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忽墓
召忽墓,山东潍坊市境内,位于安丘市城西南37.5公里、石埠子镇东召忽村西100米处,摘药山东南麓、渠河北岸、齐长城遗址下,墓地地处平原,依山傍水。今墓封土高约3米,直径约6米,封顶完好。据民国三年《安丘新志》记载:“因土人掘地得一碑,镌四大字:‘齐召忽墓’,字极苍古,惜无年月及书者姓字,由来旧矣。”可知墓前原有碑,现已失传。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进士邑人马长淑为召忽冢立碑以记其事,并请奉祀忠孝祠。石碑上刻“齐召忽墓”四个大字及介绍召忽生平的碑文。1979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鲁庄公偷给召忽立碑,确实有出处:
据安丘马步元(1847年—1925年)先生于民国三年(1914年)修编的《安丘新志》载:“召忽墓在邑南八十里摘月山左,左右居民多以召忽名村名。按安丘西南临鲁界忽葬于此。亦或然与旧,无碑。雍正五年(1727年)马长淑为立石,因土人掘地得一碑,镌四大字曰:‘齐召忽墓。’字极苍古,惜无年月及书者姓字,由来旧矣。”(注,这里面有好几个通假字,不是错别字。)这说明,在清朝马长淑等人在给召忽立碑的时候,曾经从墓前地下挖出一块时间更早的刻有“齐召忽墓”的墓碑。现在墓前清代马长淑等人所立的碑上有“齐召忽墓”四大字,另有数行小字。1986年秋,笔者把这碑上的文字“拓”下来,其中小字右边121字、左边113字,共234字,共得诗三首。一首是笔者根据碑文拼凑的:
“齐臣召忽殉子纠,难载鲁论及春秋。传其生年孳地无,惟有自刎二语留。”
一首是当地清著名文人樵唐氏题的(跋)诗:
“柘山东下之高丘,烈士当年踪尚留。渺渺贞魂归有处,九天相伴子纠游。”
一首是当地清著名墨客徐天祥吊召忽的七绝:
“召忽死忠臣节酎,贤名遂著鲁春秋。贞魂应有山霄矍,风雨难消土一邱。”
这块碑的最后落款是:雍正五年岁丁未秋月吉旦邑人马长淑识、李文敷鸠工、诸城张雯书、徐天祥镌字。
“识”,意是标志出召忽墓的方位和召忽生平;“鸠”,就是聚集、组织;“书”即写、“镌”即刻。
另据马长淑撰写的碑文看,在当时,即1727年和以前,在召忽墓侧还立有“忠孝祠”,不知何年何月因何故毁掉,真可惜!
齐召忽陵园
从2014年5月14日开始,石埠子镇党委、政府出资动工对东、西召忽两个村之间的召忽墓,进行大规模地整修保护,打算开辟新的召忽墓公园,工程目前正在进行中。
参考以下资料整理:
民国三年《安丘新志》;
1992年《安丘县志》;
路宗元主编《齐长城》;
刘天祜《召忽村名的来历》,见《安丘文史资料第5辑》;
王秀德《安丘文化自古灿烂——安丘古今名人简介》,见《安丘文史资料》第5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