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方城邵氏:邵珍的传奇故事

    [复制链接]

2035

主题

2316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97
发表于 2024-4-9 09: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城邵氏:邵珍的传奇故事
[url=]临沂邵氏寻根[/url] 2024-04-08 17:13 山东
      邵雍先生是易学大师,他的后代,也多有精通玄学之人。方城邵氏邵珍的父亲邵文臣有五个儿子,除了老大早逝,老二邵珍为庠生,老三邵万年为武生,老四邵璟为监生,老五邵允中为附贡。
01
邵珍的传奇故事
      邵允中和他的二哥邵珍,就是其中的两位有些传奇的人物,下面我们先看一看邵珍的故事。
      邵珍的传奇故事,一个和考试有关,一个和娶妻有关。
      邵文臣有五个儿子,村里有老大,老二不分的说法。因为老大早逝,没有成家,后来过继老二邵珍的儿子,因此有长支二支是一家的说法。
      据说当年老大老二都在学校里读书,老大学业不错,要到兖州考试,是老师陪着,坐着二把子车去的;老二邵珍学业未成,也想去考试,可是没有车坐,只好在后面步行,跟着到了兖州。大哥和老师出去逛街看景,邵珍脚上磨起了泡, 不能走路,就在客店里休息。无意中看到窗户纸上有字,就到窗下来看,一看是一篇文章,写的非常好。他没事就看这篇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都快能背下来了。到考试时,发现考的就是这个题目,结果他考中了,大哥没考上。回家以后,父亲数落老大,你弟弟没学完都考上了,你却没考上。老大觉得很丢人,一时想不开就自尽了。
      邵珍的原配夫人是曹氏,邵珍婚后多年,只生了两个女儿,还没有儿子。一天丫鬟田姑娘给邵珍洗脚,曹氏嘱咐她说:“你要小心,别碰着老爷脚心的痦子。”田姑娘说:“老爷脚底的痦子主贵,奴婢脚底的痦子主贱。”曹氏把这话学给邵珍听,邵珍让曹氏问问田姑娘痦子是什么样的,长在哪只脚上。曹氏一问,知道田姑娘长的痦子是朱砂痦,长在右脚上。邵珍看过相书,知道朱砂痦主富贵,自己痦子长在左脚,田姑娘长在右脚,正好合适。曹氏说:“既然合适, 这个姑娘咱就收了吧。”于是,邵珍就娶田姑娘为妾,当时田姑娘比邵珍小15 岁。后来田氏给邵珍生了4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邵家村两支,汪沟两支,田氏后人专门给她立碑,以纪念生母。

02
刘小姐与八里槐
      说到传奇,邵珍的儿媳妇刘氏也算一位。
      邵珍的墓碑是进士刘淑愈撰文,他的孙子贡生邵步云书写的,邵步云的母亲是大家门的闺女,蒙阴垛庄刘八楼的女儿。刘家与邵家结亲,还与一棵大槐树有关系。
      刘家小姐有眼疾,看不清东西,慕名来到邵家村找邵珍求医,邵珍给她治好了一只眼睛,可是这样还是不好找婆家,正好邵珍的儿子胳膊有点残疾,就让刘小姐当儿媳妇,邵珍的家世不错,刘家也就答应了。
      刘小姐没出嫁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蒙山前一棵老槐树问她要鞋穿,于是家里人就找南学的先生来圆梦。先生就让他们家去山前找这棵老槐树, 于是刘家派人到蒙山前寻找梦中的那棵槐树,结果在胜良村发现了这棵与梦境中相似的老槐树,树根被大水冲出来,裸露在外面,可能就是没鞋穿了。于是刘家人从山里打出了石条,把那棵老槐树围起来,填上土,等于给老槐树穿了鞋。又在这里找到了名医看眼疾,并嫁到了这里。
      在方城东西街东首第二个门是一座官建的走马过轿门楼, 就是邵步云的家,上面挂有“明经”的匾额,是山东学台所书,落款日期为咸丰五年岁次乙卯(1855年所制),并设旗杆台一座,旗杆台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毁,门楼毁于“文化大革命”以前。
03
邵家村清代古宅
      邵家村清代古宅,建成时间为1774—1779年。房屋高5.6米,宽6米,长17 米,为明三暗五格局。房屋正中有两根立柱,有通往后花园的后门。两侧各有一间套间,门为双扇砖券拱形门。正门两侧各有一根立柱,门窗选用上好木料(当地人不认识),无虫蛀、腐烂现象。虽然经过二百多年的历史,房屋仍然保存完好,至今仍有人居住使用。
邵珍故居,房屋的由来与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当地官员为乾隆皇帝在费县万松山修建了行宫,施工监理就是现在房屋主人的祖先邵珍。根据家族传说及邵珍墓碑记载(邵珍墓碑文由费县清代进士刘淑愈撰写,刘淑愈为邵珍的晚辈,立碑时间为道光二十三年),有一位县令叫黄熙中,在费县任职时间约为乾隆三十九年至乾隆四十四年。黄知县得病,有人向黄县令推荐了民间医生邵珍,他是忠厚老实人, 用了些平常药,就把知县的病医好了,也没多要银子。
      乾隆下江南在费县万松山修建行宫,黄知县为答谢邵珍,有意让邵珍在施工中得些好处,就让他担任监工一职。邵珍恪尽职守,账目记得清清楚楚,丝毫不差。黄知县感叹说:“邵方城,真端士也。”就把剩余的房料奖给邵珍,说:“你是个老实人,家里又那么穷,就带回去盖个宅子吧。”宅院刚建成时,与现在有所不同,为北京四合院样式。正房五间为瓦房,南屋五间为草房,东西厢房各三间,也是草房。

      经过二百多年的风雨,如今南屋和东西厢房早已荡然无存,但正房五间瓦房却保存得非常完好,为研究当时的建筑艺术和了解万松山乾隆行宫的基本情况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一篇:山东临沂费县霞湾村邵氏谱碑
下一篇:邵奉诏奉诏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4-30 07:04 , Processed in 0.05601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