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875|回复: 0

河北南和县邵屯村---关于撰修邵屯村“邵氏家谱”倡仪书

[复制链接]

2115

主题

239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834
发表于 2018-6-4 14: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撰修邵屯村“邵氏家谱”倡仪书
  • 时间:2015-3-24 11:43:11
  •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 发布:邵氏网编委会


关于撰修邵屯村“邵氏家谱”倡仪书

各位邵氏宗亲:

我族发源于山西省平阳府安邑县邵家屯(今山西省运城市)。那里始祖名讳克恭,他有四子名曰:富、贵、安、宁。据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灭元,定都南京。后燕王朱棣(朱元璋四子)以靖难为名,举兵南下。由于河南、河北“联庄会”等武装势力与他为难,燕王大怒,在这里进行过一次大屠杀,当时幸存者寥寥无几。这就是有名的“燕王扫北”。大明永乐二年降诏迁山右居民,所谓山右就是太行山右侧。克恭的四个儿子:富、贵迁往河南,安、宁被迁到这里,占地开荒、安家落户。以后子孙繁衍、人烟旺盛,成为这里的望族。但遗憾的是因年代久远、朝代更替、灾荒不断、战乱频繁,先祖没能留下详细的文字记载,致使出现世系断代、断支等混乱现象,许多先祖在世辛劳一辈子,却在历史的长卷中没能记载只字片语,留传于世,是为遗憾。以至造成有些族人,家庭宗族观念淡薄、长幼辈分模糊,不知祖宗是谁。长此发展下去,整个家族将处于更加的散乱之中。值得庆幸的是十四世布化等祖人唯恐年深日久、孝思渐衰,遂建碑刻文,留下些粗略记录,成为我们这次修谱的依据。

国编史修志、家树碑修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国有史,可辨明朝代、年号、人物、地理、区域;家有谱,乃知源流,世系、宗支、亲疏。有道是:树有根、水有源,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追本方知祖宗功德,朔源才能激励后人奋发有为。

当前,社会和谐、太平盛世,国家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提倡家族文化研究。以山东枣庄邵泽源宗亲为首的修谱团队,在全国开展“中华邵氏统谱”征集研究已达四年之久,明年要出书立卷。今年七月中旬,撰委会的两位宗亲来到我村,了解邵氏家族的迁祖、发展、演变历史,介绍全国各地邵氏修谱情况。保成、志华二位宗亲接待了他们。通过交谈、沟通、研究,最后确定邵安为召公奭祖七十七世孙,志华为奭祖九十三世孙,保成为奭祖九十五世孙。并建议我们着手续修家谱,与全国统谱续接。

全国三千多个姓氏,邵姓人口达400余万,遍布全国及海外和港台地区,排名第83位,是较大的姓氏之一。有句名言 “天下无二邵”,邵姓是纯正的一祖一宗,全中国邵姓都是召公奭的后裔。

中华邵氏始祖召公奭,是三千多年前西周王朝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兄长,叫姬奭。受封于召邑,(今陕西省岐山西南)故又称奭为召公或召伯。姬奭辅佐周文王及兄长周武王灭了商纣,建立了大周朝,功勋卓著,位列三公,后转封于燕国,其子旨为第一任燕国候。至战国时期住在河南汝阳、安阳一带的召氏族人,因避事在召字旁加“邑”,形成邵氏。这就是邵姓来源。

这次修谱,旨在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优良之传统,励后代奋发之志气。上要朔到鼻祖源流,下要记清子孙支脉派系,没有现成资料,何况年代久远,许多家人分散在全国各地,资料搜集难度很大。也有些族人对修谱意义认识不足,不热心。这可能都是几代人想修都未做成的原因之一吧。

这次修谱,得到我族宗亲的大力支持,十一月十八日在南和宾馆召开了15个族人参加的修谱会议,成立了修谱理事会。红霞、会的宗亲当场各捐资3000元,表示对修谱的大力支持。在这里,对他们的义举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家族修谱是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涉及到家家户户、每个族人和已故先辈,信息量非常大和复杂。我们倡议:各位宗亲行动起来,追根朔源,把自己家人的个人信息和已故长辈的信息资料整理起来,交给编委会。(在外地的,可通过电话寻问)凡是愿意捐资赞助的,不论捐资多少,均在功德篇记录,永世留存。

各位宗亲:从这次修谱开始,我族人的辈字将开始使用,我们梦寐以求的全国邵姓一家人的时候已经来到,今后我们邵氏族人将和孔姓一样,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辈字,长幼有序,世系清楚,永世不乱。让我们团结一心、积极行动起来,争取使我们的“邵氏家谱”早日问世,完成这件上对得起先祖,下激励后人的益事。

邵屯村“邵氏家谱”编修委员会

二0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上一篇:河北省南和县邵屯村邵姓起源与发展变迁历程
下一篇:考证理清荣公世系源流以及支系播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9-12 20:25 , Processed in 0.08307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