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夫论 · 卷九 · 志氏姓》 《潜夫论 · 卷九 · 志氏姓》的翻译、注解、译文和原文 - 学诗词网 https://www.xshici.com/bookview_b1ba27ebea2eda83 昔者圣王观象于乾坤,考度于神明,探命历之去就,省群臣之德业,而赐姓命氏,因彰德功〔二〕。传称民〔三〕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千世能听其官者,而物赐之姓,是谓百姓。姓有彻品十〔四〕,于王谓之千品〔五〕。昔尧赐契姓子,赐弃姓姬;赐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为姜,氏曰有吕〔六〕。下及三代,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七〕。后世微末,因是以为姓,则不能改也。故或传本姓,或氏号邑谥〔八〕,或氏于国〔九〕,或氏于爵,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事,或氏于居〔一0〕,或氏于志。若夫五帝三王之世,所谓号也;文、武、昭、景、成、宣、戴、桓,所谓谥也;齐、鲁、吴、楚、秦、晋、燕、赵,所谓国也;王氏、侯氏、王孙、公孙,所谓爵也;司马、司徒、中行〔一一〕、下军〔一二〕,所谓官也;伯有、孟孙、子服、叔子〔一三〕,所谓字也;巫氏、匠氏、陶氏,〔一四〕所谓事也;东门、西门〔一五〕、南宫、东郭〔一六〕、北郭,所谓居也;三乌〔一七〕、五鹿〔一八〕、青牛〔一九〕、白马〔二0〕,所谓志也〔二一〕:凡厥姓氏,皆出属而不可胜纪也〔二二〕。 注释: 〔一〕○铎按:吹律定姓,肇自轩辕,胙土命氏,传之唐世,由来尚矣。中叶以降,谱牒湮沉,溷冒因仍,昧其初祖;重以古今遞嬗,南北遷移,聲有轉訛,字多增省,重?貤謬,治絲而棼。盖在昔已病奇觚,后来几成绝学。考姓氏之书,世本最古。继是有作,则节信此文及应劭氏姓篇、贾执英贤传之类,卓尔见称。次则林宝元和姓纂、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王应麟姓氏急就篇、郑樵通志氏族略诸书,并伤龃龉。明季以还,又不下十余部,群相蹈袭,自郐无讥。凌氏统谱,更为妄作。清嘉庆中,武威学者张澍,寻潜夫之坠绪,慕仲远之博闻,为姓氏五书,刊行者有寻源、辨误二种,虽不无瑕颣,实洞见本原,李慈铭所谓凉士之杰出者也。今校正此卷,则有取其说焉。 〔二〕白虎通姓名篇云:“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 〔三〕“民”旧作“氏”。 〔四〕“十”字旧空。 〔五〕“传称”以下见楚语。“子弟”下“千”字、“世”字并衍。○铎按:“千世”当从楚语作“之质”。十二字为句。 〔六〕旧脱“子赐弃姓”四字,据天中记廿四补。礼记大传疏引郑康成驳五经异义云:“尧赐伯夷姓曰姜,赐禹姓曰姒,赐契姓曰子,赐稷姓曰姬,着在书传。”周语:‘太子晋云:“禹赐姓曰姒,氏曰有夏;四岳赐姓曰姜,氏曰有吕。”’ 〔七〕隐八年左传。 〔八〕“邑”字衍。 〔九〕“国”旧作“爵”,今移正,与下文相应。 〔一0〕以上二十字旧脱。按御览三百六十二引风俗通氏姓篇序俱与此同,今据补。 〔一一〕中行见下晋公族注。 〔一二〕元和姓纂云:“左传,晋栾黡为下军大夫,子孙氏焉。”按栾氏世将下军。僖廿七年传:“栾枝将下军。”文十二年传:“栾盾将下军。”成二年传:“栾书将下军。”襄十三年传:“栾黡将下军。” 〔一三〕“子”疑“孙”,并见下。 〔一四〕风俗通作“巫、卜、陶、匠”,此亦当有卜氏。 〔一五〕意林作“西都”,通志氏族略五、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并同。广韵十二齐“西”字注、通鉴一“西门豹”注又引作“西郭”。 〔一六〕意林、广韵、通鉴注并无“东郭”,疑衍。○铎按:此所举皆以四为率,又东、西、南、北亦顺,则“东郭”不当有。 〔一七〕氏族略三引风俗通云:“有三乌大夫,因氏焉。汉有三乌群。”元和姓纂又云:“三乌,姜姓,炎帝之后,为侯国,因氏焉。” 〔一八〕氏族略三云:“晋公子重耳封舅犯于五鹿,支孙氏焉。”按汉书有五鹿充宗。○铎按:姓纂十姥云:“赵有将军五鹿卢。” 〔一九〕氏族略四云:“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山东人也。”按王氏著书在初平前,是古有此姓矣。青牛先生见魏略,魏志管宁传裴松之注引之。 〔二0〕氏族略四引风俗通云:“微子乘白马朝周,因氏焉。” 〔二一〕“志”意林作“地”。按风俗通作“职”,志、职声相近。 〔二二〕“出”当作“此”。汉书王莽传云:“如此属不可胜记。”淮南子泛论训亦云:“凡此之属,皆不可胜着于书策竹帛,而藏于官府者也。” …… 恶来后有非子,以善畜,周孝王封之于秦,世地理以为西陲大夫,?秦亭是也〔一〕。其后列于诸侯,□世而称王〔二〕,六世而始皇生于邯郸,故曰赵政〔三〕。及梁、葛、江、黄、徐、莒、蓼、六、英,皆皋陶之后也〔四〕。钟离、运掩、菟裘、寻梁、修鱼、白寘、飞廉、密如、东灌、良、时、白、巴、公巴公巴、剡、复、蒲,皆嬴姓也〔五〕。 注释: 〔一〕旧脱“王”字,“亭”作“高”。按秦纪云:“非子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渭之间,马大蕃息,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地理志云:“今陇西秦亭秦谷是也。”纪又云:“秦仲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邱幷有之,为西垂大夫。”正义引括地志云:“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汉陇西郡西县是也。”此云:“非子为西陲大夫”,盖误。“世地理”三字未详,上下疑有脱文。○铎按:据秦纪及地理志,此当云:“四世,宣王以为西陲大夫,地理志?秦亭是也。”脱误无疑,而其旧不可考矣。 〔二〕按汉书地理志云:“庄公破西戎有其地,子襄公时,幽王为犬戎所败,平王东迁雒邑,襄公将兵救周有功,赐受?、酆之地,列为诸侯。后八世,穆公称伯,以河为竟。十余世,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伯,东雄诸侯。子惠公初称王,得上郡、西河。孙昭王开巴、蜀,灭周,取九鼎。昭王曾孙政,幷六国,称皇帝。”空格程本作“五”字,误。○铎按: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自襄公为诸侯,至穆公凡九世,自穆公至惠文王称王,凡十八世。地理志襄公后数文公至穆公为八世,又穆公后数康公罃至惠文王驷为十七世,合之为二十五世。程本作“五世”,盖上脱“二十”二字耳。 〔三〕史记秦始皇纪。 〔四〕并见左传。英,传称英氏。○铎按:僖十七年春秋经:“齐人、徐人伐英氏。”传:“齐人为徐伐英氏,以报娄林之役也。”黄生义府云:‘史记夏本纪:“封皋陶之后于英、六”,索隐引地理志:“六安国,六县,偃姓所封国。英地阙,不知所在。”予谓英即偃,二字音相近而转。舜妃女英,大戴记作女匽。故皋陶之后有英氏,又有偃氏。’ 〔五〕秦纪论云:“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徐广曰:“终黎,世本作钟离。”此文与世本同。又以“将”为“寻”,“冥”为“寘”,盖误。“密如”以下,讹错不可读。国名纪二、后纪七并本此立说,然所见已是误本,复以己意分合,不可据也。○铎按:“寻”当作“将”,“寘”当作“冥”。张澍云:“白冥氏,路史以为非复姓,误。”“良”程本作“梁”,盖即将梁,故秦氏世本辑补不引,自东灌下独列时、白、巴、剡、复、蒲六氏,又谓“公巴公巴”四字衍,皆胜旧说。今据定十五氏如文。 …… 鲁之公族,有蟜氏〔一〕、后氏〔二〕、众氏〔三〕、臧氏〔四〕、施氏〔五〕、孟氏〔六〕、仲孙氏〔七〕、服氏〔八〕、公山氏〔九〕、南宫氏〔一0〕、叔孙氏〔一一〕、叔仲氏〔一二〕、子我氏〔一三〕、子士氏〔一四〕、季氏〔一五〕、公鉏氏〔一六〕、公巫氏〔一七〕、公之氏〔一八〕、子干氏、华氏〔一九〕、子言氏、〔二0〕子驹氏〔二一〕、子雅氏〔二二〕、子阳氏〔二三〕、东门氏〔二四〕、公析氏〔二五〕、公石氏〔二六〕、叔氏〔二七〕、子家氏〔二八〕、荣氏〔二九〕、展氏〔三0〕、乙氏〔三一〕,皆鲁姬姓也。 注释: 〔一〕礼记檀弓云:“季武子寝疾,蟜固不说齐衰而入见。”固盖鲁公族。○铎按:史记仲尼弟子传有蟜疵,正义:‘汉书云:“鲁人。”’ 〔二〕礼记檀弓后木,郑注:“后木,鲁孝公子惠伯巩之后。”疏引世本作“孝公生惠伯革,其后为厚氏”。吕氏春秋察微篇郈昭伯,高诱注:“郈氏,鲁孝公子惠伯华之后也,以字为氏。”华、革、巩,字形相近之误。郈昭伯见昭廿五年左传。汉书古今人表作厚昭伯,五行志又作后氏。襄十四年左传厚成叔,释文云:‘“厚”本或作“郈”。’风俗通过誉篇亦作“后”。后、厚、郈并通。○铎按:经义述闻十九王引之曰:‘昭二十五年传言季郈者一,言郈氏者二,言郈昭伯者二,言郈孙者四,“郈”字皆当作“后”。元和姓纂引风俗通曰:“鲁大夫郈昭伯食采于郈,因氏焉。”已误以后孙之“后”为郈邑之“郈”。食采于郈者叔孙氏,非后氏也。’又云:‘吕氏春秋察微篇:“鲁季氏与后氏斗鸡”,今本“后”作“郈”,后人依俗本左传改之也。据注“以字为氏”,则作“后”明矣。’汪谓后、郈通,失考。 〔三〕隐元年左传公子益师众父之后。世族谱云:“众父,孝公子。” 〔四〕隐五年左传臧僖伯之后。疏云:‘僖伯名彄,字子臧。世本云:“孝公之子。”’○铎按:经义述闻二十二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云:‘臧,古“藏”字。彄,读曰“区”。说文:“区,踦区藏匿也。”’彄、臧名字相应,或谓食采于臧,非。 〔五〕氏族略三云:“鲁惠公之子公子尾字施父,其子因以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施父生施伯,伯孙顷叔生孝叔,始以王父字为氏。”按:施父见桓九年左传。孝叔见成十一年传,杜注:“鲁惠公五世孙。” 〔六〕文十五年左传:“齐人或为孟氏谋”,杜注:“庆父为长庶,故或称孟氏。” 〔七〕左传桓公子庆父之后。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鲁桓公四子,次曰庆父。庆父生穆伯公孙敖,敖生文伯谷、惠叔难,谷生孟献子蔑,始以仲孙为氏。” 〔八〕服氏当是子服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仲孙蔑之子佗,别为子服氏。”按孟献子子仲孙它子服见鲁语。襄廿三年左传孟椒,杜注:“孟献子之孙子服惠伯,即它子。”昭三年传称子服椒,其后有子服回、子服何。○铎按:说亦见鲁语注、昭十五年左传疏、檀弓疏。 〔九〕定五年左传鲁有公山不狃。○铎按:论语阳货篇作公山弗扰。 〔一0〕元和姓纂云:“鲁孟僖子生阅,号南宫敬叔,叔生路,路生会,会生虔,为南宫氏。见世本。”按南宫敬叔见昭七年左传,“阅”作“说”。 〔一一〕庄卅二年左传:成季酖叔牙,立叔孙氏。”僖四年传公孙兹称叔孙戴伯,杜注:“叔牙之子。”○铎按:经称公孙兹,僖五年经、传并称公孙兹。 〔一二〕礼记檀弓叔仲皮,郑注:“叔仲皮,鲁叔孙氏之族。”疏引世本云:“桓公生僖叔牙,叔牙生武仲休,休生惠伯彭,彭生皮为叔仲氏。”按彭当作彭生,文七年左传称叔仲惠伯。十八年传云:“襄仲杀惠伯,公冉务人奉其帑以奔蔡,既而复叔仲氏。”○铎按:姓纂一屋引东观汉记云:“叔仲彭生带,带生仲叔、仲职及寅,代为鲁大夫。” 〔一三〕元和姓纂云:“鲁叔孙成子生申,为子我氏。”氏族略三云:“申字子我。”按叔孙成子名不敢,见定元年左传。 〔一四〕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鲁叔孙成子生齐季,为子士氏。” 〔一五〕左传桓公子季友之后,亦曰季孙氏。○铎按:诗鲁颂?郑笺云:“季孙行父,季文子也。”疏:“行父是季友之孙,故以季孙为氏。左传、世本皆有其事。” 〔一六〕襄廿三年左传季武子子公弥称公鉏氏。定八年传公鉏极,杜注:“公弥曾孙。” 〔一七〕襄廿九年左传鲁有公巫召伯。○铎按:公巫召伯,鲁文公子叔肸曾孙,见世族谱。 〔一八〕元和姓纂云:“季悼子生惠伯鞅,鞅生懿伯拊,为公之氏。”氏族略三云:“鞅字公之。”按季平子弟公之见昭廿五年左传。 〔一九〕华氏当是子革氏。元和姓纂引世本云:“季平子支孙为子革氏。”○铎按:秦氏辑补世本子士氏下注云:“潜夫论误作子干氏。”又华氏下注云:‘史记孔子世家:“季孙使公华、公宾、公林迎孔子。”王符以华氏次公之氏后,则华氏当即公华氏。’此疑当作子革氏、华氏。 〔二0〕元和姓纂云:“季平子生昭伯寤之后。”氏族略三云:“昭伯字子言。”按季寤子言见定八年左传,杜注:“季桓子之弟。” 〔二一〕“驹”旧作“駶”,据后纪十改。昭廿五年左传子家羁,公羊传作子家驹。荀子大略篇杨倞注云:“名羁,驹其字。”子驹氏盖其后也。○铎按:史记鲁世家:“鲁败翟于咸,获长翟乔如。富父终甥舂其喉,以戈杀之,埋其首于子驹之门。”集解引贾逵曰:“子驹,鲁郭门名。”秦氏据此,则谓子驹以地为氏。按驹读为“拘”,羁、拘名字相应,杨倞说似有理。且此节鲁公族多以字为氏,秦说盖非。 〔二二〕○铎按:姓纂六止引英贤传:“季桓子生武叔灶,为子雅氏。”昭三年左传齐有公孙灶,亦字子雅。 〔二三〕元和姓纂云:“鲁公族有子阳者,其后以王父字为氏。”又有子扬氏,引世本云:“季桓子生穆叔,其后为子扬氏。”按阳、扬古通用,疑本一氏。○铎按:张澍分二氏,云:‘路史:“世本无子阳”,罗氏未见世本全文。’ 〔二四〕僖廿六年左传东门襄仲,杜注:“襄仲居东门,故以为氏。”○铎按:此本服虔说,见史记集解引。檀弓注:“仲遂,鲁襄公之子东门襄仲。”疏云:“世本及左传文也。” 〔二五〕史记仲尼弟子传有公?哀,本书遏利篇作“公析”,?、析古通用。哀盖鲁公族,集解引家语云“齐人”,殆非也。○铎按:姓纂作“公祈”,即“公析”之误,而以为卫后。 〔二六〕元和姓纂云:“鲁僖公生共叔坚,坚生惠叔、子叔为公石氏。”氏族略三又云:“悼公子坚字公石之后。”○铎按:秦氏引姓纂一东作“子孙为公石氏”,当是也。路史又云:“伯禽之后有公石氏。” 〔二七〕春秋襄十四年叔老,杜注:“声伯子也”,疏云:“叔老,声伯子,叔盻孙,故以叔为氏。”礼记檀弓疏引世本云:“叔盻生声伯婴齐,齐生叔老。” 〔二八〕氏族略三云:“鲁庄公之孙公孙归父字子家,其后为子家氏。”按公孙归父子家见宣十年左传,昭五年传有子家羁。 〔二九〕定元年左传荣驾鹅,杜注:“鲁大夫荣成伯也。”鲁语荣成伯,韦昭注:“声伯之子也,名栾。”世族谱云:“叔盻曾孙。”○铎按:襄廿八年传杜注:“成伯,荣驾鹅。” 〔三0〕隐八年左传云:“无骇卒,羽父请谥于族,公命以字为展氏。”杜注:“无骇,公子展之孙,故为展氏。”广韵二十八狝“展”字注云:“鲁孝公之子子展之后。” 〔三一〕僖廿六年左传:“公使展喜犒师”,鲁语作乙喜。 …… 齐有鲍叔,世为卿大夫〔一〕。晋有鲍癸〔二〕。汉有鲍宣,累世忠直,汉名臣〔三〕。汉郦生为使者,弟商为将军〔四〕,今高阳诸郦为着姓。昔仲山甫亦姓樊,谥穆仲〔五〕,封于南阳。南阳者,在今河内〔六〕。后有樊倾子〔七〕。曼姓封于邓,后因〔八〕氏焉。南阳邓县上蔡北有古邓城,新蔡北有古邓城〔九〕。春秋时,楚文王灭邓〔一0〕。至汉有邓通〔一一〕、邓广〔一二〕。后汉新野邓〔一三〕禹,以佐命元功封高密侯〔一四〕。孙太后□〔一五〕性慈仁严明,约敕诸家莫得权,京师清净,若无贵戚;勤思忧民,昼夜不怠。是以遭羌兵叛,大水饥匮〔一六〕,而能复之,整平丰穰〔一七〕。太后崩后,群奸相参,竞加谮润〔一八〕,破坏邓氏,天下痛之〔一九〕。鲁昭公母家姓归氏〔二0〕。汉有隗嚣季孟〔二一〕。短即犬戎氏,其先本出黄帝〔二二〕。 注释: 〔一〕见左传。按齐语韦昭注云:“鲍叔,姒姓之后。” 〔二〕宣十二年左传。 〔三〕宣见汉书。宣子永,永子昱,见后汉书。“汉名臣”上当脱“为”字。○铎按:此三鲍并承上文言之,则偃姓十三国当有舒鲍明矣。 〔四〕史记郦食其传。 〔五〕见周语。按后汉书樊宏传云:“其先周仲山甫封于樊,因为氏焉。” 〔六〕续汉书郡国志:“河内郡修武,故南阳,秦始皇更名。有南阳城、阳樊,攒茅田。”刘昭注引服虔曰:“樊,仲山之所居,故曰阳樊。” 〔七〕昭廿二年左传“倾”作“顷”。 〔八〕“因”旧作“田”。 〔九〕按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邓”,注:“故国。”“汝南郡上蔡”,注:“故蔡国。”“新蔡”,注:“蔡平侯自蔡徙此。”春秋桓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杜注:“颍川召陵县西南有邓城。”疏云:“贾、服以邓为国,言蔡、郑会于邓之国都。释例以此颍川邓城为蔡地,以邓是小国,去蔡路远,蔡、郑不宜远会其都。”昭十三年左传:“蔡公召二子而盟于邓”,杜注亦云:“颍川召陵县西南有邓城。”召陵,汉属汝南,杜云颍川,据当时言之。按汉志及左传注,邓县是邓国,其上蔡、新蔡之邓城,即在召陵西南者,乃蔡地。此合二地为一,盖误。○铎按:此疏谬驳贾、服,沈钦韩已辩之,详左传地名补注一。 〔一0〕庄六年左传。○铎按:史记楚世家:“文王十二年,伐邓,灭之。”楚文王十二年,即鲁庄公十六年,故此传云:“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 〔一一〕史记佞幸传。○铎按:邓通事见遏利篇、贤难篇。 〔一二〕“广”下脱“汉”字。邓广汉,霍光女婿,见汉书霍光传及宣帝纪地节四年。○铎按:此当作“至汉有邓通、邓广汉。后新野邓禹”,“汉后”二字误倒耳。汪以为脱“汉”字,非。 〔一三〕“邓”旧脱。 〔一四〕后汉书。 〔一五〕空围程本作“天”。 〔一六〕“匮”旧作“馈”。 〔一七〕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一八〕论语云:“侵润之谮。” 〔一九〕续汉书五行志云“安帝不能明察,信宫人及阿母圣等谗言,破坏邓太后家。”事详后汉书邓?传。 〔二0〕襄卅一年左传。 〔二一〕后汉书。 〔二二〕“短”当为“姮”。上云“姮姓白狄”是也。山海经大荒北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 周氏、邵氏、毕氏、荣氏、单氏、尹氏、镏氏、富氏、巩氏、苌氏〔一〕,此皆周室之世公卿家也。周、召者,周公、召公之庶子,食二公之采,以为王吏,故世有周公、召公不绝也〔二〕。尹者,本官名也〔三〕,若宋有太师〔四〕,楚有令尹、左尹矣〔五〕。尹吉甫相宣王者大功绩〔六〕,诗云,“尹氏太师,维周之底”,也〔七〕。单穆公、襄公、顷〔八〕公、靖公,世有明德,次圣之才〔九〕,故叔向美之以后必繁昌〔一0〕。 注释: 〔一〕并见左传。“镏”旧作“锱”。按“镏”与“刘”同,宣十年:“天王使王季子来聘”,传称刘康公,杜注:“王季子,其后食采于刘。”襄十五年公羊传云:“刘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刘者何?邑也。其称刘何?以邑氏也。” 〔二〕郑康成诗谱云:“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周公封鲁,死谥曰文公,召公封燕,死谥曰康公,元子世之,其次子亦世守采地,在王官,春秋时周公、召公是也。”诗疏云:‘平王以西都赐秦,则春秋时周公、召公别于东都受采,存本周、召之名也,非复岐、周之地。晋书地道记云:“河东郡垣县有召亭。”周则未闻。’按隐六年左传周桓公,杜注:“周,采地。扶风雍县东北有周城。”僖廿四年传召穆公,杜注:“召,采地。扶风雍县东南有召亭。”水经注渭水篇云:‘雍水又东径召亭南,亭故召公之采邑也。京相璠曰:“亭在周城南五十里。”’此西都时周、召采邑之可考者也。“王吏”旧作“主吏”,据程本改。昭卅年左传:“王吏不讨。”周语:“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于王吏,则皆官正莅事。”皆“王吏”之证。 〔三〕毛诗崧高序郑笺:“尹吉甫,周之卿士也。尹,官氏。”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师、尹、三公,官也。以官为姓。” 〔四〕“师”当作“宰”。左传宋有太宰,无太师。○铎按:宋太宰,韩非子说林下篇、内储说上、下篇并有之。 〔五〕并见左传。 〔六〕“者”疑当作“着”,或“有”字之误。○铎按:作“着”是也。 〔七〕节南山。“底”今作“氐”。○铎按:此盖鲁诗。氐、底古通,毛诗用借字。 〔八〕“顷”旧作“颀”。○铎按:“顷”误作“颀”,犹班禄篇“颀甫”讹为“倾甫”矣。 〔九〕王先生云:‘“次”疑“叡”之误。’○铎按:“次圣”即“齐圣”,伪书冏命:“昔在文、武,聪明齐圣”,诗小宛:“人之齐圣”,文二年左传:“子虽齐圣”,本书五德志篇:“齐圣广渊”,皆是也。次、齐古同声,说文“餈”或作“?”,“?”或作“秶”;尔雅释草:“茨,蒺藜。”说文作“荠”,引诗“墙有荠”,今诗作茨;又小雅楚茨,礼记玉藻注作“楚?”,并二字通用之证。王说失之。又劝将篇“次圣继之”,对“上圣”言,与此义别。 〔一0〕并见周语。按穆公为靖公曾孙,此列于襄公上,误也。○铎按:周语下篇“繁”作“蕃”,同。 …… ○铎按:“今”疑“参”之坏,“也”犹“耳”。此二篇记历代兴亡之迹,借以劝戒,故云“序此假意二篇,以贻后贤参之焉耳”。又此篇只疏列国之氏,不无抵牾漏略,张澍养素堂文集卷十七姓氏论尝议之,文繁不具引。
《潜夫论·志氏姓》译文(转,部分古字打印不完美)
三五 从前圣明的帝王在天地之间观察各种现象, 在天神地抵那里考核各种法度, 探 究命运历数的好坏长短, 检查各国国君的德行业绩, 从而分别赐给他们某一姓 或给他们命名某一氏, 依靠这种办法来表彰他们的德行功绩。 古书上说: “氏 族中名字通报给天子的官员有上百个― 他们是天子诸侯的子弟中世世代代能治 理好自己职事的官员, 帝王就按照其职事赐给他们姓, 这就是所谓的‘百 姓’ 。 每一个有姓的官员领有通报给帝王的僚属品级分十等, 所以称之为‘千 品夕。 ” 从前尧赐给契的姓是子; 赐给弃的姓是姬; 赐给禹的姓是拟, 氏是有 夏; 伯夷的姓是姜, 氏是有吕。 往后到了夏、 商、 周三代, 官员有了世代相传 的功业, 就有了以官名为氏的家族; 以邑名为氏的情形也像这样。 他们的后代 虽然衰微了, 但沿用这些氏作为自己的姓, 也就不能再更改了。 所以有的家族 是把原来的姓传下去, 有的家族是把祖先的名号或溢号作为自己的氏, 有的家 族是把祖先拥有的国家名称作为自己的氏, 有的家族是把祖先的爵位名称作为 自己的氏, 有的家族是把祖先的官职名称作为自己的氏, 有的家族是把前辈的 表字作为自己的氏, 有的家族是把祖先的职业之名作为自己的氏, 有的家族是 把祖先住宅的地址作为自己的氏, 有的家族是把祖先的封地之名作为自己的 氏。 像那些以五帝三王的朝代称号作为自己的氏, 就是上文所说的把祖先的名 号作为氏。 拿文、 武、 昭、 景、 成、 宣、 戴、 桓等作为氏, 就是上文所说的把 祖先的溢号作为氏。 拿齐、 鲁、 吴、 楚、 秦、 晋、 燕、 赵等等作为氏, 就是上 文所说的把祖先拥有的国家名称作为氏。 王氏、 侯氏、 王孙氏、 公孙氏等等, 是上文所说的把祖先的爵位名称作为氏。 司马氏、 司徒氏、 中行氏、 下军氏等 等, 是上文所说的把祖先的官名作为氏。 伯有氏、 孟孙氏、 子服氏、 叔孙氏等 等, 是上文所说的把前辈的表字作为氏。 巫氏、 匠氏、 陶氏等等, 是上文所说 的把祖先的职业之名作为氏。 拿东门、 西门、 南宫、 东郭、 北郭等作为氏, 就 是上文所说的把祖先住宅的地址作为氏。 拿三乌、 五鹿、 青牛、 白马等作为 氏, 就是上文所说的把祖先的封地之名作为氏。 凡是人们的姓氏, 都出于这些 种类而不能全部记载下来啊。 …… 周氏、 邵氏、 毕氏、 荣氏、 单氏、 尹氏、 刘氏、 富氏、 巩氏、 袭氏, 这些 都是周王朝中世代为公卿的家族。 周氏、 召氏, 是周公旦、 召公奭的次子, 他们享用二公的封地, 周王朝让 他们及其后代做了天子的官吏, 所以代代有周公、 召公而不绝迹。 …… 向上观察远古时代, 五行之德轮流运转。 查阅《 诗经》 《 尚书》 所 载, 参考前人各种记传。 气数已尽国运到头, 后一朝代便又产生。 记述虽然未 必正确, 也可依据作为传闻。 所以写了第三十四篇《 五德志》 。 彬彬君子多多记住, 从前言论以往行事。 区分家族辨别事物, 古代就有这 些姓氏。 广泛考察本末同异, 同时采摘经书史记。 简略记下显著姓氏, 用来彰 明圣贤君子。 所以写了第三十五篇《 志氏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