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983|回复: 0

转:召公姬奭身世考证(二) 共四

[复制链接]

380

主题

614

帖子

4687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87
QQ
发表于 2018-10-17 15: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绍兴邵永庆 于 2018-10-17 15:43 编辑

召公姬奭身世考证(二)
召公奭与西周燕国的建立
王彩梅·1994年

二、召的地望
在文献记载中,提到召公奭的名称时,有时也单称召公,或称召伯、召康公、太保奭等,“奭”是其名,这在《尚书,君奭》、《顾命》等篇中均有明确记载。《说文》第四篇上丽部奭字下,在解释“奭”字时亦云:“此燕召公名”。而燕召公之“召”字,则是个地名。《史记·燕召公世家索隐》云:“召者,轰内菜(采)地,奭始食于召,故日召公。”《史记集解》引谁周日:“周之支族,食邑于召,谓之召公。”《诗·甘棠》毛传云:“召伯姬姓,名奭,食采于召。”这些资料说明,召是地名,召公奭因食采于召而称“召公”。可见,“召”地为召公起家的地方,是他最初受封的采邑。但“召”在何处?其地理位置在史籍中也是可以考见的。《诗·周南召南谱》: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考《禹贡》雍州,在今陕甘一带,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北。山之南为阳,所谓“岐山之阳”即岐山之南。可见,这里所说的召之地望,当在今陕西省岐山之南,约当今陕西省岐山县一带。其它文献所记也与此相当。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谈到召穆公时,杜预注云:“召,采地,扶风雍县东南有召亭。”《水经注))卷十八渭水:“雍水又东通邵亭南,世谓之树川亭,盖邵、树声相近,误耳。亭,故邵公之采邑也。京相播日:亭在周城南五十里。”《括地志》云。“邵亭故城在岐州岐山县西南十里。”这里所说的召地的位置,是处于周人先世太王古公宜父所迁居的地区。古公宜父原居于幽,因避戎狄的侵扰,迁居于岐下。此事在史籍中有明确记载,《史记·周本纪》云:“(古公宜父)乃与私属遂去幽,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片经》中有的诗篇也描述了这段历史情况,《诗·大雅·绵》:“古公宜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鲁颂·闷宫》也提到古公宜父所居之地距岐不远。其诗云:“后翟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此处之“岐”是指岐山,“岐下”即岐山之下,这一点古有定说。孔颖达在“绵”篇中注“岐下”时说:“岐山之下”。岐下为岐山之下,“岐之阳”当是岐山之南。这与前面提到的“召”之地望是相符合的。召在岐山之阳,正处于古公直父所迁居的区域以内,而召作为召公奭的采邑则是较晚时期的事,其具体情况在《史记.燕召公世家》有以下记载:“召者戮内菜(采)地,奭始食于召,故曰召公,或说者以为文王受命,取岐周故墟周、召地分爵二公,故诗有周召二南,皆在岐山之阳,故言南也。”此事在《诗经》中已有记载,《诗·周南召南谱》云:“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歧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施先公之教于己所职之国。”i((寺·大雅·文王有声》云:“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这坦是说,“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以后,便以丰为都城,迁都于丰,并将原岐下地区的周召二地分给周公旦、召公奭作为他们的采邑。这个记载告诉我们,召公奭所以被称为“召公”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也就是说是从文王定都于丰以后开始的。岐下,是指岐山以南的地区,这个地区很广旷。召地在其中的子-l么位置,近年来经考古发掘,也有了一些具体的了解。今陕西竞内是周人活力的重要地区。多年来,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西周青铜器以及西周的遗址和墓葬,主要分布在陕西中部的渭水流域,其中周人的早期遗存主要是分布在渭水北岸。分布的最密集之处,则是在今岐山、扶风县境。据考古学家研究,周先人古公宜父所定居的岐邑就在今岐山县境内萝。召公奭的采邑“召地”,一也应在这个地区。

三、关于周、召分陕而治和召公年寿问题

与召公奭有关的,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即周公、召公分陕而治。此事也见于古文献记载,《春秋·公羊传))隐公五年:“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史记·燕召公世家》:“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这个“陕”在何处?据东汉学者何休云:“陕者盖今弘农陕县是也。”④对于周召二公分陕之说,古今以来,都有学者对此抱怀疑态度,宋王应麟在《诗地理考》中说:“朱氏云,公羊分陕之说可疑,盖陕东地广,陕西只是关中雍州之地,恐不应分得如此不均。”这是从地理面积上考察提出的怀疑。这个怀疑是有道理的,清代学者梁玉绳对分陕之说也有同样的怀疑,他作了一香考证,认为分陕之说的“陕”字有误,他在《史记志疑》卷十九中说:“各本《史记》多作`陕’(原注:从两“人”,音甲)。或作“陕”字(原注:此从两“入”)。《公羊释文》日`陕’,一云当作`郊’,`王城郊鄙’。余谓作`陕’为允。吴氏《别雅》日)((著扶碑》`分陕之治’,《隶释》云`反`陕’为`郊’,此用字之龚者”。,案陕与郊本不相同,隶书灾字多变作`夹’,而`夹’字形与`灾’近.故`陕’亦变从`夹’,且又左右互易,则与`郊郡’字无别矣。然《公羊释文》一作`郊’,古洽反,是`分陕’元有两传,或碑本所用正为`郊那’之`郊’,如陆氏后说,则非反`陕’为`郊’,而用字不为异矣(原注:《集箭》于`陕’字注云:地名,周召所分治)。”按照这里的说法,所谓“分陕而治”,实际上应是分陕而治。此“陕”字即“陕那”,其地在今河南洛阳,这里正是中原地区,也是周王朝的王城所在地。将两种说法比较起来,分“陕”之说比分“陕”之说较为合理一些。关于召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的年寿,一直是被人所关注的。商末周初,周室的几个领袖人物,如文王、武王、周公等人的寿命都很长,据东汉王充在《论衡·气寿篇》中说:“文王九十七而莞,武王九十三而崩。周公武王之弟也,兄弟相差不过十年。武王崩,周公居摄七年,复政退老,出入百岁矣。”按照这里所说的文王、武王、周公所活的年岁,都在九十以上。然而在当时,寿命最长的还是召公。召公经历了文、武、成、康四代,他是“四朝元老”。召公是古代著名的长寿者,《孟子·尽心篇》“获寿不贰”下,赵岐注云:“买若颜渊,寿若召公”。这是把召公当作长寿的典型,召公究竟活了多少岁?《论衡·气寿篇》云:“召公百有余岁矣……传称,召公百八十。”《风俗通》卷十七《七国篇》载:“召康公寿百九十余乃卒。”说召公活了一百八、九十年,这有些夸大,然召公寿命很长,这确是事实。召公究竟活了多大,这可以从周公的年岁,1,推知大致情况。据《论衡》所记,召公为周公之兄,周公活的年龄就很大,《论衡》引《风俗通》说:“周公年九十九”。又据《史记》记载,周公死于成王在位时期,周公死时召公仍建在,召公既然为周公之兄,此时的年龄当然要超过九十九岁。成王死,康王继位,这时召公仍建在。《尚书·顾命》序云:“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此事在《史记·周本记》中还有稍详细的记载,其文云:“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可见,召公还是成王的顾命大臣。成王死,康王继位,召公仍为太保,召公死于康王在位时期,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康王二十四年“召康公莞”。康王在位二十六年(斌帝王世纪辑存》),则召公死于康王后期。据上述内容,可推知以下情况:周公死于成王时期,年已九十九岁,此时召公至少也与周公同岁,据《帝王世纪》载,成王在位十六年,康王在位二十六年,而召公死于康王后期,则召公死时的年龄,当时一百多岁了。正因召公具有这种超乎常人的寿命,所以在古代才被看作是长寿的典型。召公奭不仅仅是个长寿者,他在周初的政治舞台上还是一个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显要人物。但是,像他这样一个人物,死后葬于何处?在历史上一直是悬
(待续)




上一篇:转:召公姬奭身世考证(一)共四
下一篇:转:召公姬奭身世考证(三) 共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5 05:10 , Processed in 0.05260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