱中《婺源姓氏探源》,谭宗林《麻阳姓氏》,朱炎《华容县姓氏志》,冯其庸《曹雪芹家
世新考》,马克锋《荣氏家族》,赵鹏翥《连城鲁土司》,覃仲玉《茅岡土司》,禹氏族史研究
总会《禹氏源流》,1994年出版《新编苏氏大族谱》,龚萌《中国土司制度》巨著,其中皆
有各土司世系,戴应新《折氏家族史略》,《郑成功族谱三种》、《白居易族谱》、《洪秀全族
谱》,耿玉儒《林姓宗祖》,何东成、郭万青、耿玉儒《比干与林氏》,王智勇《南宋吴氏家
族的兴亡》,罗绍志、田树德《曾国藩家世》、齐鹏飞《蒋介石家世》等。
少数民族的姓氏族谱,已出版的有杨士宏《卓尼杨土司传略》,赵焜主编《贵阳市布依
族、苗族谱系》,《拉卜楞寺与黄氏家族》,《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档案史料校编》,何耀华
《武定风氏本末笺证》,杨凤江《彝族氏族部落史》,曲木约质《凉山黑彝曲木氏族世家》,
且乌撒《凉山黑彝巴且氏族世家》,伍合尔基《川、滇、黔凉山彝族古侯部落金古氏族世
家》,安伍合《彝族古侯部落什列惹古氏族史》,罗勇《贵州乌蒙山龙场驿祭司世家》,丁国
勇标点《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刘侗《辽宁回族家谱选编》,刘庆华《满族姓氏录》,李林
满族宗谱研究》及主编《满族家谱选编》,《凤城瓜尔佳氏四修宗谱》,《吉林他塔拉氏家
谱》,宋子皋《勐勐土司世系》,佚名《勐泐王族世系》,刀永明《车里宣慰使世系集解》,
帕雅坦玛铁·卡章憂《勐果占壁及勐卯古代诸王史》,(城步县)《族序集》,庄景辉《陈埭丁
氏回族宗谱》。
以上各种姓氏族谱的正式出版或由政府机构支助内部出版,都系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
的产物。自解放以来,由于极左路线、极左思想的干扰、影响,把姓氏族谱看成封建文化的
产物,曾多方面予以压制。特别是到十年文化大革命,姓氏谱牒遭受灭顶之灾,连同“四
旧”同罹厄难,使宝贵的民族财富——姓氏谱牒约百余万部在这次政治运动中被烧毁。这是
中国有史以来的最大损失,几乎把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的传统文明毁于一旦,更谈不上是
去纂修新族谱了。所剩下的明、清、民国时代的族谱也已寥寥无几,都是由热心人冒着危险
将其隐藏在秘密偏僻之处才获幸存的。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机勃勃,大有中华文化复兴之势。而一姓修谱的如“春风吹遍万
草青”的大好形势,产生出许多新修族谱。然而有的改为通史、通志、通谱、族志、族史、
家史、家传、史志、史传、氏族史、氏族考、源流、世系、世系志、通书、望族、世家、家
世、统谱等,名目繁多,似仍心有余悸,不得不改头换面,实亦用心良苦。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八千年连续不断,确系世界各国、各族历史上所罕见。尤其是
姓氏源流,万世一统,万姓归宗,这也是世界上唯我中华民族独有的。中国历史由五个部分
组成,缺一不可,即国有史,地方有志,宗族有谱,人物有传,事物有典。其中谱牒书籍,
浩如烟海,难以数计,许多资料可以填补历史上的空白,为研究民族学和姓氏学提供了非常
丰富的宝贵资料。其中尤以孔氏家谱的历史最长,世系最实,上自黄帝之裔的契,经商朝及
春秋宋国,传孔父嘉的七代孙孔丘,即儒家始祖孔子,自孔子直至现今台北大学校长孔德
成、为孔子第77代孙,均有谱系可稽,如连黄帝起,更长达170多代,5000余年,从未间
断过,可算是世界上最长而有系统的姓氏。自孔子第46代孙孔宗翰,于宋神宗元丰八年
(公元1085)撰《孔氏家谱》;孔子第47代孙孔传,又于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
撰《孔氏祖庭杂记》;孔子第51代孙孔元措,又于宋理宗淳祐二年(公元1242)撰《孔
氏祖庭广记》十二卷,又有《孔子家谱》一卷,洪庆善的《阙里谱系》,以后因孔子的子孙
散布全国各地,都先后续修家谱、支谱数十次。有的远迁韩、越南、日本及东南亚和世界各
,亦纷纷修谱。在《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中,就有孔氏的《姓源世系》。
尤其在清代中叶,全国的孔、孟、曾、颜四姓自以为孔子、孟子、曾子、颜子之后,进行通
,这是全世界所特殊的奇迹,至今一看其派名,便知其属四位圣贤的第几代子孙。
自1979年以后,各姓修谱多如牛毛,有线装、平装、精装、盒装、套装、布装的,有
油印、石印、木活字印、铅印、雕板印、影印、激光照排印、彩印、电脑排印、打印等多种
版本,大小厚薄不一,五花八门,琳瑯满目,是中国姓氏谱牒学的第九次高潮兴起时期,
是由于我国处在太平盛世,民殷物阜、繁荣昌盛的结果。尽管在局部还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
负面的压力和干扰,但仍阻挡不了第九次高潮到来的趋势,因为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就是不能
“数典忘祖”。其较著名而有代表性的有:腾冲《彭城春秋》,黄峒景《黄氏通史》、《梅县赖
氏族谱》、《梅县朱氏家谱》,《梅县畲江刘氏族谱》,《梅县畲江杨氏族谱》,《福建省武平县陈
氏族宗谱》,刘恒心《汉祖流史(刘氏大成谱),慈利《覃氏族谱》、《卓氏合谱》,常宁《唐
氏七修族谱》。《周氏族谱》精装24大册,36公斤,20多县20多万人,是全国最大的
家谱,自黄帝至周文王直至现在世系连贯,实为精品。又《刘氏族谱》线装100,也聚
20余县20多万人。采玉双《采氏家谱》。
岳阳《方氏族谱》、《谢氏族谱》、《徐氏族谱》、《胡氏族谱》(也聚20余县10多万人),
兴宁《何氏族谱》、《陈氏族谱》,文昌《符氏族谱》,《吉林舒兰龚氏族谱》,莆田《闽林宗
谱》,常德《杨氏世系志》,秦成德《秦氏繁衍史》,《鉴湖南图公家谱》(贺氏),《宋教仁家
族志》,《翦氏族谱》(维吾尔族),桃源《马氏族谱》三修(回族),龙岩《范阳简氏洪源会
益族谱》,《庹氏族谱》,上杭《李氏族谱》,监利《龚氏族谱》,宾阳《何氏根源》等。
据傅昌志调査说:近年来,各地还先后出版问世了不少有寻根特色的其他姓氏、谱牒、
姓氏志书及单姓人物类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1.姓氏类,《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窦学田编著,警官出版社1997年11月)、《中华
五百姓氏源流》(朱洪斌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中国100个大姓》(高剑峰
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3)、《中国姓氏的文化解释》(王泉根著,团结出版社
20001)、《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已出6,每册4个姓,王大良等编著,气象出版
1999年至2000)、《寻根认祖》(已出5,李吉主编,气象出版社1999)、《中华名
门望族丛书》(已出李、刘、王、赵、张、杨6,王济育等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明清时期上海地区著姓望族》(吴仁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中国孙氏
世系源流》(陆允昌主编,白山出版社19998)、《比干后裔一林氏家族三千年统谱》
(两集,林乐志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10月、20001)、《中国廖氏通书》(
国柱主编,广东民族出版社199712)、《黄氏通谱》(黄燕熙主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
公司199712)、《黄姓通史》(黄峒景著,1996)、《中华卢氏源流》(卢美松编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9)、《中国覃氏通书》(覃承勤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12
)、《中国韦氏通书》(韦汉超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12)、中华《佘氏光宗怀远
录》(佘炳南主编,199210)、中华《徐氏古今文化大观》(徐伟坚主编,20005
)、浙江《苍南郑氏文化志》(郑维国主编,19976)、《毛泽东家世》(李湘文编著,
人民出版社199910)、《周恩来家世》(李海文主编,党建读物出版社等19982)
《台湾人的祖籍与姓分布》(台湾亚联书局出版)、《中国人姓谱》(台湾喜年出版社)、《中国
姓氏源流堂号考》(台湾“中国名人传记”编印)《台湾百家姓与大陆源流》(张效禹等编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百家姓辈分行》(何兆吉等编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认祖归根——中国百家姓寻根》(田海英编著,花城出版社1993)、《寻根在洪洞》
等。此外,《中华罗氏通谱》(上、中、下三册计450万字,广东罗河胜主编)、《中国吴氏通
书》、《中国蓝氏通书》、《中国梁氏通书》、《中国黎氏通书》、《中国隆氏通书》、《中国佘氏大全》、《中华傅姓文化通书》等单姓专著将陆续出版问世。
2.谱牒类:《中国家谱通论》(杨殿峋著,1945年)、《宗谱的研究》(日本多贺秋五郎
,东洋文库1960)、《中国家谱纵横谈》(邢永川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3)、《中国
家谱》(欧阳宗书著,新华出版社199212)、《中国的年谱与家谱》(任继愈主编,商务
印书馆199712)、《中国的族谱》(台湾陈捷先编,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会刊印,1984
)、《福建族谱》等。此外,《洪洞大槐树一百姓家谱》〈一姓一书)即将出版。
3.姓氏志书类:浙江《萧山姓氏志》(洪雅英编撰,萧山市志办1996年11月)、浙江
缙云县姓氏志》(金兆法主编,方志出版社19991)、浙江《兰溪姓氏纪略》(胡汝明
编著,兰溪市志办19934)、河南西平县《柏国姓氏寻根》(张连合主编,西平县史志
丛书,199812)、四川《忠县姓氏志》(刘正朴主编,忠县〈今属重庆〉志办1983
11)、《江津的姓氏与战争》(钟永毅等编著,江津市〈今属重庆〉志办199612)
《山西人口姓氏大全》(秦耀普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漳州氏族源流汇编》(苏炳
坤主编)、《宁都姓氏考略》(邱常松著,江西宁都志办)等。
4.单姓人物类:《中国历代曾氏人物录》(曾纪光等主编,1997年12月)、《中国当代郑
氏人物志》(郑维国主编,20022)、《郑氏人物志》(王汝亮等主编,199810)
《郑氏通讯手册》(河南《荥阳与郑氏》报编辑部,2000)、《吴氏名人录》(吴仲贤编,
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四川《邻水李氏联谊录》(李万胜编)等。
寻根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精神凝聚力的生动表现,家谱在这方面发挥着特殊
作用。这里,罗列一部分比较有名的馆藏家谱信息情况,以供读者査询。
1.国内馆藏家谱信息
(1)中国(含港台)官家馆藏家谱:①上海图书馆收藏家谱334个姓氏13500多种近
10万册(截止2000年底);②中国国家图书馆地方志与家谱文献中心收藏原版古旧家谱
2700多种3万余册,新修家谱数百种,美国犹他州提供的家谱(缩微胶卷)1000多种;
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330个姓氏3600余册(截止2000年底);④湖南图书馆1176;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980;⑥吉林大学图书馆861;⑦宁波“天一阁藏书楼”403
;⑧安徽图书馆200多种;⑨福建连城县客家族谱珍藏馆70多个姓氏1000;⑩福建
上杭县客家姓氏谱牒馆100多个姓氏600余种;①四川宣汉县档案馆90多个姓氏250余部;
⑩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9200多种(台湾本地3200余种,台湾以外的中国家谱6000
多种);③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图书馆数千种(缩微件为主);⑩台北市文献会650
;⑩台湾各姓渊源研究学会300多部;⑩台湾中央图书馆187;①香港大学图书馆原件
374(其中近300种在马平山图书馆)
(2)外国官家馆藏中国家谱:①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1709种(绝大部分为缩微复制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估计1000多种(但不含近20年来所收藏的数字);
美国国会图书馆500余种;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200余种;日本东洋文库原800
,缩微件500万拍,是日本收藏中国家谱原件缩微件最多的单位;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403;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344;⑧日本京都大学东洋文献中心50多种原
件和部分缩微复制件。
而香港、台湾的修家谱,没有受到任何干扰,一直顺利地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海峡两岸交往频繁,港、台人几乎皆由闽、粤及大陆各省迁去的(除高山族外),他们都是
大陆的炎黄子孙,为了寻根问祖,纷纷与内地各姓氏联谱。新加坡、东南亚及海外华人也皆
如此。最近,台湾研究姓氏学的一位学者说:“凡是大陆上有的姓氏,台湾便统统都有,
个也不少……总数竟然多达七百三十七个。”族源完全来自闽粤两省的姓氏,通过姓氏学的
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成份和形成的历史,加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观念,有利于全
民族的大团结和祖国的大统一。如唐末安徽寿州人杨再思征南蛮,驻靖州飞山,其子孙遍布
于湘桂黔各地,人口达百多万,分别成为汉、侗、苗、瑶、土家、壮、布依、水、白、彝、
仡佬、毛难等13个民族,他们自认是杨氏一家人,几乎打破了民族界限。这个例子通过姓
氏可以说明中华民族各族之间,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情同手足,亲如一家,都是同
祖共宗的炎黄子孙。港台及海外族谱较著者,如香港《刘氏大宗谱》,台湾新竹《刘氏大宗
谱》,桃园《庄氏大宗谱》,台北《彭氏源派通谱》,台湾《詹氏族谱》,《台湾张氏族谱考增
编本》,台湾《环球郭氏宗谱》,陈仁德《中国姓氏源流统谱》,《台湾姓氏源流》、《菲律滨庐
江何氏宗亲会会刊》(内容为宗谱)等。
近代以来,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对族谱、姓氏史的研究、对谱牒资料的收集非常重视,
并作出重要指示。孙中山指出:“族谱记载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民族的大团结,
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观念,应妥加运用。”(《孙文文集》)
毛泽东指出:“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可为人文
地理、聚居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1957年在成都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时,谈到
研究历史时所说,摘自《贵州地方志通讯》1986年合订本)
江泽民主席指出:“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
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视察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时的讲话)
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
通知》:“家谱是国家宝贵文化遗产中尚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
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说、家教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学术研究有重要的价
,而且对当前的某些工作也起很大的作用。”
目前,国内各图书馆中收藏族谱最多的要算上海、北京、长沙、台中、天一阁及山西家
谱研究中心(主要是微缩胶卷),多者达11万卷,其他各省、市、县和大学图书馆也有收
,估计可达4余万卷之多,但更大部分是保存在广大城乡间的私人之手。此外,福建、河
南、山西、江西、台湾等地都早已成立了姓氏学谱牒学研究学会。各国也大力收集中国族
谱。其中收藏最多的是美国犹他州、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日、韩、法、德、意、俄、瑞
典、荷、比、葡等国也收藏不少中国家谱和姓氏学专著,同时也开展了对占有全世界总人口
四分之一的中国的姓氏学的研究。所以,作为我们的中国人,必须把姓氏学的研究迎头赶上
去。史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曾大声疾呼“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析研究,实不朽之伟业。”
鉴于我国姓氏的古老而众多,至今尚无一部具体而完整的姓氏全书,于是,我少年时对
于族谱的好奇心,进而促使我形成爱祖国爱民族的观念,曾立下心愿,要完成《中华民族源
流史》及《中华姓氏源流史》。这两大部兄弟书,几乎费尽了我四十余年的时间,茹苦含辛,
锲而不舍,“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跋山涉水,攀藤剔棘,“焚膏油以继晷,恒兀
兀以穷年”。然又广置谱牒,遍搜资料,博采众言,涉猎比阅,好不容易积累成满箧手稿楮
,竟于“文革”时被五次抄家中抄走不存,抽泣三昼夜,何人能理解?当念及宋代郑樵初
写《通志》之稿被盜,而又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十九年,又重新完成巨著《通志》,则心为
之明朗,于是继续努力,不畏“白专”之讥,不怕戴“复辟封建”之帽,不惧压制刁难之
,我行我素,自安自慰,又花廿五年时间,终于在1998年中完成二十三编、一万余姓氏
7百余万字的《中华姓氏源流史》的著作。对中华姓氏从源流、世系、迁徙、繁衍、演变、
支系及分布等方面进行叙述。广征博取,其中不少资料都是罕见的精本、善本、珍本、孤
,填补了中国谱牒史上的不少空白。例如蒋介石、毛泽东同源于周文王之裔,原来毛、蒋
是一家;孙中山、胡耀邦同出于舜帝之后;李光耀、李嘉诚、李元簇、李登辉同为唐太宗之
;许信良、科拉松·阿基诺总统同为炎帝172代孙;菲律宾国父黎刹乃吴太伯、仲雍之裔
;等等,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历时5500年之久的世系。他们都是炎黄之胄。
承蒙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刘鸣泰、湖南教育出版社领导曾果伟、陈民众的大力支持,
本书方能得以顺利出版,与读者见面。此实乃我一生之大幸,是对我长期坐冷板凳,自甘寂
,布衣蔬食的补偿和回报。湖南是炎帝归宿和黄帝南巡之地,且有舜帝陵、祝融墓及夏禹
《岣嵝碑》,是中华先民的南方聚居地,出版这部炎黄子孙万姓之书责无旁贷。所以我万分感
谢他们对我的大力帮助,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由于中国姓氏庞杂,材料丰富,而又内蕴深奥,分布至广,欲求网罗殆尽,是万不可能
的事。以我一人之力也属如蚁负山,力不从心,遗漏与谬误之处肯定不少,万望批评指正,
并伏祈全球同仁、同胞们予以大力支助,继续提供资料,以待将来有条件而时机成熟的时
,再编著《中华姓氏源流史续编》,以飨海内外读者。
我相信它将为弘扬炎黄文化,振兴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增进世界
华人的凝聚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何光岳
书于长沙德雅村千谱斋
时辛巳孟冬





上一篇:《中华姓氏源流史》何光岳自序(二)
下一篇:《中华姓氏源流史》何光岳自序(四/共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4 12:18 , Processed in 0.06382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