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227|回复: 0

驳《三个召平是毋庸置疑的》---邵子迪

    [复制链接]

2115

主题

239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834
发表于 2024-8-24 14: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驳《三个召平是毋庸置疑的》
忙于俗务,长时间不曾关注“族事”。今日午休,看到了恩成本家《三个召平是毋庸置疑的》一文,奈何观点相左,略有所思,亦有所虑,且与若干本家探讨了一番之后,思虑再三,还是觉得有必要码字一驳,愿与诸位本家、方家共同探讨之。
“我们搞家谱,首先要尊重历史,即当家谱与史书发生矛盾时,那就要以史书为据。关于“一个召平”还是“三个召平”,大家还在争论,持“一个召平”论者是以谱为据,而持“三个召平”论者,以《史记》为据,所以孰是孰非已经很明显了。”以上是《三个召平是毋庸置疑的》首段。本人觉得有必要阐述几个观点:
1、国史、方志、谱牒,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至于谁最正确,不是绝对的。谱牒可以“补史之缺、详史之实”,在有些时候,甚至还可以“纠史之误”。方志、国史编写需要参考的资料,无非也就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且不说谱牒作为“二手资料”,本是修史的参考对象之一,有些方志就是参考谱牒来写的,有些历史记载甚至是直接通过采访“土人”编写的。如果说,谱牒的征信度不值一提,试问,我们还修个什么谱?谱中记载有失实的情况,但不能将谱牒记载的可信度“一棒子打死”。就连恩成本家为了阐述自己“三个召平是毋庸置疑的”观点的时候,不也引用了宗谱的资料?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不是?!
2、至于说历史记载绝对是正确的,就是事实。想必就不用再反驳了吧?!连恩成本家自己都说“除将东陵侯召平误写为‘广陵人’外,其事迹还是按三个召平分别记述的”。当然,相关记载,到底是不是史料错了,笔者暂时保留意见。
3、史料里有说“三个召平是毋庸置疑的”?或者有说“三个召平不是一个人”么?显然没有。就算有人这么说了,就一定是正确的么?今天你我这样论断,千百年后,后人也只是作为表述自己观点时的所谓论据罢了。所以,“三个召平是毋庸置疑的”是该文作者的推论和观点,并不一定是事实。很显然,“当家谱与史书发生矛盾时,那就要以史书为据”的方式,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取的,治学态度是不够严谨的。
4、支持三个或者两个召平的,就只看史料,不看宗谱?支持一个召平观点的,就只看宗谱,没学过、没翻过历史?显然不是。“三个召平说”,是看历史得出的正确结论;“一个或者两个召平说”,是翻家谱瞎说说的。这种掩耳盗铃式的“派分方式”是何其可笑!要说“权威”二字,当建立在事实依据上,不是随便想想就可以妄下定论的,也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看问题。
至于当代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及邵培坪(1922—2009)本家编修的《中华邵氏宗谱·历代人物·召姓列传》中的表述和处理方式,并不一定是“真理”,这个最多作为“佐证”。写文章时引用人家资料无可厚非,但要是人家的资料本身就是错误,或者说不准确的呢?再引的人,不就是以讹传讹么?我们还是要批判地来看待所谓的“真理”。用《中国人名大辞典》及《历代人物·召姓列传》中的表述和处理方式,作为“三个召平是毋庸置疑的”的依据是不严谨的。笔者对恩成本家所引资料的正确性抱怀疑态度,这点容后再续。
以上是关于驳《三个召平是毋庸置疑的》一文的,下面也立一个观点和方家探讨。窃以为,“三个召平”实为一人。除驳时提及的推论理由外,再加几点:
记载中,“三个召平”活动的历史时期,基本在同一历史阶段,基本符合人的生命规律。根据史料记载,“前209年,参加陈胜吴广起义,被任为将……”、“前201年,立刘肥为齐王,封地七十座城……”、“前196年,萧何听从召平劝谏……”、“吕产(?-前180年)……”,召平死亡时间一时无从查找,但推算起来应该和吕氏家族中被杀的吕产很接近,是同一年,或早于吕产一、二年,约是在公元前180年左右。召平从起义到自杀身亡,前后大约30年时间。再试想,召平在前209年,参加陈胜吴广起义,被任为将;后渡江矫陈王命,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总不至于在前209年,召平已是一个白发老者。假设召平参加起义时已经30几岁,到前180年死时,也就60多岁。要知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项家军”何等骁勇。若问“广陵人召平”为何会有这样的历史机遇、号召力和影响力?也许就是因为他是故秦东陵侯。
前后30来年,一下子出现三个召平,一个个都那么厉害,几率是不是太高了点?历史是不是太过巧合?萧何生于前257年,卒于前193年。难不成在萧何60余年人生中,他听说过,或者认识两个,甚至三个召平乎?召平何时为齐相,暂不得而知,史载“前201年,立刘肥为齐王”,反正是在前201年以后,萧何和齐相召平同为重臣,两人是有“机会”认识的吧?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刘邦、项羽“接过”大旗,萧何还是有机会认识,或者听说过“为陈王徇广陵”、“渡江矫陈王命,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的召平的吧?至于“东陵侯”的大名,想必萧何还是可以听说过的吧?这个还真可以有。《史记·萧相国世家》有载:“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显然,东陵侯召平和萧何是认识的。
关于,史料里有“三个关于召平的记载”,前面有不同的“定语”,在本人看来是“地名+姓名”、“官名+姓名”不同的表达方式。既成齐相,还在汉朝的国史文献中提“故秦东陵侯”,傻不傻?相反,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定语的表述方式是正确的,是明智的;更不能作为“定语不一,就是两个人”的论断。
再以文史资料作下“三个召平”实为一人的佐证。《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曰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门外旧出佳瓜。广陵人邵平,为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种瓜青门外。”江都市宜陵镇古称东陵,《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广陵有东陵亭”,当时的东陵,既是一处“亭侯”,也是一个行政区划,盖召平之封地耳。《博物记》亦谓:“东陵圣母祠在广陵”,此处东陵亦为当召平所封地。
另外,族谱中贾谊诗赞,封侯作相,东门种瓜者是一人;朱买臣诗赞也证明广陵人召平即东陵侯召平。贾谊者,前200年~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朱买臣者 ,?~前115年,西汉大臣、辞赋家,字翁子,吴县藏书乡人。贾、朱二人离召平生活的年代是比较近的,特别是贾谊,和召平生活的年代或有交叠,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总比成书于唐代的《史记索隐》更具征信度。至于小司马的这本《史记索隐》不能算史书,仅仅是个目录学书籍;至于当代的《人名辞典》与《后汉书》等史籍一比,便更不“靠谱”了。套用一下恩成本家的话:“我们搞家谱,首先要尊重历史”。
“秦以龙兴,汉以虎视”。“种东陵瓜”的召平,像不像“躬耕于南阳的卧龙”?或者可以说,诸葛孔明躬耕,学的就是“太公钓鱼”、“召平种瓜”。凡有抱负的智者,归隐,还是出仕,均是视时而定,顺势而为。史料记载的几个事件,还是很符合召平一贯的行事作风的。
以现在的眼光和标准去评审历史和历史人物是极不恰当的。朝代更迭、西汉初定,这样的历史时期,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或许在召平眼里,国家一统,社会稳定,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才是最为重要的。坚持己见和政治理想才是真汉子!在朝为官,政见不一很正常,不是什么“随吕后,站错队”。自杀并不是怯懦的表现,而是无奈的抗争和固有的坚持,更何况委曲求全、苟且求饶者不是大有人在么?自杀才显真风骨,才是忠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不是某些人眼中的“悲惨下场”。
假如要批判,按照现在人的价值观,封建王朝都要被推翻,做什么官,保什么王啊?特别是“暴秦”的侯爷,还是灭了燕国的呢!有啥好当的?一个甘愿种瓜的侯爷,难道还看不透天下大势么?相反,假如顽固地做暴秦的卫道士才是真愚昧?“渡江矫陈王命,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是奸雄所为?奸诈之徒?不,那叫机智果敢!那叫兵不厌诈!!不然,《三国演义》中没个好东西,三个召平也没一个能入“法眼”的喽。
窃以为:东陵种瓜、矫陈王命,是为“智”,是为“勇”;劝萧何是为“智”,是为“义”;固守王宫、败后自杀是为“仁”,是为“忠”。
也正如本家所言“三个召平,个个伟大”,所以,貌似是没有必要分出个好坏来。但是,“这是怎样的一个召平?他还有什么忠信诚义?还有什么高风亮节?这样的祖宗,我们不尊也罢!”“而‘三合一’召平,变来变去,不值一文。”的提法就类似于“强奸民意”了。那只是本家个人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罢了。更别说史实和事实还是两个概念呢。爱一个人,连缺点都要爱。认祖归宗,认“自以为好的”那个,或者只认“自以为好的”那种理想状态,是要不得的。冠以研讨之名,更是要不得。召平未变,是看客的心在变罢了。
工作较忙,行文匆匆,纯属一家之言,若有不当之处,望请海涵为盼!               



宗亲 诸暨邵子迪、 /文   

2013年10月28日






附:三个召平是毋庸置疑的
邵恩成
我们搞家谱,首先要尊重历史,即当家谱与史书发生矛盾时,那就要以史书为据。关于“一个召平”还是“三个召平”,大家还在争论,持“一个召平”论者是以谱为据,而持“三个召平”论者,以《史记》为据,所以孰是孰非已经很明显了。
有的宗亲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三个召平没交待清楚,那就是一个召平!如果仔细阅读《史记》,是交待得很清楚的。司马迁在书中为了区别三个召平,首先对东陵侯的身份作了充分地交待,其他两个召平出现时都加了“定语”,即广陵召平和齐相召平,请看: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寥寥数语,将东陵侯召平交待得很清楚。召平,过去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成为老百姓,因家贫而在长安城东种瓜。这里没说他参加陈胜、吴广起义。
《项羽本纪第七》:“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特指为广陵召平,他参加了陈胜、吴广起义。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齐王既闻此计,乃与其舅父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阴谋发兵。齐相召平闻之,乃发卒卫王宫。”又《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犁》:“以齐相召平子侯,千四百一十户。”特指为齐相召平,他是齐王刘肥的宰相。后条也指明了齐相召平的后代封为“犁侯”。
如果这几条还嫌不够清晰的话,请看下一条。在《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中,当写到齐相召平时,《史记·索隐》按:“广陵人召平与东陵侯召平及此召平(齐相召平)皆似别人也。《功臣表》(齐相召)平子奴以父功封黎侯也。”看!还要多清晰?
再看《中国人名大辞典》召平条:“⊙秦广陵人(?)。封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长安城东,瓜有五色甚美,世谓之“东陵瓜”,又云“青门瓜”。 ⊙汉广陵人。尝为陈胜徇广陵,闻胜败,乃渡江矫陈王令,拜项梁为楚上柱国。⊙汉为齐相。齐哀王襄将发兵,平入卫王兵,魏勃给平,平信之,使勃将,勃乃以兵围相府,平自杀。”除将东陵侯召平误写为“广陵人”外,其事迹还是按三个召平分别记述的,说明是三个人(在该辞典中,凡是重名者皆用“⊙”符号断开)。另台湾著名人士邵培坪(1922—2009)先生编纂的《中华邵氏宗谱》,在第三章《历代人物·召姓列传》中,也是按三个召平分别记述的。
现在有人将三个召平牵强地串成一个人,成为“三合一”召平,这个召平随形势变来变去,先是忠于秦,后又反秦,反秦失败又隐居种瓜,萧何请他做官也不做,后来却跑到一个王国当宰相,结果还是站错了队,随了吕后,逆了潮流,最后被迫自杀。哎!这是怎样的一个召平?他还有什么忠信诚义?还有什么高风亮节?这样的祖宗,我们不尊也罢!
三个召平,个个伟大。而“三合一”召平,变来变去,不值一文。




上一篇:邵子后裔五经博士列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9-13 10:49 , Processed in 0.04920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