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1098|回复: 0

慎终追远思故乡

[复制链接]

92

主题

90

帖子

41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6
发表于 2017-12-20 07: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慎终追远思故乡
陈一鸣
上月,81岁高龄的美籍华裔邵子平博士,带着疑问来下邵寻亲。
邵子平何许人也?民国外交官邵毓麟之子,长期在联合国工作,曾任美国华人“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会长,和女作家张纯如一起促成《拉贝日记》公开,在全球范围产生极大的影响。
今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就在12月11日,《大公报》A6版整版报道回顾了《拉贝日记》发现全过程。正是邵子平的不懈努力,促使拉贝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公开日记,被封印近六十年的日军侵华暴行铁证呈现世人眼前,震惊全球。
万里寻根,证实确为下邵人
下邵邵氏传为北宋康节先生之后,家族历来有向外发展的传统。清末以来,十有七八向外发展。与遍布海内外的宁波帮相似,除旅居上海大多有记录外,在其余各处史料记载要少得多。例如从下邵迁杭州的民国外交官邵毓麟这一支邵氏就是如此。关于邵毓麟,有个别史料写作奉化人,大部分资料如《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浙江在台人物录》及其本人写的回忆录《胜利前后》都写为鄞县(今鄞州)人。
今年秋天,邵毓麟之子、81岁高龄的邵子平博士,就是带着疑问来到下邵寻亲的。邵子平回忆说,他父亲在世时经常说起他们是镇海人,老家是在鄞县东乡下邵。但事实上,鄞县地域内并没有下邵村,只有镇海江南(今北仑区)有下邵村。
邵子平在邵氏家谱网上询问,并写出自家的排行,他爷爷是“永”字辈,父亲邵毓麟是“贞”字辈,自己是“光”字辈,谱名“光旦”。了解这些情况后,网上志愿者认为,应该就是小港街道下邵村邵氏。因为下邵村邵氏排行为——“大朝一统、维日永贞、光宗茂学、贤秀挺生”。邵子平家有三代排行与下邵的邵氏相同,基本可确定就是本家。11月3日,邵子平夫妇来到小港下邵村,住进村里的小旅馆“天香阁”,感受祖辈曾生活过的故乡。
第二天一早,七八个从宁波各地赶来的志愿者同邵子平夫妇汇合,在本地志愿者邵文天的陪同下,一起探访下邵老街。因下邵邵氏家谱早已烧毁,所以需要当地更多信息来确认。虽然还不能确定下邵是祖籍,但邵子平夫妇对下邵的老屋、小弄、门楼都感到那么新奇。一路上有村民过来询问、聊天,让他们感到兴奋和欢愉。大家一起参观了刚刚才整治一新的邵氏宗祠、学达小学旧址、小浃江上七孔的安乐桥,还拜访了一些老人。
邵子平在杭州的堂兄弟也微信发来了手抄本房谱《慎终追远——怀德堂邵》。谱上是如此写的:这是父亲所亲手写的一本未完家世,记载着我们一支祖先的名讳和何时何地祭祖。谱上记载我们来自浙江省宁波市鄞县的东乡下邵村。邵氏一共分为四房,文一、二、三、四。我们属于文四房,文四房又分为天、地、人三房,三房里面我们属于天房一脉。天房又分为仁、山、海、月,其中月房无后代,我们属于仁房一脉。仁房太公名统寿,讳行健,字嵩高,号东篱。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卒于嘉庆廿五年(1820年),寿六十九岁。生子六,维帜、维经、维岱、维岳、维华、维烜。我们高祖是四子维岳一脉。维岳生四子,我们是长子日耿之后。日耿生二子,永棠和永炜。邵统寿太公的赞词:“东陵承启堂,教子有义方。庭椿犹未老,桂子已流芳”。
大家看到这本房谱后,结合下邵老人的回忆及民国《镇海县志》记载,确定邵子平就是下邵人。此外,还解开了不少关于地方历史的谜团。原来他家祖父邵永棠,字继品,一名鹤卿,在清末去杭州做生意,在运河边开设“邵协兴”砖灰店,生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邵贞椿;次子邵贞波,就是邵子平的父亲邵毓麟。因为出门早,同家乡联系少,又因为家谱的缺失,所以直到今天才得以弄清楚。
赞词“东陵承启堂,教子有义方。庭椿犹未老,桂子已流芳”中也透露了很多信息。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安乐桥旧为东陵渡”,当时对“东陵渡”无法理解,东边山上有皇陵?现在明白原来“东陵”指的就是邵姓。“东陵”指秦时东陵侯邵平,“安乐”是邵雍的别称“安乐先生”,这些都是代指邵姓居住的地方。后面三句也解开了一个谜。县志记载,嘉庆十八年(1813年)举人邵维华。关于邵维华,民国《镇海县志》及《浙江乡试录》里都有记载,但只写籍贯镇海,再也查不到其他任何信息。在赞词意思里就可以了解到,邵统寿的第五个儿子邵维华就是这个举人。
不懈努力,促成《拉贝日记》公开
邵子平1936年出生于南京。邵子平生逢乱世,先因父亲邵毓麟任横滨总领事,出生后就远渡日本,未满三月因被日本“特高”所逼而撤退回国,之后不幸赶上抗战爆发,遂一路沿长江逃难到重庆,在陪都度过了童年,所以邵子平至今还能讲一口正宗的重庆话。
抗战胜利后,邵子平跟随父亲回到南京。然而时局动荡,国民党败北,邵子平随父母辗转迁台。对于年幼的邵子平来说,这段生活可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对邵子平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8年,邵子平从台湾大学法学院毕业,而后留学法德,在全程奖学金资助下,于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学业完成后,他先后在西德汉堡私立学术机构研究会、台湾成功大学商学院、台湾经济部秘书处国际经济组、密歇根大学法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 1、微信图片_20171220075047.jpg 33KB 已下载 0 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宋--程颢作《邵雍先生墓志铭》
下一篇:宋史翼卷十,邵溥、邵博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3 23:32 , Processed in 0.05450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