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1224|回复: 1

广东南海邵边村、邵氏祠堂

[复制链接]

2154

主题

244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41
发表于 2018-6-9 15: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邵边村简介
一、开村历史
邵边地处广州与佛山之间,东接盐步大道,南临广三铁路,西与周边、东塘村为邻,北与白坭村相望。地理坐标:北纬23度6分0秒,东经113度9分40位于盐步街道中西部。因以前从事炮竹业的人多,又称炮竹之乡
邵边是联安开村历史最早和最大的一个自然村,旧属神安司、泌涌都、平地堡管辖,面积约400亩,2003年常住人口884户,2628人,旅居海外、港澳等地的约100多
邵边是个历史悠久的乡村,据现有文字资料可考,自宋朝高宗年间至元朝中期,先后有9个姓氏来到现在的下黎墩、坎头、墩口和现已鲜为人知的杨屋墩、河边敦、麦屋地、岑路脚等地开村定居,繁衍后代,称为大里乡。这9个姓氏分别为:邵、黎、邹、游、黄、杨、麦、何、岑。
由邵边火车站往东南行约60米,有一个地方叫“九氏社”。该处原有一个土墩和一石碑,为当时开村聚居的9个姓氏共同供奉的社稷之神。后该土墩与石碑在60年代初改造农田时被毁。
据《邵边邵氏族谱》载:“邵氏始祖念八朝义荣公,娶梁氏,生三子,长子尧庵,次子羲,三子石养。荣公之父成章在宋高宗建炎二年官为丞监,以忠谏逆耳故,流其家于南雄,离城廿里有沙水村铺并珠玑巷故址。因时局不靖,徙居南海县平地堡之南,后遂以姓名村日‘邵边村”,原名‘大里乡
何时南迁邵边,族谱并无说明,建炎二年即1130年。建炎是宋高宗赵构始登帝位年号,只有4年。“时局不靖”之说,应为1130年左右,当时金兵大举入侵,杭州不保,高宗甚至要漂泊海上。后有宋将韩世忠大败金兵于黄天荡、岳飞大败金兀术于朱仙镇。虽然收复大部分失地,但宋高宗只求议和,苟安享乐。岳飞被
害后,于绍兴11年(1143年)宋金议和,南宋偏安局面已成
根据上述历史,荣公一家开始流徙,应在公元1130年左右,先流徙南雄珠玑巷,不久再徙至南海县平地堡。以现今2018年计算,邵姓定居邵边村约有885年历
据说邵边以前除口等地势较高外,四面多为海滩,水网纵横,河道迂回曲折,北面是一片汪洋大海。后随着河道淤积,地势增高使邵边村不断扩大。
至于是谁先到邵边,由于历史久远,已无从考究。但据《邵氏族谱》载,宋理宗景定年间(约1260年),邵氏第四世孙叔可之次子斗祥,分居邵边村北,称为北房之祖,三子斗焕,分居邵边村南,为南房之祖,而叔可与长子梦斗仍居口.此时已定名邵边据村中老一辈的人说,以前的天后古庙是建在村北的海边上,庙前是一片汪洋。从邵边去白坭、横江等地,天后古庙前的头有渡船载人来往于对岸的白坭渡口。到40年代时,从村北一带北望,可见上白坭村口的三界庙
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的汪洋已成为了一片田地,宽阔的河道变成了一条小河涌。而早期聚居的9个姓氏,除邵姓与黎姓在邵边村开枝散叶外,邹姓、游姓黄姓、杨姓、麦姓、何姓、岑姓的后人,或迁往他乡,或无男丁后继,故今不传。
二、祠堂庙宇
(一) 祠堂
邵边原先有祠堂32座,分布在村内各处,是家族和属下各宗支所建立的公共性建筑。祠堂是祭祀祖先和家族聚集议事、同时亦用作私塾和学堂的地方。这些祠堂规模有大有小,除一座面积较小的黎家祠外,其余都为邵氏祠堂。在这些祠堂中,邵氏大宗祠是村中最高大华丽的建筑。另外,泰卿邵公祠、文用邵公祠、环溪邵公祠、临清邵公祠等几座祠堂亦有相当规模与气派。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50年代大修水利需要坤甸等木料和石块,这些祠堂大部分被拆毁,使邵边这些承载着祠堂文化的古老建筑几乎消失殆尽。
邵氏大宗祠座落在邵边村东北,前接村北河,背倚广三铁路,位于医灵庙桥与汇龙桥之间,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村人简称“大宗”,始建年月不详。
邵氏大宗祠坐南朝北,总体为中轴线布局,深三进,面阔四间,有钟鼓楼、天井、回廊、花园等。东西两侧单间建筑以青云巷相隔,东面分别为:福德祠、东厅、东衬祠、太尉府、更馆、东厨。西面荐馨所居首,后依次为:西厅、西衬祠、友睦堂、西厨。各座左右相辅,以门相通,层层深入,步步升高,大小15座纵横规整,规模宏伟。
祠前地坪广逾1500平方米,五个高大的旗杆夹石立在两侧,护祠围墙东西环抱直抵河滨,墙中设有门楼,东门楼外匾石刻“大里”二字,内匾石镌刻“安乐流凤”。西门楼额曰“东陵”,内匾石镌刻“甘棠遗荫”
那氏大宗祠建筑别具一格,造工考究。头门前檐廊置石砌垫式抛台,台分内外,内称“迎宾二厅”。引人注目的是,大门口一对厚重黑色的柚木大门,门神画得威武传神。门两旁嵌有一副悬匾对联:“珠海东朝,试看远派潆洄,不啻当年伊洛;旗峰北拱,遥指乔林耸翠,何殊昔日甘棠。
厅堂内外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工艺精美别致,壁画所绘山水人物惟妙惟肖。更为罕见的是头座檐脊用彩陶塑造的人物与鳌鱼脊饰技艺精湛,造型栩栩如生
邵氏大宗祠集岭南建筑工艺之大成,构造宏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1965年至1966年间,因要砖瓦木石等材料建联安会场和邵边学校等几间课室,邵氏大宗祠被拆毁。现存祠堂有如下几间:
景贤邵公祠景贤邵公祠位于西社坊

一巷,又名光裕堂,即现今邵边文化室。与东侧直轩公祠并排,始建年月不详。建筑面积占地220平方米,坐南朝北,二进深,中为天井,两侧廊为蓬顶,前后4根方型石柱托梁支承瓦面,后殿6柱,祠堂较简朴,地势平坦,这种格局称“平步青
直轩邵公祠位于景贤邵公祠东侧的直轩邵公祠,又名直轩千家塾,亦称奉直大夫祠。建于清道光17年(1837年),占地340平方米,回字门格式,坐南朝北,三进两天井,侧廊为蓬顶,祠前为石脚磨青砖墙,檐下灰塑图案,造工精致,祠内壁画山水人物典雅挺秀。祠前俗称堂前”的地坪白石铺砌,面积约400平方米。
厚庵邵公祠厚庵邵公祠位于邵边旧市头西,始建年月不详,即现在振兰队部。东侧原有祠堂名“京尹邵公祠”。厚庵公祠占地219平方米,坐南朝北,两进深,中间天井,大门前两柱托梁支承瓦面,屋脊船型。由于年久失修,今已破旧。
耀尹邵公祠位于振兰坊原晴波书室后,占地268平方米,曾作供销社仓库,建于何时不详。祠前有一小花园,坐南朝北,深两进,中有天井,前座檐下灰塑的花鸟图案,精致美观瓦脊呈船型,高约50公分,两头尖,脊上的人物花草等脊饰栩栩如生
应元邵公祠位于邵边小学东面。南距广三铁路约130米,建于光绪15年(1889年)坐南朝北。三进两天井,硬山顶式,抬梁式木构架。祠内外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装饰精美,壁画所绘山水人物惟妙惟肖。
应元邵公祠原与东侧的文用邵公祠、西侧的广堂邵公祠、怀源邵公祠四祠并排,祠前的地坪与池塘相互衬托,构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祠堂群落。50年代初,文用、广堂、怀源3祠堂被拆毁。60年代初,应元邵公祠的后座被拆去建猪舍。90年代初,祠前的池塘用垃圾填埋。应元邵公祠如今只剩下两进,面积240平方米。由于文革时遭损坏,现已空置,面目全非。
(二)庙宇
天后古庙原位于邵边东隅秀水里内,为村内最古老的庙宇。历经多次垂修,有几百年历史
天后庙,又称天妃庙、妈祖庙,村中人称“大庙”。该庙坐南朝北,二进深,除庙前青砖墙外,其余为红米石脚壳墙体瓦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天后,传说姓林.名默,女性,五代时福建人,能保人出外平安,沿海地方多有供奉。农历三月廿三是她的诞期据说天后古庙当时地处海边,北面是海。该庙1958年被拆毁。
北帝庙原位于邵边村东,东北距医灵庙约50米。两庙间有一条叫“大涡涌”的小河涌上有一石板桥供人通行。该庙砖瓦木结构,坐南向北,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门前建有一座凉京亭,建于乾隆年间,庙内供奉真武帝。真武帝原称玄武,宋以后改称真武,在我国古代四神和二十八宿排列上,玄武位于北方,主水。因此称北帝,北帝庙又称祖庙。1954年,该庙被拆
医灵庙原在邵边村东渡口南,两进深,坐南朝北,砖瓦木结构,西侧有一亭,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建于乾隆年间。庙内供奉医灵神,该神传说是黄帝时人,能医百病。天井有一个三脚鼎形铁铸大香炉,后座正中安放着一个左手持剑、右手拿着丹药的医灵神像,右侧木架放着一个鼓,上悬挂着一口大铜钟,供善信上香时敲击。过去由于医学落后,到该庙上香占卜祈求身体健康的人较多。

庙前的渡口上有一株古榕,树龄有四、五百年,树冠覆盖面积约一亩多。离古榕不远,有一个宽一米多的方型石砌“圣水池”,内有一泉眼,水质清澈甘洌,终年不涸不溢。“圣水池”四面有石阶,供人下池取水。庙前至河边,铺着平整的石板,临河边处,砌着一行行石板凳,是乘凉歇息的好地方。渡口的石砌头,有船渡人来往于白坭、横江、隔海等地。
50年代初该渡口修建了一条木板桥,结束了用船过河的历史。
1958年大炼钢铁期间,庙前古榕被砍伐,1959年医灵庙被拆毁。
玄坛庙在医灵庙东侧,与医灵庙东西并排,两庙间的一条巷仅2米宽,砖瓦木结构,两进深,坐南向北,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建于乾隆年间,庙内供玄坛神。玄坛,亦称赵公元帅,道教所奉财神,其像里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相传姓赵,名公明。秦时得道于终南山.道教尊为“正玄坛元帅”。传说能驱雷役电、除瘟攘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
该庙正门平时很少开门,据说开门会对白坭村不利。进入玄坛庙,要从医灵庙内天井的侧门穿过玄坛庙的侧门进入。1959年,与医灵庙同时拆毁。
车公庙原在邵边东隅管键门楼南,东邻龙船涌,为村中最小的庙字,只有大约10平方米。庙内供奉的车公神,传说能为人求财转运。凡入庙拜祭者必送风车一个,以示转运之意。该庙与北帝庙医灵庙、玄坛庙同时兴建。据说四庙落成时,邵边村搭戏台请戏班在村里做了一个月时间的大戏,以示庆贺。该庙于1958年拆毁文昌塔原在村东邵氏大宗祠后东南角,东邻大涡涌。南面距广三铁路约100米。塔六角形,三层,尖顶,青砖塔身,宽约3米,高约18米。塔的基座用白石砌成,比塔身宽。基座高约1米,四面有石阶上塔。塔内木梯、木板楼层结构,据说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文昌,称梓潼君,又称魁星。传说管文化昌明和人间禄籍,关系到读书人的仕宦前途。相传邵氏英才在科举考试中功名显赫,为了村中后人读书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而建此塔。
该塔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被侵华日军飞机轰炸时遭震裂。1952年因要用石块修水利被拆毁。
新天后庙在邵边东隅北面,1995年由邵边文化室出资重建该处与市场、烧炮地、篮球场等原为坦田。庙坐南向北,二进深,砖瓦木结构,外墙贴瓷砖,建筑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庙内供奉天后、北帝、医灵三个神像。庙外用围墙圈一园,名义荣园。


本文图片由邵旭光提供20180609,文字由江苏南通邵永飞录入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 1、微信图片_20180609155320.png 874KB 已下载 0 次
  • 2、微信图片_20180609155315.png 885KB 已下载 0 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邵氏古村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炉头村
下一篇:福建同安邵氏族系及宗祠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4

主题

244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5 07: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录自邵氏大宗祠http://www.nhshaobian.com
邵边原先有祠堂32座,分布在村内各处,是家族和属下各宗支所建立的公共性建筑。祠堂是祭祀祖先和家族聚集议事、同时亦用作私塾和学堂的地方。这些祠堂规格有大有小,除一座面积较小的黎家祠外,其余都为邵氏祠堂。在这些祠堂中,邵氏大宗祠是村中最高大华丽的建筑。另外,泰卿邵公祠、文用邵公祠、环溪邵公祠、临清邵公祠等几座祠堂亦有相当规模与气派。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50年代大修水利需要坤甸等木料和石块,这些祠堂大部分被拆毁,使邵边这些承载着祠堂文化的古老建筑几乎消失殆尽。
被拆毁的祠堂有:邵氏大宗祠、真元邵公祠、文用邵公祠、怀源邵公祠、广堂邵公祠、大林邵公祠、雷祖邵公祠、五山邵公祠、钟山邵公祠、环溪邵公祠、泰卿邵公祠、逸轩邵公祠、州牧邵公祠、京尹邵公祠、平圃邵公祠、金铉邵公祠、六棠邵公祠、养拙邵公祠、天岳邵公祠、平所邵公祠、临清邵公祠、榕庄邵公祠、梅轩邵公祠、百世流芳邵公祠、平溪邵公祠、亮洲邵公祠、黎家祠。其中以邵氏大宗祠最具代表性:
邵氏大宗祠座落在邵边村东北,前接村北河,背倚广三铁路,位于医灵庙桥与汇龙桥之间,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村人简称“大宗”,始建于年月不详。
邵氏大宗祠坐南朝北,总体为中轴线布局,深三进,面阔四间,有钟鼓楼、天井、回廊、花园等。东西两侧单间建筑以青云巷相隔,东面分别为:福德祠、东厅、东衬祠、太尉府、更馆、东厨。西面荐馨所居首,后依次为:西厅、西衬祠、友睦堂、西厨。各座左右相辅,以门相通,层层深入,步步升高,大小15座纵横规整,规模宏伟。
祠前地坪广逾1500平方米,五个高大的旗杆夹石立在两侧,护祠围墙东西环抱直抵河滨,墙中设有门楼,东门楼外匾石刻“大里”二字,内匾石镌刻“安乐流风”。西门楼额曰“东陵”,内匾石镌刻“甘棠遗荫”。
邵氏大宗祠建筑别具一格,造工考究。头门前檐廓置石砌垫式抛台,台分内外,内称“迎宾二厅。引人注目的是,大门口一对厚重黑色的柚木大门,门神画得威武传神。门两旁嵌有一副悬匾对联:“珠海东朝,试看远派潆洄,不啻当年伊洛;旗峰北拱,遥指乔林耸翠,何殊昔日甘棠”。
厅堂内外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工艺精美别致,壁画所绘山水人物惟妙惟肖。更为罕见的是头座檐脊用彩陶塑造的人物与鳌鱼脊饰技艺精湛,造型栩栩如生。
邵氏大宗祠集岭南建筑工艺之大成,构造宏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因各种原因邵氏大宗祠多间祠堂被拆毁。
邵边村开村已800多年,是联安社区最早的自然村,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村内最大的姓氏族群为邵氏,曾建有宗祠30多间,其中邵氏大宗祠原建筑占地5亩多,其规模及建筑形制为邻近各村宗祠之最。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拆毁于1965年,时至今日,邵氏族人每谈及此事,仍然深感痛惜。
宗祠是一个姓氏族群的象征,是后世子孙怀念祖德、祭祀祖宗的场所。对世居村内及旅居外地的族人有深厚的凝聚力,特别对联络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同胞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有海外族人回乡,首先是到祠堂上香,可见宗祠在族人心目中的地位。
近年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重建宗祠已具备经济基础。为增强村民对家乡的归属感,促进族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并且利于社会稳定,加强与海外及港澳和国内各地族人的联系,经族内有识之士的倡议,拟定重建邵氏大宗祠。
经初步商议,建祠用地位于烧炮地,占地约10亩(包括祠前空地),现已基本对该地块进行清理。
据初步估算,建祠工程费用约需1200万元。资金来源基本上以募捐方式筹集。为使本村八百多年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邵氏大宗祠得以重现光彩,希望各位族人,各地宗亲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踊跃捐资,使邵氏大宗祠得以顺利重建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4 18:15 , Processed in 0.05399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