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836|回复: 0

江苏宜兴韶巷邵姓家谱探源

[复制链接]

2044

主题

2325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332
发表于 2022-7-28 11: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邵姓探源暨江苏宜兴韶巷邵姓家谱探源
邵姓源自于召;召姓源自于姬,姬姓源自于公孙。公孙是黄帝的姓。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少典的儿子,公元前2700年,黄帝替代了炎帝,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其第五代孙“弃”是唐尧的同父兄弟,在唐尧时代负责农业工作,以“后稷”(相当于农业部长)为称号,以“姬”为姓,封地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成为侯国,国号为“周”。
虞舜,夏禹时代,“后稷”一职,一直由“弃”的子孙世袭,直至夏末(公元前1800年)废去“后稷”职务。
殷商时代,纣王当政,周朝在岐山(今陕西岐山)兴起,周文王姬昌,决心伐纣。文王病故后,武王“姬发” 继位,他以太公望(姜子牙)为太师,兄弟姬旦(周公旦)、姬奭(召公奭)、姬高(毕公高)辅助王师,于公元前1100年,举兵灭了殷纣,建立周王国。定都于镐(今西安附近)。
周朝在封赐有功之臣时,封姬奭于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后来发展为燕国。食邑于召地(今陕西岐山西南),位为公爵,世称“召公”。
召公奭又名伯,是周王朝辅政三公之一。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同父兄弟,特别在武王死后,成王(姬诵)年少,周公旦辅政。在治理国事上,与周公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自陕县以西由召公治理。他定居镐京,常巡行乡里,常在棠梨树下现场处理政务,深受各界人士称颂,《诗经召诵》有《甘棠篇》,成语典故中有《甘棠遗爱》,就是专记其事的。召公封燕,燕国由他的儿子去治理,本人驻在京都为国王辅政,而且死后,由其子世袭“召公”称号。
周王朝传至厉王(姬胡)(公元前870年)时,由于厉王行事暴虐奢侈,专横独断,人民有怨帝的,当时辅政的“召公穆”劝阻时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见成语典故),厉王不听,结果引起民变,厉王被废,逃亡他乡,太子“姬静”幼小,躲在召公家,人们包围了召府,无奈,召公只得把自己的儿子顶替交出,被杀。事变后,召公与周公共同辅政,这就是公元前841年——828年的“共和政治”。十四年后,“姬静”登基,他就是周宣王。
公元前769年,周平王(姬宜臼)二年,迁都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由于岐山归秦国治理,平王给召公另授食邑于王屋(今河南,济源市西,邵源镇),召公部分子孙迁入河南,逐步在安阳、汝南(今汝南之东有召庄)等地发展,且成为望族。如,安阳望、安乐堂、汝南望、天远堂等。
“荆轲刺秦王”失败,燕太子“丹”被杀,公元前222年,燕王喜被俘投降,燕国灭亡。秦封其孙“召平”为东陵侯,奉㫖迁往广陵地区(今扬州地区,邵伯湖、邵伯镇)居住。“伯”为召公奭之名,邵伯镇又叫甘棠镇(今镇上仍有一棵高大的甘棠樹),是怀念召公奭之意。
召姓家属在迁徙广陵途中,受到秦皇派系及各级官员的刁难、歧视,为避事,就以原姓召”字为基,在其旁加一个“邑”字,即“邵”作为自己的姓。这就是“邵”的起源。
东陵侯邵平,秦末参加了陈胜的起义军,公元前209年,攻打广陵失败,带兵过江投入了项羽军队,并随军进入长安定居。
汉朝定都长安后,邵平与萧何相善,萧在治理政务上,也常找他共商对策,但不愿做官,而闲居长安城东(今西安市与临潼间仍有邵平镇)务农种瓜,且因瓜甜、可口而成为京城闻名的“东陵瓜”。
公元前196年,汉高帝刘邦杀了淮阴侯韩信,此事萧何功劳最大,刘邦加封食邑五千户,并派一都尉和五百士兵来保卫萧府,那时文武百官都来祝贺,唯独邵平素衣前来,曰:灾祸将临了,你在后方威望太高了,----派军队来,名为保卫,实为监视。希望辞谢封邑和卫队,并以家产去前方慰问将士,以消除皇上对你的戒心。萧何听从了邵平的建议,果使刘邦大为喜悦。
后来邵平做了刘邦长子(非婚生子)刘肥(齐悼惠王)的宰相(可能是萧何推荐)。刘肥死后,其子刘襄继位即齐哀王。公元前179年,吕后死。哀王要发兵攻打长安,邵平以兵劝阻,包围齐王府,后被人出卖,反被包围在自己府中,无奈说:“见机当断则断,否则反受其灾祸”。自杀在家中,那是公元前178年,死于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以东)。
汉文帝即位后,思其节,封长子“奴”为黎阳侯,其余四子中有两子也相继封侯(因对匈奴作战有功)。
邵平事实上成为华东地区(江苏、山东、安徽等地)邵姓的始祖。
韶巷邵姓由宜兴永定(今闸口)迁至;永定邵姓由高邮邵伯镇迁至;邵伯镇邵姓由燕京蓟(今北京城西南)迁至。始祖为秦朝东陵侯召平。
公元782——787年间,唐朝藩镇割据,广陵周边战事再起。邵伯镇人,有人渡江南下,择地而居,时有迁居宜兴者(因北宋时家谱被毁,名字无考)。至北宋时,宜兴邵姓已发展成望族。据宜兴县志记载:北宋成平年间(公元1000年)邵灵甫(晋散大夫邵遥子的十五世孙),为江南水灾捐助粮食3500斛,自雇木船运粮到湖父地区救济灾民,其子邵梁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中进士,其孙邵刚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中进士,后人建“三官堂”以示纪念;另有邵潜于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其子邵材,字圣规,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中进士,乾道中(公元1165——1173年)任司封郎监察御史,召赐鸿户卿(相当于今日外交部长)。——可见北宋年间邵姓在宜兴的望族地位。宜兴和桥镇附近邵姓祖墓中有九御墩,就是当时九个御史的墓地。
随着赵宋末年,战祸兵灾,烧杀劫掠,荡播吾族,宗祠、家谱、祖产毁于达旦;宋元之交,宋氏倾危,族人离散,最后仅剩十八人,亦将逝雪夜。唯独静庵公一人独归,寻觅故里,忽见海棠一蕊元。海棠是北宋先人邵民瞻与故友苏东坡游宜兴时,为东坡所赠,播种于原邵氏宗祠周围的花木,静庵公认为草木有灵,显示宗祠原址,决定定居于此,且定名为“永定”,永定里(今宜兴闸口镇附近)。今日去闸口看海棠,已成为一景,源由于此。
邵静庵,行百二,讳伯忠,字正卿,生于南宋理宗年间(估计在1225——1237年),世居宜兴县东北万金乡,由于南宋前家谱、宗祠尽毁,邵氏世谱只能以静庵公为第一代始迁祖,重建宗祠——天远堂(天远堂匾,为苏东坡所写,至今仍在闸口邵家祠堂中)。
永定邵姓,自南宋至清代,得到较大发展,至清嘉庆年间(公元1820年),已可分为十二世系,如采菱巷(武进县内),大新房、大三房、大四房、西房、后南房、前南房等等。元末明初,三世孙邵荣迁居袁桥,另立宗祠——天远堂;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十四世孙邵天真迁居富村北九苞里,另立宗祠——天远堂;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580年)十一世孙邵鋬迁居韶巷,于民国初年(公元1913年)重修家谱(十一世—二十三世),建立宗祠。
邵鋬(pan)又名镗,讳茂林,生于明龙庆五年(公元1571年)是永定后南房大分邵天卿的第三子,幼年时随招贤里的舅父带来韶巷定居,是韶巷邵姓的始迁祖。
韶巷邵姓家谱,解放前、后一直由邵凤鸣保管。凤鸣病故后,由邵锦番保管。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家谱以四旧为由烧毁。锦番私藏三卷(即邵姓名册)保管家中。2012年,由邵建光、邵白俩人上交宜兴档案馆,作为历史遗产永久保存。
        邵鋬直系世祖家谱
静菴(一世)—椿年(二世)—尧仁(三世)—舜华(四世)禹執(五世)—辙(六世)—蒲(七世)—紶(八世)—壁(九世)—天卿(十世)—鋬(十一世)。
注:参考资料
1、白话史记(上册)—台湾六十教授合译
2、宜兴永定邵氏家谱—上海图书馆保存
3、宜兴韶巷邵氏家谱
        第二十三世孙邵树息搜编  2016.9




上一篇:《康熙仁和志》--邵义、邵太后、邵延玉、邵文明
下一篇:明故邵次公朱孺人合葬墓志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5-3 19:11 , Processed in 0.05366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