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892|回复: 0

邵家大院的那些事(之一)邵氏家训

[复制链接]

2154

主题

244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47
发表于 2018-1-23 10: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邵家大院的那些事(之一)邵氏家训

观音真的传记
百家号10-3018:44



(曾经的邵家大院)

邵家大院的那些事(之一)邵氏家训

作者|邵天伟

自家乡退休教师范文智先生在《富民文史资料》第17辑、27辑撰文介绍“邵氏家训”以来,关心邵家历史的人多起来,常常有人慕名而访邵家大院及我的父亲邵光荣;特别是云南师范大学退休教师李文云先生在2014年5月4日《云南日报》发表《富民县赤鹫大村邵氏家训》研究文章以来,“邵氏家训”引起了各方关注,有关部门曾两次上报市级部门收藏。作为邵家的后代,激动不已,万分感激!我曾致电范、李两先生说:“谢谢您俩做了件大好事,邵家永远感谢你们!”为了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邵氏家训”,我特写此文:一对范、李两文作些订正、商榷,二对有关情况作些补充。

一是关于邵家大院的建盖时间。范老师在《富民文史资料》第27辑说:“邵家大院盖有两幢坐西向东相连的四合院,院前有一块长约25米,宽约12米的天井,五前六厢的青瓦、白墙、红柱大瓦房,三个天井全铺上墨石青石板。此房建于清朝同治乙丑年(1865年),距今已有150年。”邵家大院建于1865年,此说无据,我父亲生于1937年,他回忆说小时候两道四合院就已经很旧了,至少是上百年的房子,前房倒还比较新;父亲还说,他的父亲,即我的爷爷邵崇德生于1883年,是在里面出生的。根据父亲的说法,加之我问过一些老寿星的说法,邵家大院的历史当为200年左右,该是我曾祖父邵永昌的父亲所建,大前房倒可能是曾祖父所建。

二是关于邵家大院的建盖者及曾祖父邵永昌的身份。范老师在《富民文史资料》第27辑说:“邵家大院是云南省西南治安总团绅邵永昌所建。”此话有两错:一、曾祖父的官职没这么大,父亲问过老辈人,应为“云南省富民县治安总团绅”,副团绅是一姓马的回族;二、曾祖父大概是三十年代初60余岁时病逝的,1865年他还是小孩,所以邵家大院不是他所建盖的。

三是我的曾祖父邵永昌的排行。李老师在《云南日报》说:“邵氏为当地望族和诗书之家,邵永昌的胞兄邵永清亦是科举时代的知识分子。”据有关资料介绍:邵永清是清末贡生,是1934年病逝的,享年56岁。墓碑还幸存,我父亲曾去看过,范老师也亲自去拓印。而我的爷爷邵崇德当时已有51岁,只小邵永清5岁,所以不言而喻,我的曾祖父邵永昌是兄,邵永清是弟。

四是关于“邵氏家训”的创立时间。李、范两位老师电传给我的原稿时间是“1925年4月”,《云南日报》发表时改为“1932年4月”。当然是后者对,因为范老师抄录时间是“壬申年孟夏月允中桐录”。“允中”是范老师的曾祖父——“恩贡”范芝华的字号,也就是说“邵氏家训”的创作者、书写者是范芝华先生。雕刻者没留名,据说是一个姓苏的能工巧匠。


爷爷奶奶四十年代的照片

为什么创立“邵氏家训”?父亲说听他的父母——我的爷爷、奶奶讲,大门原来是在东方,1926年当营长的四爷爷邵正德战死于军阀混战中,曾祖父伤心过度,抱病卸职回家,请风水先生看门相才将大门改建于南边。家训的创立这就有两种可能:一是曾祖父活到1932年,大门、家训是他的“绝作”;二是曾祖父病情一天天严重,卸职回家不久离世,迁大门、立家训之事虽已定下,但是由他的大儿子——我的爷爷遵嘱完成的。年代久远,《家谱》失传,曾祖父的墓碑五十年代已毁,具体情况无从考证。

关于曾祖父,我曾想走近他,想写写他,可父亲问过当地两位近百岁的老人都说“记不得了”。父亲不无伤感地说:“要是二十年前你问,有一个姓马的大伯说得清楚,可惜他不在了。”搜肠刮肚,父亲只记得四事:一是邵家大院曾镶着一块匾额,上书“捍卫桑梓”,是民国四年(1915年)云南总督唐继尧赠送曾祖父的;二是曾听老辈讲,邵永昌是个能文能武的大善人,每年春节前都要碾两次大米在大水井施舍穷人;三是邵永昌、邵永清兄弟俩收养过一个路上遗弃的男孩,取名邵元德,生活在正义村,现还有后人;四是富民文庙功德碑上有1889年重建时的捐款记载:“邵永昌捐银贰两,邵永清捐银贰两。”富民文庙就在我工作的校园内,我曾去过多次,确实如此。邵永清当时是廪生,曾祖父也还没当官,不然咋捐那么少呢?

笔者属猴,生于六十年代末,记事时“邵氏家训”完好无缺,大门也还完好。家训刻在大门里面墙上,底板是两块墨石碑,牢固地镶嵌于墙上。范老师在《富民文史资料》第17辑说:“两块墨石块高1.86米,宽0.6米,厚0.08米。”当是亲测所得。记忆中石碑上下是风景画,有花草鸟兽,栩栩如生,中间是家训,一笔一划工工整整。我和小伙伴常在大门到天井的土过道上玩弹玻璃珠、打豆腐块等游戏,无数次观看夸赞,只是当时读不懂,更不知是邵家的家训,后悔莫及啊!更令人伤心的是:年久失修,大门早已坍塌,两块石碑已于十余年前被小偷撬走了,听说卖了“好价钱”,悲哉!痛哉!要不是范芝华的后人范文智先生抢救及时——去抄写、拓印,“邵氏家训”就不为人知了。范老师之举,善莫大焉!

研读祖辈家训,让我对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的话感同身受:“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听父亲说:我的爷爷兄弟三个都是有文化的人,爷爷邵崇德在村中从事民事纠纷调解,二爷邵俊德曾担任云南省参议员,三爷邵怀德是镇长,他们都能一字不漏背诵“邵氏家训”;每当一些重要日子,如老人生日、春节请客等,父辈男女十多人常比赛背诵家训,好者得奖,差者受罚,如口头检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父亲天资聪明,常常是获胜者。七十余年过去了,父亲讲起儿时比赛背家训的情景,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范文智老师在《富民文史资料》第17辑撰文称邵家大门为“状元们”,可谓是妥当的。邵氏后辈牢记家训,立志成才,子孙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多有建树,如邵光鼎、邵光泽不辜负爷爷的殷切期望,考上大学,邵光勋、邵庭芳、邵光洪在昆明工作为单位中层领导,重孙辈中有人留学美国,有教师、作家、画家,有人被评为“2012年昆明市十佳书香家庭”。

《邵氏家训》原文如下:

“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子之孝,不如率妇以为孝,妇能养亲者也,公姑得一孝妇,胜如得一孝子;妇之孝,不如导孙以为孝,孙能娱亲者也,祖父得一孝孙,又增一辈孝子。无正经人交接,其人必是奸邪;无穷亲友往来,其家必然势利。

海阔任(当为“凭”字)鱼跃,天空(当为“高”字)任鸟飞,渤(当为“非”字)丈夫不能有此度量;禄(当为“振”字)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非丈夫不能有此气节;珠藏泽自媚,玉蕴(当为“韫”字)山含辉,非丈夫不能有此蕴藉;月到梧桐上,风来杨柳边,非丈夫不能有此襟怀。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得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

“家训”中出现五个错别字,可能是刻写、拓印、传抄等环节中出错。为让读者阅读方便,我试作翻译如下:

勤劳节俭,是治理家庭的根本;温和顺从,是家庭齐心的根本;小心慎重,是保护家庭的根本;诗文书籍,是家庭兴起的根本;忠实孝顺,是家庭传承的根本。儿子孝顺,不如带领媳妇孝顺,这样媳妇才能赡养父母,公婆得到一个孝顺媳妇,胜过得一个孝顺儿子;媳妇孝顺,不如教导孙子孝顺,这样孙子才能使父母快乐,祖父得到一个孝顺孙子,相当于又增加一辈孝顺儿子。一个人如果没有正派人交往,那么这个人必定是个奸诈之徒;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穷困的亲友往来,那么这个家庭必定是个势利眼。

大海辽阔任凭鱼儿游水跳跃,天空高远任凭鸟儿纵横飞翔,不是大丈夫不能有如此宽宏的度量;在极高的山岗上抖落衣服上的灰尘,在清清的长河中洗去脚上的污浊,不是大丈夫不能有如此宏大的气节;水泽藏有珍珠才会显得妩媚,山岳埋有玉石才会放出光辉,不是大丈夫不能有如此含而不露的气质;皎洁的月亮照在梧桐树上,温暖的春风吹到杨柳树边,不是大丈夫不能有如此宽阔的襟怀。这一辈子不学习,第一件可惜的事;这一天时间无所事事,第二件可惜的事;这一身名身败坏,第三件可惜的事。






上一篇:邵以正
下一篇:湖北~立煌县、浠水县《邵氏族务会议记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5 20:51 , Processed in 0.05289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