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731|回复: 0

邵雍传世书法作品及其特点

[复制链接]

2080

主题

235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453
发表于 2018-1-8 18: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邵雍传世书法作品及其特点
伊川邵雍易学研究院  常铵家
作为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我们知道对他评价的最多的是思想家、哲学家、象数学家、历史学家和诗人,可是自枕头以降对邵雍的书法却知之甚少。他在中国易学上的卓越贡献,使后世的人们忽视了他在书法的上的成就。最重要的原因是,邵雍的书法作品,十分罕见。
关于邵雍的书法,我们从他的《伊川击壤集》许多诗中可以看到些许踪迹,但都似有若无,不过能反映出一个特点那就是邵雍喜欢大字书写。大字写书应是邵雍书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其原因是他中年跟随恩师李之才学道时,李之才曾明确提示他,小字、和工书妨碍学道,故其后,他就十分喜欢做大字书了。《伊川击壤集》中就有《大笔吟》:“诗成大字书,意快有谁知。巨浪银山立,风樯百尺馀。”、“酒喜小杯饮,诗快大字书。不知人世上,此乐更谁知。”《小车吟》中有“书用大笔,出乘小车。身为男子,生于中华”。《大字吟》中“诗成半醉正陶陶,更用如椽大笔抄。尽得意时仍放手,到凝情处略濡毫。”另外在许多诗中提到大笔书写之状。
很有幸,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留下有邵雍书法的星星点迹,这为我们研究的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和视觉。因为至目前为止,学界很少有专门的文章论述和研究邵雍的书法。笔者根据近年来研究和搜集到的资料,对邵雍传世书作作一专述,希望对研究邵雍文化的学友有借鉴意义。
一、近现代出土的邵雍手书墓志铭情况
《宋尚书礼部员外郎中祖公墓志铭》,此墓志出土于1930年在河南省洛阳北十五里后海资村(今孟津朝阳村)西北角。由祖无择撰文,“伊川邵雍书丹并篆盖”,写于熙宁五年(1072)十二月。同时出土的另一方墓志系《祖无择妻黄氏墓志铭》也是由邵雍书丹并篆盖,也同为熙宁五年十二月作。由此可见二人关系非同一般。在邵雍待《代书戏祖龙图》中有“祖兄同甲申,二十七日长;无怨可抵眉,有欢能抵掌。交情日更深,道久相尚;但欠书丹人,黄金八百两。”邵雍对此注解“择之葬其亲也,书志用予姓名”。祖无择(1011—1086)。字择之,上蔡人。与邵雍有几十年北情,两人非常要好。邵雍为祖家书写的这二方墓志,是目前仅见的邵雍楷篆书法作品。其书作有欧体之端严,同时也有颜体之浑厚,尤其是篆书,更是大气磅礴。邵雍虽不以书法见长于世,但其书法作品,确非一般人所能为。
二、存世邵雍使用过的古琴中的书写字迹
据了解,目前存世的邵雍手迹还有一处。2005年上海敬华艺术品拍卖公司组织的“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一把北宋时期的古琴格外引人注目。当时估价320万到420万,后为香港一收藏家购得。这把琴历经千年沧桑,保存的亦然完好,不仅从未破过腹(古琴一经破腹修整,琴两侧即会留下抹不掉的疤痕),漆面光洁如新,岳山同、焦尾都是原装枣木,非常罕见。此琴正反两面通体布满蛇腹断纹,甚为优美。琴声洪亮奇古,有钟磬之声。琴腹内留有直径两寸大小的七个大字“庆历元年尧夫制”,为康节先生亲笔所书。古琴是先生最爱之物,他的诗中就有《古琴吟》“长随书与棋,贫亦久藏之。碧玉琢为轸,黄金拍作徽。典多因待客,弹少为求和。近日僮奴恶,须防煮鹤时。”我国著名古琴鉴定家郑珉中先生在鉴定后为此琴专门撰写过一篇文章,称赞此琴为“罕见的历史文物”、“名贤法物,在传世古琴中也称得上是凤毛麟角”、“北宋琴中的标准器”、“较诸道君皇帝(即宋徽宗赵佶)御制之琴,略无逊色,为旷世名琴。2012年申景东老师在请郑先生鉴定邵雍手书《十条屏》后,郑先生比较以前曾见到过的邵雍遗物—古琴腹中的七个大字“庆历元年(1040年)尧夫制”,认为两者在书写方法和特点上,非常一致,完全是邵雍手迹,称此“弥足珍贵”。
三、邵雍手书晋郭璞《游仙诗》十条屏存世情况
现在能见到的邵雍书法用品是邵雍的传世书作《游仙诗》十条习屏,此“十条屏”是现在罕见的邵雍书法睦迹。相较于以上出土的邵雍书丹的墓志铭和所篆写的志盖,这幅作品能真正从书法的角度,让我们了解和体味邵雍的才情和书法大家的秉赋。
(一)收藏经过
1、第一位收藏人曾习经。按现在掌握的资料,“十条屏”由清末民初收藏家曾习经收藏。曾习经(1867—1926年),字刚甫,一作刚父,号刚庵、蛰公,别号蛰庵居士。广东揭阳棉湖镇(今揭西人)。民国藏书家、学者,性喜藏书。曾习经升任度支部右丞,兼任法律馆协修、大清银行监督、税务处提调、印刷局总办等职。与梁启超是莫逆之交。在清帝逊位前一日辞官,退居京都,躬耕不辍。民国政府曾三次聘请出任财政部长、广东省长之职,均固辞不受。邵雍大字手书《十条屏》系其众多藏品之一。1926年曾习经病逝于北京宣南潮州馆,时年仅60岁。老朋友梁启超、叶恭绰、伦明、傅增湘等为之料理后事,并购其藏品。其中邵雍大字手书《十条屏》由叶恭绰收藏。
2、第二位收藏人叶恭绰。叶恭绰(1881—1968年),字裕甫(玉甫、玉虎、玉父),又字誉虎,号遐庵。广东番禺人(现在的广州)。民国初,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生平于艺术、书画、诗词、文物鉴藏无不精通。书工楷、行、草,主张以出土竹木简及汉魏六朝石刻、写经为宗。他用笔运腕,独有心得。笔法雄浑朴厚,妍媚动人,自成一家。人称其书有褚之俊逸、颜之雄浑、赵之润秀,誉为当代写手。叶恭绰著作甚丰,主要有《遐庵录》、《遐庵词》、《遐庵谈艺录》、《遐庵汇稿》、《交通救国论》《历代藏经考略》、《梁代陵墓考》、《矩园馀墨》、《叶恭绰书画集》、《叶恭绰画集》、《遐庵清秘录》等。另编有《全清词钞》、《五代十国文》、《清代学者像传合集》、《广东丛书》等。
3、叶恭绰收藏到手后的有关记载。在邵雍《游仙诗》十条屏原作每幅装裱画轴的外侧,均有一竖行小楷字迹:“邵康节游仙诗 庚申(1920年)腊月得自曾纲甫”字样。这是叶恭绰从曾习经手中收藏后所留题的印记。关于邵雍手书《十条屏》,叶恭绰在《矩园余墨》中专门有记载(见附图)。另在《遐庵清秘录》中他把自己收藏的邵雍手书《十条屏》的情况说明的更详细。包括:内容、长度、宽度,印章的盖法(附图样)。
4、第三位收藏人申景东。邵雍大字手书《十条屏》的现在收藏者为辽宁省凌源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凌源市收藏家协会顾问、凌源市书画院院长、著名收藏家申景东先生。申老师今年57岁,三十余年来致力于我国古代书画作品的收藏、鉴赏和研究工作。收藏有主要作品从晋、唐,到宋、元、明清等朝代均有涉猎。2011年举世瞻目的邵雍诞辰1000周年纪念活动,也引起了申景东老师的注意。他通过网络得到我们伊川邵雍易学研究院的联系方式,多次与我们联系,十分关心邵雍文化研究事业。后来寄来《十条屏》照片小样,以为我们研究之用。近年,为了保护这份稀世珍宝,申老师请辽宁省印刷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想办法保护这件珍贵的文物。辽宁省印刷研究所拥有德国产的“12亿相素移动扫描仪”。目前此种设备国内仅有三家机构拥有,设备非常先进。经过近一年多的努力,投资3.8万元,辽宁省印刷研究所精心组织技术人员对此进行照拍扫描,按1:1比例进行复制,完全与原件一致,达到了乱真的效果,使这件邵雍大字手书、仅存于世的稀世珍品《十条屏》终于有缘与世人见面,称得上是盛世中的一件盛事。为了传承圣贤文化,保护文物古迹,申景东老师费尽周折,匠心独运,四处奔波求教保护和展示良方,老天不负苦心人,最终夙愿得以实现,可谓劳苦功高,惠及后世。
四、2015年伊川邵雍易学研究院
组织邵雍手书《游仙诗》十条屏在河南山东巡展情况
(一)邵雍墓园区的首展。2015年4月21日,农历三月三,到5月3日,伊川邵雍易学研究院在伊川邵雍墓地前举行邵雍遗墨《游仙诗》十条屏开展祭拜仪式。伊川邵雍易学研究院和伊川县周易研究会、伊川邵雍书画院及附近乡亲50余人参加。作为在伊川巡展的第一场,本次在邵雍墓区展出二天,县乡二级书画爱好者、邵雍文化研究者数百人观看了展出。伊川县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葛高远主任亲自带记者进行采访,并在4月27日《洛阳日报》12版进行了报道。县电视台记者苗怀敬、王辉在洛阳市电视台和伊川电视台、伊川民声网进行了报道,在洛阳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二)伊川的第二次巡展。2015年5月5日至8日,经过充分的准备,我们又在伊川县文广新局四楼,与县文化馆合作举办了“邵雍遗墨回故里巡展暨首届邵雍书画院作品展”。在展出之前,我们临时决定从邵雍书画院会员中征集有关邵雍文化的作品,配合邵雍遗墨进行展出。由于时间仓促,前后从省内外征集到邵雍书画作品54件,其中省外1幅,省内市外作品1幅,其余作品是市里书法家和县内邵雍文化研究者的作品。展出四天时间,洛阳市县近千人参观了展出,观看展出的人员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邵武雍遗墨十分稀少,弥足珍贵,组织这样的展出,对于进一步弘扬邵雍文化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新乡辉县百泉邵夫子祠巡展。2015年4月25日到5月3日,适逢河南辉县百泉景区旅游黄金时期,应河南省新乡邵氏宗亲会会长邵泽武邀请,伊川邵雍易学研究院八名工作人员携带邵雍遗墨《游仙诗》十条屏于4月24日提前一天赶到辉县百泉景区。25日上午在辉县百泉湖边的邵夫子祠大殿内布展,南北二边各悬挂五幅作品。上午九时许在辉县百泉邵夫子祠前举行了“邵雍遗墨回故里巡展开展仪式”,来自辉县文化旅游局和文物局的领导参加并致贺词。新乡邵氏宗亲、各地游客数百人参加了当天的开展仪式。此次展出是邵雍遗墨回河南巡展的第三站。展出共九天时间,由于正值五一黄金周旅游高峰时段,前后共接待各地书法爱好者和游客近万人,所有观看邵雍遗墨的人无不为先贤的巨幅书法墨宝震撼不已。新乡辉县百泉,是邵雍生活过的重要地点,也是邵雍青少年时期的居住地。现在这里留存有邵夫子祠、邵雍当年所种植的桃竹园遗址、苏门山安乐窝遗址、长生洞遗址等。该镇现成住的邵氏后裔均为邵雍的后代。在河南应当是邵雍后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
(四)山东枣庄巡展。2015年5月13日至14日,应《中华邵氏统谱》编纂委员会的邀请,伊川邵雍易学研究院五名工作人员携带邵雍遗墨《游仙诗》十条屏到山东枣庄出席《中华邵氏统谱》颁谱大会,并现场进行展出,受到全国各地与会邵氏宗亲的热烈欢迎。《中华邵氏统谱》历时多年,前五卷告竣,准备颁谱。伊川邵雍易学研究院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与《中华邵氏统谱》编纂委员会主任邵泽源先生联系,详细说明邵雍遗墨《游仙诗》十条屏的来源出处和价值,以及展出的重大意义。邵泽源先生得知详情后,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件盛事,且恰逢《中华邵氏统谱》编修完成,准备召开颁谱大会之际,实是天意安排,因此强烈要求要让邵雍遗墨到山东枣庄颁谱现场进行展出。这次《中华邵氏统谱》颁谱大会,参加的人员都是来自全国三十个省区的邵氏后裔,共计四百多人,可谓规模空前。13日上午布展,展出地点就在枣庄皇冠花园大酒店四楼大会议室,邵雍遗墨展出后,陆续前来报到的各地邵氏宗亲,驻足观看,拍照留影,络绎不绝,纷纷称赞墨宝雄奇伟绝,大气磅礴。13日晚上是召开颁谱大会开幕式,14日上午进行颁谱大典,14日下午展出结束,历时一天半。此次展出还吸引当地许多书画界专家和爱好者前来观看,影响非常大。
山西原平出土的邵雍书法碑刻
就在我们组织邵雍手书郭璞《游仙诗》十条屏在河南巡展结束后,笔者在整理去年五月的笔记的记录中发现,当时在网上查找到的山西原平市博物苑陈列的文革期间在该市阳武镇一村狄姓家族墓地中出土的邵雍书法碑刻的有关资料,立即进行比对和进一步的上网查证,发现山西原平市出土的邵雍书法碑刻正是邵雍手书郭璞《游仙诗》十条屏中最后一首诗的一句话左把浮邱袖,右拍洪崖肩,而字体正是这幅作品的字体。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块是米芾书法碑刻,一块是傅山的书法碑刻。
笔者马上与东北申老师,听说以后,申老师也很吃惊,因为收藏这么多年,他也不知道山西还出土过这种物件。说来也巧,当笔者与朋友苗怀联系时,他刚好已经买好下午六点往山西太原的火车票。我们商定让他一到太原,即赶往原平市博物苑现场去查证。结果在第二天上午八点多,苗老师从山西原平现场打来电话,原平展示的邵雍书法碑刻正是我们之前巡展的邵雍书郭璞《游仙诗》十条屏中的内容。
为了进一步求证,笔者几经周折与网上发表作品的作者山西原平市总工会干部贾政卿老师取得了联系。此碑是在他的老家山西原平市阳武镇一村出土的,网上的有关文章,其中《书法三碑的前世今生》正是他写的(原作附后)。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兴奋?因为在组织申景东老师收藏的邵雍书法真迹(高仿复制件)回河南巡展时,我们并没有考虑太多,特别是有关邵雍书作真假的考证。在洛阳伊川、新乡辉县百泉巡展前,我们也曾找过洛阳、新乡方面的书画收藏专家进行过考证,他们的反映不一,多数认为宋代的书法作品不可能保存到现在。特别是邵雍的书法,没有人见过,有的也只是在网上见到过邵雍为友人书写的墓志铭上的字迹,其书法字迹更是绝无仅有。在巡展期间,网上出现有不同的质疑声,多数是从书法和收藏的角度猜度的,也有个别好事者以邵雍为祖士衡书写的墓志上的字,强硬的与此十条屏字体进行比较。因为书写年代和环境不同,稍有书法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二者之间本不是一回事。只能说明好事者的吹毛求疵和别有用心。我们自己虽有弘扬邵雍文化的愿望,但也不是书画收藏方面的行家,故也是心里不太踏实。所以巡展结束、原件寄回东北后,我们才得到山西出土邵雍书法碑刻的图片,故而从另外一外角度,进一步印证,邵雍手书郭璞《游仙诗》十条屏是存在的。
从掌握到的收藏资料看:在清末收藏家曾习经收藏邵雍十条屏之前,至少山西原平狄氏曾经手过邵雍的十条屏作品,也可能是收藏者。因为对邵雍等书法大家作品的厚爱,才会刻成石碑藏于墓地中。根据推测,墓主人下葬时间应在清中期,因为所藏三声石碑之一的傅山,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大家。在墓主人去逝后,邵雍手书郭璞《游仙诗》十条屏才展转为曾习经收藏。以致于才有了上文。
岁月易凋谢,善恶难湮沦,这是邵雍在《川上南望伊川》诗中的一句话,它恰恰也是对于邵雍书法历经沧桑,展转数百年回到故里不平凡历史的概括。这世间总有一种灵气被时间和空间湮没不了,它会按照大道的规律在宇宙间流行。
郭璞的游仙诗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下,长揖谢夷齐。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 云生梁栋间,风出窻户里。
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 翘迹企颖阳,临河思洗耳。
​阊阖西南来,潜波涣鳞起。 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
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
​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 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
​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 放情凌霄外,嚼蘂挹飞泉。
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 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
郭璞简介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诗赋,是游仙诗的祖师。郭璞除家传易学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西晋末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晋元帝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阻敦谋反,被杀,后追赠弘农太守,宋徽宗时被追封为闻喜伯,元顺帝时被追封为灵应侯 。
郭璞为正统的正一道教徒,长于赋文,以《游仙诗》名重当世。《诗品》称其“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文心雕龙》也说:“景纯仙篇,挺拔而俊矣”。曾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葬经》作注,传于世,明人有辑本《郭弘农集》。
郭璞的游仙诗,今存19首,其中有9首为残篇。由于当时玄言诗盛行,其《游仙诗》又多写隐逸生活,所以许多评论家将其诗与玄言诗联系起来,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符合郭璞的为人和创作实际。玄言以老庄为思想基础,老庄主张无为、逍遥。老庄的隐逸,是一种自我保全、超世绝俗的生活方式。郭璞不然,《晋书·郭璞传》说他“好经术”,其立身行事始终接近儒家。《晋书》所载他的一些奏疏,持论皆以儒家经典为本。他身处西晋末年的战乱,虽屈沉下僚,却始终留意仕进。他因“才高位卑,乃著《客傲》”(《晋书 ·郭璞传》)。所以他的《游仙诗》写隐居高蹈,乃是仕宦失意的反映,而非如道家之鄙弃仕途;他所抒发的不是庄子的那种逍遥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他的游仙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 1、微信图片_20180108180716.jpg 151KB 已下载 0 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肥城知县邵承照
下一篇:赞(邵)普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5-12 21:34 , Processed in 0.06673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