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395|回复: 0

邵雍公之“新安伯”名考

[复制链接]

380

主题

614

帖子

4685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5
QQ
发表于 2024-4-8 11: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邵雍公之“新安伯”名考
绍兴龙尾山邵永庆·2024年4月3日
2022年邯郸康世民著《广平清漳文史》书中撰文《邵雍先祖脉系源流及迁徙地考》:“考孔庙东西两屋先贤封号,均以其家族姓氏郡望地而封侯、封伯,邵雍家族因为始自新安郡而被皇帝追封为“新安伯”,更是言之凿凿,无可非议。”疑之考之,发现分享如下。
1 新安伯邵雍公
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字尧夫,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祖籍范阳。北宋著名理学家、象数学家、诗人、哲学家。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天圣四年(1026年),随父迁居卫州共城(今河南省辉县),定居于苏门山,少有大志,刻苦为学,刻苦读书和游历天下,出游黄河、汾河、淮河、汉江流域,并悟到“道在是矣”。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终身不仕。葬于河南洛阳伊川县紫荆山中。著有《皇极经世》《渔樵问对》《观物篇》《伊川击壤集》等流传后世。宋哲宗元祐(1086-1094)中谥号“康节”,宋孝宗淳熙(1162-1189)初从祀孔庙,追封新安伯 [永庆注:一说宋徽宗崇宁初年(1102,邵雍又被朝廷追封新安伯,与孔子文庙一同祭祀;一说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赐新安伯从祀孔子庙庭(宋史卷四十二本纪第四十二);一说(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复以邵雍、司马光列从祀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礼八(吉礼八, 明代嘉靖(1522-1566)中祀称“先儒邵子”。
宋史·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礼八(吉礼八)○文宣王庙 武成王庙 先代陵庙 诸神祠“…(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诏封曾参郕国公,孔伋沂国公,配享先圣。封颛孙师陈国公,升十哲位。复以邵雍、司马光列从祀。其序:兖国公、郕国公、沂国公、邹国公,居正位之东面,西向北上,为配位;     费公闵损、薛公冉雍、黎公端木赐、卫公仲由、魏公卜商,居殿上东面,西向北上,    郓公冉耕、齐公宰予、徐公冉求、吴公言偃、陈公颛孙师,居殿上西面,东向北上,为从祀;      东庑,金乡侯澹台灭明、任城侯原宪、汝阳侯南宫适、莱芜侯曾点、须昌侯商瞿、平舆侯漆雕开、睢阳侯司马耕、平阴侯有若、东阿侯巫马施、阳谷侯颜辛、上蔡侯曹恤、枝江侯公孙龙、冯翊侯秦祖、雷泽侯颜高、上邽侯壤驷赤、成邑侯石作蜀、钜平侯公夏首、胶东侯后处、济阳侯奚容点、富阳侯颜祖、滏阳侯句井疆、鄄城侯秦商、即墨侯公祖句兹、武城侯县成、汧源侯燕伋俯句侯颜之仆、建成侯乐劾、堂邑侯颜何、林虑侯狄黑、郓城侯孔忠、徐城侯公西点、临濮侯施之常、华亭侯秦非、文登侯申枨、济阴侯颜哙、泗水侯孔鲤、兰陵伯荀况、睢陵伯谷梁赤、莱芜伯高堂生、乐寿伯毛苌、彭城伯刘向、中牟伯郑众、缑氏伯杜子春、良乡伯卢植、荥阳伯服虔、司空王肃、司徒杜预、昌黎伯韩愈、河南伯程颢、新安伯邵雍、温国公司马光、华阳伯张栻,凡五十二人,并西向;      西庑,单父侯宓不齐、……,凡五十二人,并东向。”】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1.jpg
2 历史、谱资中的“新安伯”
2.1李圆通生卒年不详,京兆泾阳人北周隋朝时期官员、将领。隋朝建立后,进封新安伯,历任内史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左丞、刑部尚书、右翊卫骠骑将军等。开皇九年(589年),参与隋灭陈之战,因功升任大将军,改封万安县侯。并连任扬州总管长史、并州总管长史,辅佐秦王杨俊。后来杨俊因奢侈获罪,李圆通也连坐免官。不久复任检校刑部尚书,进封万安郡公。隋炀帝继位后,李圆通担任兵部尚书。隋炀帝巡幸扬州时,李圆通留守京都,由于判处宇文述将田地归还百姓,遭宇文述告发受贿,而被免官。不久,李圆通因忧惧发病而死,追赠柱国,爵位等一切如旧。
2.2 胡舜陟 (1083~1143) 字汝明,晚年自号三山老人,徽州绩溪(今安徽绩溪)人,胡仔之父。大观三年1109)进士,调山阴县簿。历任会州、秀州教谕。改宣教朗,迁监察御史。宋高宗即位后,转任朝清郎,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庐州。任内修城池、备战具,安定地方,使庐州成为淮西储备州中唯一安定的州。擢徽猷阁待制,充淮西制置使,临安知府,徽猷阁待制,京数路宣抚使,庐、寿镇抚使,淮西安抚使。绍兴六年(1136)为广西经略,知静江府。七年以政绩封绩溪开国男,进封子爵。八年上疏弹劾秦桧十大罪状,被秦桧指使御史中丞常同上奏罢免。十年,复任,进封新安伯,加封金紫光绿大夫、明国公。十一年十月,秦桧陷害岳飞,舜陟上疏为岳飞辩诬。十三年,转运使吕源与胡舜陟有旧仇,吕向朝廷诬告胡舜陟“受金盗马”,“讪笑朝廷”,秦桧乘机挟权报复,奏派大理寺官袁楠 、燕仰之等前往逼供。绍兴十三年(1143年)六月,胡舜陟死于狱中,归葬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
2.3 翁旦。翁氏祖祠坐落在六安城西,现属六安市裕安区分路口镇晏公村翁祠村是六安翁氏始祖翁豳的入籍地。据雨金堂翁氏祖谱记载,在南北朝时期,翁氏先祖劭公为工部尚书,其子旦公为南梁国时一世祖,大通二年528)授御史中丞封新安伯。其后代代读书入仕,人才济济,匡扶社稷。至旦公九世孙翁承赞,为唐兵部员外郎、泉州刺史权公之孙,都督参军封晋国公巨隅公之子。翁承赞,字文饶,晚唐时期莆田人,少聪颖,敏于为学,博览强记,无所不通。唐乾宁三年(896年),以进士第三名选为探花郎,擢博学宏词科,授京兆尹参军,累迁右拾遗,户部员外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公十八世孙翁豳,仕于歙州海宁(今黄山休宁)县令,为官刚正忠直,面对秦桧媾和,三次上书抗金受阻,遂于“靖康之难”后辞官归隐,携眷属至六安淠水之西、武陟山东侧老鸪塘卜居。晚清重臣、一代帝师、维新第一导师翁同龢是豳公裔孙,其常熟始迁祖远安公原宅地翁家巷就在翁祠不远处。
2.4 孙万登。《孙氏宗谱》载,祖籍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堂号:惇叙堂,始祖唐) 孙万登,字朝元,号慎斋,晚号息菴公,赠新安伯,谥忠勇
2.5 穆元休玄宗开元初年,怀州武陟(属今河南省焦作市人穆元休任河南、江南转运使。穆元休在任期间,为转输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粮食供应立了大功,唐玄宗为了嘉奖穆元休,诏封穆元休为新安伯
3 洛阳人认为的新安伯
3.1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翟智高撰文《伊川宋文化底蕴深厚》中: 碑后墓冢前有宋理宗赐的“新安伯”石匾,“新”说的是伊川古代时称作“新城”(亦称莘地),“安伯”意思是安居乐尧舜之道典出《孟子 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 撰文《 邵雍的安乐书院、安乐窝、安乐佳城》中:“《伊川击壤集》“昼梦”诗:“梦里到乡关,乡关二十年,依稀新国土,隐约旧山川。”诗中的“新国土”,是指“新城故国”,伊川在秦汉时称作“新城”,后来宋度宗追封邵雍为“新安伯”,意思就是说邵雍是“新城故国安居乐道的圣人”。《邵子家谱 卷四》《宋隐君邵子启贤公讳古墓志铭》对迁居伊川也有明确记载:“尧夫侍亲,往来洛阳,见山川水竹之胜,人情舒遐,始得闲旷之地,架屋竹间,水流其门,浩然其趣,固自号曰伊川丈人。铭曰:世范阳,家伊川,神荫原,原西南””
4 邵氏族谱中的“新安邵氏”
4.1  1992年邵贵坚主修《江西广丰甘棠邵氏族谱》载:“按广丰谱、上饶谱载云:始祖讳忠信,初唐时敕封越国公,传九世至讳献者,唐仕评事郎。避黄巢乱,由山东隷州迁居徽歙黄墩,遂为新安邵氏也。至宋初,献公八世孙从用公由徽歙黄墩迁居饶州德兴邑建节乡泗源进宝坞。传六世有讳棠者,行彦六公,携眷迁居德兴富村。讳简者,行彦十六公,居泗源封山旧址。简公再传五世讳茂,行七四公,子一讳英者,名成,行八十九公,宋两浙提刑昂公曾孙(大观三年进士),元末由德兴泗源迁广信府居焉。子讳乐,行花六公,迁居上饶邑邵墩,乐公子一讳歆,名应,行十三公[从用公十四世孙],生四子:钦五、钦七、钦八、钦十,子裔遂迁居广丰黄公山塔底、岭後、双源、战尾坂等地。廼德兴泗源坑边迁徙支派,与弋阳邵家坂、德兴富村同宗一脉源流也。”
4.2 清雍正邵天祯主修《江西德兴泗源坑边甘棠邵氏族谱》(含富村邵氏)载:“摘要:名人:邵仁(唐僖宗朝护国大将军)、邵播(昭宗时隶州刺史)邵汉卿(五代南唐工部郎中)、邵令进(五代后周骑将)、邵班(南唐吉州判簿)、邵昂(宋大观三年贾安宅榜进士,历仕潍州教授、宗子博士、两浙提刑司提刑、左朝散大夫)、邵棠(宋元丰间信州太学生,历仕余干、安仁、闽沙县主簿、邵武军司判)、邵峙(宋绍兴间仕虔州于都主簿、虔州司判、休宁邑令)、邵文赞(文赞公讳令进,字维周,又名升昌。以黄墩军籍投后周军,善骑射,逮事宋艺祖徵,以军校致仕,归居旧藉范阳:裔緖邵雍、邵伯温、邵仲良落藉河南洛阳;邵必、邵亢落藉江左丹阳;邵庆落藉江右都昌;邵维落藉湘阴)、邵用修(明永乐间陕西行都司)。按德兴坑边、富村、弋阳邵家坂、广丰谱、上饶谱载云:始祖讳忠信,初唐时敕封越国公,歴传九世至讳献者,唐仕大理寺评事。避黄巢乱,由山东隶州厌次其城迁居徽歙黄墩,遂为新安邵氏也。子曰仁,剿黄巢乱於饶信间,因功,擢护国大将军、新安侯。至宋初,献公八世孙讳从用公,行七公,游学饶信间,遂由徽歙黄墩迁於饶州德兴邑建节乡泗源进宝坞居焉。娶里中龛源韩氏,生四子。其长、三、四子迁徙饶信他邑居焉[徙迁地见弋阳邑邵家坂宗谱《世系分派録》载],惟次子讳坚者,行四公,留居泗源封山旧址。坚公传四世至有讳铭者,行二十四公,康节先生(即宋理学大儒邵雍字尧夫)从弟也。生二子:长曰棠,字子思,行彦六公,宋元丰间信州太学生,仕饶州余干、安仁主簿、闽南建州沙县主簿,再迁邵武军司判、户部判薄,致仕返泗源旧藉,携眷迁居德兴富村,廼为德兴富村迁祖也。次子曰简,字子忠,行彦十六公,生四子:曰式、克、光、中,居泗源封山旧址。简公传四世讳,字民瞻,又名抑之,行曾十公。中宋徽宗大观三年贾安宅榜进士,初仕常州判、潍州教授,迁宗子博士,提举河北、河东学士,移知扬州。靖康初,擢开封府户曹,历仕湖北提刑、两浙提刑,知衢州军事,以左朝散大夫致仕,返泗源旧址居焉。昂公子二:长讳峙,字屹立,号封山,行小一公,绍兴间因父荫,授虔州于都主薄、虔州司判、休宁邑令,廼泗源坑边祖也。次子曰峄,又名仑,行小八公,以父昂公荫仕举,未就。简公玄孙讳炳,行小九公,宋绍兴间,由德兴泗源迁居弋阳邑归仁乡东山牛桥,葢为弋阳邑东山邵氏始迁祖也。简公六世孙讳英者,元时由德兴泗源迁广信府居焉,子讳乐,行花六公,迁居上饶邑邵墩,乐公子一讳歆,名应,行十三公[简公九世孙],生四子:钦五、钦七、钦八、钦十,子裔遂迁居广丰黄公山塔底、岭後、双源、战尾坂等地。故德兴泗源坑边、弋阳邵家坂、德兴富村、上饶、广丰皆简公一脉同宗源流也。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2.jpg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3.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4.jpg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5.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6.jpg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7.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8.jpg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9.jpg
5 两宋封爵的概述
5.1 封爵的标准
中国古代封爵的条件,或者说标准,粗略归纳起来,其实只有两项——一是“亲”(因亲封爵),一是“功”(因功封爵)。前者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宗室、外戚等天子亲属的地位,维护统治秩序;后者的出发点,则是为了酬奖功臣,并进一步加强统治秩序。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大体上都遵循着这样的两个标准。然而,却并非就不存在相对特殊的时期了。好比说……宋代。
两宋时期的爵位制度,在“亲”这块,谈不上太大的变化(相对较小的变化当然不少);但在“功”这块,变化就不可谓不大了。
简单说来,就是宋代对臣僚的封爵,通常不再直接针对“(具体)功劳的有无”和“(具体)功劳的大小”[但这并不是说立下军功(尤其是大军功),就对进封爵位全然没有意义了。],而是直接使“爵”成为了职官制度中一种相当不重要的虚衔。因此,相对其它一些封爵标准较为严格的朝代而言,两宋臣僚爵位的获得与进封,要显得容易了不少。
宋代对于非宗室的封爵,一般遵循的是附属于官员在官僚体系内地位的原则。北宋元丰改制前,文臣本官(正官、阶官)在少卿、少监以上[本官不达标者,职名(贴职)在待制以上亦可封爵。另外知制诰(元丰改制后还有中书舍人),本官、职名都不达标似乎也可封爵。],武臣本官在诸司副使以上,内侍(宦官)本官在内殿崇班以上的时候,以及官员勋转加无可加等情况下,不问有无立下相应的功劳,皆可得爵。元丰改制后,则相对提高了些许标准,但依然不问立功与否。到了徽宗朝及之后,以至南宋,封爵标准相较元丰改制后的新制,又降低了一些。
宋代官员爵位的进封,是由他的食邑数决定的。也就是说,每当有爵官员因为其职事官、差遣的迁擢,或遇上新帝即位、明堂礼、郊祀礼,以及其它一些重要庆典,而加食邑若干户[不同于文臣的是,武臣能够因军功而加食邑、进爵,但是未立军功也照样能加食邑、进爵。]后。只要食邑数达到了下一级爵的标准,即可进爵[开国(县)男进封开国(县)子,食邑数需达到5百户。接下去,进封开国(县)伯,食邑数需达到7百户。进封开国(郡)侯,食邑数需达到1千户。进封开国郡公,食邑数需达到2千户。进封国公,食邑数则需达到1万户。此外还有特殊情况,譬如一旦出任宰相,不论食邑数是否达标,皆可直封国公。又如立下特殊功劳的非宗室臣僚,在爵位达到非宗室臣僚的上限(即国公)后,还有机会生封郡王(如童贯封广阳郡王、韩世忠封咸安郡王等等),抑或死后追封(国)王(如王安石追封舒王、岳飞追封鄂王等等)]。
此处以南宋孝宗朝宰相周必大为例: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10.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11.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12.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13.jpg
上表引自龚延明先生《从岳飞、周必大封爵看宋代爵制》,原载《岳飞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96年)。
5.2 两宋爵制的基本情况
两宋的爵制:虽则宋代爵位在制度上有十二等、九等、十等之类的文献记载,但实际上其中有些只用于追封已死的宗室,比如“(郡)侯”;有些只封给遭贬斥的宗室,比如“县公”;有些则根本不予授人,比如“开国县公”……而就非宗室的官员而言,能够获封的爵位实际上只有(国)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这八等。宋代的爵位除了部分宗室,以及周世宗柴荣的后人、衍圣公孔氏的后人这样的特例之外,一律不能承袭。
宋代的爵位没有相应的封地,也没有实际上的食邑、封户。所谓“食实封”多少多少,不过是按每户“食实封”增加月俸25文钱的标准,给一点钱意思意思而已。待到南宋理宗朝时,甚至连这样的钱都不给了。宋代的爵位同官员(或宗室)在官僚体系(或宗室体系)内的身份高低挂钩,而与之前的隋、唐,抑或日后的明、清等朝代不同,获封爵位并不需要建立在相应的功劳之上。
两宋封爵,爵前所冠的封号(国、郡、县),其情况大体上同唐代差不多。即或与受封者有直接关联,如受封者的郡望、籍贯、出生地;或与受封者没有直接关联,如以美名(好听的国、郡、县名)作为对受封者的褒扬。
6 地名“新安”
6.1 【新安郡280-758),即徽州与严州大部,古称新安,后成为徽州、严州地区的代称。本郡位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属于古代的浙西地区,所辖地域为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浙江建德市(寿昌)、淳安县(含原淳安县、遂安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寿昌、淳安、遂安等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隋仁寿三年(603),以新安故城置睦州,治新安县(今杭州淳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改睦州为严州。新安郡不含今婺源县西南部、祁门县西南部、桐庐县建德市东南部。在两州范围内大致与今日之吴语徽严片(徽语)地区重叠,即不含今日桐庐分水西部的吴语徽严片、建德东南部和南部的小部分吴语太湖片及金衢片地区。浙江杭州的建德还有新安江作为市区的地名称谓,徽州人也以新安自称,新安文化是钱江上游文化的代称。新安是一种地域文化,新安商人也是徽州商人的另一种称呼,徽严地区的商人在古代便是新安商人,他们也传承了新安商人的精神。
6.2 【新安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东接孟津及市区,西与渑池、义马为邻,南连宜阳县,北临黄河,与济源市及山西省垣曲县相望。据史书记载:新安置县于秦时,取新治安宁之意。隋置谷州,因县境有谷山。故址在今渑池境内,属宏农郡,汉代因之,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改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大业初省东垣入新安,唐贞观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唐宋以来长期属河南府(或路),直至清末。民国初,属河洛道,以后道撤,直属省辖。1936年复新安县名。建国后属洛阳专区,现为洛阳市辖县。
6.3 【[伊川县北依洛阳城区,南接嵩县,东临登封,西望宜阳,东北与偃师接壤,东南与汝州市毗邻。历史区划:神农时,伊川县地域即有一国之称,唐尧时称伊侯国,虞舜时称伊川。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置新城县,属三川郡,后三川郡改为河南郡。东魏改新城县为伊川郡。隋开皇初,郡废,改置伊州,又废洛阳郡,析置伊川县。大业初,伊川县并入洛阳县。宋初,置伊阳、伊阙两县,属河南府。熙宁时,废伊阙县为镇,并入伊阳县。绍兴九年(1139年),改伊阳县为顺州,后改顺州为嵩州。明朝,伊川县南部属嵩县,清沿明制。唐睿宗时,分登封、伊阙、河南三县各一部建武林县。开元年间,改武林县为颍阳县。元兴定元年(1218)颍阳县西部(今江左、白沙等乡)归洛阳县,直至民国初。民国16年(1927年),析洛阳、登封、伊阳(今汝阳)、临汝(今汝州市)等县各一部,置自由县;析洛阳、嵩县、伊阳、宜阳等县各一部,置平等县。民国21年(1932年),平等、自由两县合并,成立伊川县。伊川县成立后,原临汝县划给自由县部分,仍归临汝县。原伊阳县划给自由县部分,仍归伊阳县。为便于对龙门山的管理,又将魏湾划归洛阳县1947年8月,析伊川县伊河西部与宜阳县之穆册、赵堡、城关、程屋、白杨诸乡成立宜南县;又划伊阳县之陶营、蔡店、蟒庄一带归伊川县。1949年2月,撤销宜南县,原属伊川县之鸦岭、平等、鸣皋诸区复归伊川,蔡店、蟒庄一带仍属伊阳。伊川、伊阳两县各恢复原辖区,均属洛阳专区。1960年3月,嵩县的田湖、阎庄、黄庄、寺庄、城关5个人民公社及桥头牧场划归伊川县。1961年9月,原嵩县的5个公社及桥头牧场复归嵩县。1986年2月,洛阳地区撤销后,伊川县归洛阳市管辖。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14.png
7 《新安名族志》之邵氏
永庆注: 江西谱中“新安邵氏”,查各版本《新安名族志》,均仅言休宁(务东邵)、龙源(坦公裔)两支邵氏。综前,可见雍公“新安伯”名非以新安郡望名族而来,盖邵古公支邵氏只是避唐末黄巢之乱短暂过渡新安簧墩。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15.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16.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17.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18.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19.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20.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21.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22.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23.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24.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25.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26.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27.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28.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29.jpg
file:///C:/Users/syqljm/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416/wps30.jpg
《志》中邵氏图转如下:
(书251页,犹他141页)
乃周文王苗裔,自太子召公奭封邑於燕,加“邑”因名“邵”焉(国图、北师大二册本均作:”邵出周召公奭之,加「邑」为邵氏。)
休宁
西街
在邑右。系出东晋枢密公十八世孙曰邵裕期,授歙州刺史。之后曰邵潜泰,给事中;曰邵叶,朝议郎;曰邵肃,将仕郎;曰邵顒,丹阳令;曰邵儒,濮州刺史;曰邵格,大理评事;曰邵老,有逸志,自城北迁居务东,故今言“务东邵”者,此其支云。
曰邵悦,官至副使,为政有声;曰邵芳,有隐德,生二子,长曰邵莹,次曰邵岩,嗣旧业,犹世居务东。莹迁西门,子姓蕃衍,遂雄居焉。子曰邵希武,恢廓前列,善承考志;曰邵阳德,输粟赈贫,得拜义官;曰邵廷玉,监司旌为善人,屡延乡饮大宾:曰邵廷万,号坦轩,阳德子也,诙谐大度,倜慌不群,志远而亢阙宗,秉公而人思服,亦以输粟得拜义官。子邵龄,登嘉靖庚戌(1550进士。其县前口及县前万安街、东流县、福建建宁府皆同派。
龙源
在邑西十里。自东陵侯世传裔孙曰坦,因宦归严(州)清溪谏村,封承议郎。二世曰仁祥,应举不第,殁为神,唐贞观间封乌能灵应王,历平章,知镇节度使;曰邵敦,枢密副使;曰邵恭,仁和县尉;曰邵云轸,政议大夫,滑州刺史;曰邵行,水部侍郎;曰邵庆,朝议大夫,婺州知府。曰邵侍举,十七世孙曰邵诠,宋建炎间授歙州海阳税课司提举,卒於官,葬石人峰即今天葬坟也,配陈氏,守节,一子曰邵坚,时二龄,弗能归,遂家於邑之城南,号“桐江老人”。七世曰邵存真,迁北郭。八世曰邵嵩一公,复迁东门。子曰邵谊,自谓青门生,号“瓜圃锄云”,以继东陵之志,洪武初以文学举授本学训导,以亲老就养,寻改夥学,善篆隶绘事,中书詹希原、侍郎朱同、硕儒赵东山咸推重其才。孙曰邵道,居龙源,见县志。子曰邵昌,曰邵洪,笃於友爱。孙曰邵严初,号松山;曰邵严积,号梅山;曰邵严六,号竹山;曰邵严七,号古源。昌曾孙曰邵玄镜,号前山;曰邵玄钦,号双松:曰玄钰,号仰山,俱乐善好施,雅尚斯文,以义方课子。玄镜尤质直好义、兄弟三人,乡邦推重。钦子曰天泽,号荣井,有儒望,士夫俱赠有诗章。




上一篇:召公墓考 应在琉璃河!
下一篇:转:从来没有人从这个视觉看邵夫子安乐佳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4 08:23 , Processed in 0.06099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