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召公奭一脉原创2023-03-05 04:13·晋城钟
姬周集团伐商后建立了周朝,作为延续八百年国祚的周朝有着五十多个同姓封国,现代人的 DNA 信息能否揭开这个隐藏了三千年之久的秘密呢?带着很多疑问开始了我的探索之旅。
首先对魔方钦定的姬周 N-F1998 进行整理分析,发现 N-F1998 具有四十多个一级分支,但四十多个分支中仅有两支颇具规模,一支为分布在东北的 N-Y67066(82 人),另一支分布在东南的 N-MF1639(167 人)。如果说 N-Y67066 是北燕完全符合,如果说 N-MF1639
是吴是不太匹配的,在江苏仅有五例,上海无一例。人口规模来自经过瓶颈期一千年以后的东汉早期。
N-F1998 的其他分支一两人居多,规模较大就是 N-MF543412 有 12 人、N-MF36928 有 11 人,其余都不足十人。这支情况完全不符合姬周初期的扩张趋势。但 N-F1998 有古 DNA 佐证,也算言之凿凿。但历史记载中仅有伐黎记载,并没有明确记载分封姬姓黎国。古 DNA 完全有可能是商的同宗。同时在 N-F1998 上游找到一个共祖三千多年之前的邓氏家族。这样 N-F1998 反而符合商宋的情况,N-F1998 的分支 N-Y67066 就是箕子国。最后又做了对整个 N-CTS2959 样本统计,发现在安阳、郑州、洛阳、商丘四地的高频分布。因此 N-F1998 是商宋而非姬周。

在本人发表的《田氏齐国公族父系的质疑》中,论述了O-F4249的确满足姬周家族的所具备的种种条件。但是,在 O-F4249 中始终未能找不到出自晋国的韩国公族和召公奭的燕国公族。实在令人费解。对于召公的身份历史上的记载不十分明确,会不会属其他父系?根据现代考古发现,在北京房山琉璃河、山东梁山、河南洛阳、山西垣曲北白鹅等地出土大量标识召公及后裔的青铜器物。召公及其后裔的存在毋庸置疑。通过查寻在 O-F700 的下游有支偏向东北分布的 O-MF194,在西周同期爆发较好,被魔方 23 推定为姜氏齐国。通过分析 O-MF194 与姜氏齐国相去甚远。在 MF194 之下不仅找到了韩国公族,还找到了燕国公族。这样可以确定 O-MF194 为召公奭一脉。

O-Z39488召公奭一脉的韩国分支
韩国(公元前 403-公元前 230),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 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 前 453 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 前 403 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 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 375 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 前 325 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公元前 230 年韩国被 秦国所灭,旧地置颍川郡。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和利剑,为各国所畏惧。所谓 “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 800 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 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 坚甲铁幕”。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申不害变法), 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公元前 230 年,韩国成 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 韩国首都平阳(临汾)、宜阳(宜阳)、阳翟(河南禹州)、新郑(河南新郑)
O-Z39488韩姓分布:
韩**遗传标记 O-Z39488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
韩**遗传标记 O-Z39488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
韩**遗传标记 O-Z39488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
韩**遗传标记 O-MF335788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
韩**遗传标记 O-MF260209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
韩**遗传标记 O-MF92752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
韩**遗传标记 O-MF286003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
韩**遗传标记 O-Z39488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
韩**遗传标记 O-Z39488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
韩**遗传标记 O-Z39488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
韩**遗传标记 O-MF984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
传标记 O-MF286003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
韩**遗传标记 O-Z39488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
韩**遗传标记 O-Z39488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
韩**遗传标记 O-Z39488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
韩**遗传标记 O-MF984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
O-Z39488韩姓的广泛地域分布说明O-Z39488的确就是战国时期的韩国父系。
同时,在 O-Z39488 下游分支 O-MF22967 中有三例栾姓
栾**遗传标记 O-MF22967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
栾**遗传标记 O-MF22967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
栾**遗传标记 O-MF22967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
在 O-Z39488 中有一例智姓
智**遗传标记 O-Z39488 重庆市县垫江县
栾氏和智氏都曾是晋国六卿,也算这支韩氏是三家分晋的晋国六卿中韩氏的重要佐证。
也许这里的栾氏可能就是晋国六卿之中的栾氏。这里暂不展开论述。

O-MF11707 召公奭一脉北燕分支
从样本分布情况来看,O-MF11707 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北京、内蒙及东北三省,在山东省的分布虽然很多,主要与其中与山东的胶东崔氏和山东胶州张氏有关,通过查阅资料这两支家族均来自河北。
山东鲁桓堂崔氏
明洪武二年,从直隶枣强迁至山东省桓台县田庄镇辕固村,后散居四方,人丁兴旺,现有人口二万余人。根据测出的共祖时间 680 年,基本与这支崔氏相吻合。
胶州张氏主要有三大支派:
一是河荣张,始迁祖张文纲,永乐二年(1404 年)自乐陵徙胶西,占籍河荣社(今胶州东部);
二是松山张,始迁祖张士宽,于明初自潍县迁至胶州松山(今张家楼镇松山子村)居住,九世张谦宜为雍正帝师:
三是曹汶张,始迁祖北宋元佑年间(1086 年~1094 年)自清河迁居胶州南乡(原胶南境内),在曹汶河东河滩开荒占籍,后形成曹汶村。现曹汶张氏以七世张风后代为主,风生三子:显、颢、频,为曹汶张氏三大支。
三支张姓均呈现由北向南迁徙,根据共祖时间测出应该是迁入最早的曹汶张。据《增修胶志》记载,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 年),南直隶清河县(河北清河)张公迁居胶州南乡(原胶南境内),在漕汶河东的河滩地上开荒种地,后来就在此安家落户,逐渐形成了一个曹汶村(因村前有曹运河道,村西北有汶山,故以此为名)。明清以来曹汶张姓家族人口繁盛,支派迁徙各处,在胶州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有着巨大影响,世称曹汶张。曹汶张距今有 900 多年历史,也是胶州张姓历史最为久远的一支。他们的始祖原以农耕为主,以后渐渐边耕边读,明清以后开始出现当官的以及文人墨客,才开始真正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根据现有的曹汶张氏家谱记载,曹汶张氏自其七世至二十一世,先后出进士 4 人(张若獬、张若麒兄弟为双进士,张若麒、张应桂、张洽,父子孙三进士)、贡生 39 人、举人 14 人,另有一人以军功累官至游击(官职)。

O-MF11445召公奭一脉周王室分支
河南分布应该王子朝奔楚时,召公后裔留在南召县定居下来。
O-MF16092 分布在河南的十人:
王**遗传标记 O-MF16092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
陈**遗传标记 O-MF16092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
陈**遗传标记 O-MF16092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
付**遗传标记 O-MF16092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
付**遗传标记 O-MF16092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
付**遗传标记 O-MF16092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
付**遗传标记 O-MF16092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
马**遗传标记 O-MF16092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
孙**遗传标记 O-MF16092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
李**遗传标记 O-MF16092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
其中七人:
付**遗传标记 O-MF16092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
付**遗传标记 O-MF16092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
付**遗传标记 O-MF16092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
付**遗传标记 O-MF16092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
马**遗传标记 O-MF16092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
孙**遗传标记 O-MF16092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
李**遗传标记 O-MF16092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
分布于南召县周边。许昌的襄城县和平顶山的鲁山县同为付姓明显一家

O-MF16780召公奭一脉山东梁山分支
O-MF16780 的下游 O-F2228 和 O-MF24633 均源于山东,O-MF16780 明显和梁山七器有莫大关系。
山东梁山七器:
大保方鼎一
大保方鼎二
小臣艅犀尊
太保簋
太保鸟卣
大史友甗
太保盉



铭文
王伐录子,圣摣厥,反。王降征令于大保。大保克敬亡遣。王迎大保,赐休余土,用兹彝对令。
铭文释义
(录国谋反,)周王讨伐录国,不料途中生病,返回。周王遂派大保率兵平定。大保不负圣望,完成讨伐之命。(得
胜班师,)周王亲迎大保,并将余(地名)地的良田赐予大保。大保因而做此器谢恩铭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