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宗亲邵伯周先生
编辑按:鲁迅文学奖,创立于1986年。这是以中国新文化运动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项,与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江山邵氏出人才,邵伯周先生,原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顾问,其著作《茅盾几部重要作品的评价问题》,获“鲁迅文学奖”。让我们一同跟随邵作彬先生笔墨,揭起历史的面纱,了解邵伯周先生的人生历程……
以下是正文:
江山市石门镇理余村的邵伯周(以下尊称伯周兄)是大学名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同时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专家。他一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成就卓著、名声远扬,是我们邵氏家族的大秀才,是我们邵家的光荣和骄傲!今年是伯周族兄诞辰一百周年,作为族亲,理所当然应采取各种形式加以纪念。
一
1924年8月24日,伯周兄生于石门镇理余自然村,这村百十来户人家,大部分住户姓邵;村庄坐南朝北,背靠青山,稳若金汤,面对田畴,视野宽广,村上古木参天,绿荫覆盖,风景优美。一条小溪穿村而过,给村民的灌溉、洗涤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伯周兄的家庭是教师世家,祖父邵容裕,系前清秀才,乡村塾师。在伯周兄龆龀之年,祖父就教以识字,予以启蒙。父亲邵德度,小学教师,曾在石门、淤头等四所小学担任过校长。伯周兄有两个弟弟、四个妹妹,解放前,只有伯周及二弟在校读书。母亲徐根妹,是个家庭主妇,曾赴沪住过几次,但因习惯生活在农村,不适应大城市生活,后又返回理余老家,在93 岁时离世,虽已高寿,但伯周兄当时仍悲痛得流泪不止。
初小四年,伯周兄是在自己老屋西边的本姓祠堂里度过,高小二年去了父亲任教的淤头小学,他不曾享受过多少童趣,活动的范围仅局限于小小的村子里。他在回忆中写道:宅基地、小祠堂和香樟树下,是我童年的乐园。
十五岁时,伯周兄考进了志澄私立初中,后又转入江山城里的县办中学,该校的教育极为严格,临毕业时,班上35位同学仅有18人拿到毕业文凭。19虚岁,他到白石小学任教,期间由于日寇入侵,学校停课。当时,房子被烧,乡亲被杀,正常生活秩序彻底被打乱!对此,伯周兄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从中,使他深刻体会到富民强国是多么重要,在他年轻的心灵里暗暗想定,今后一定要为国强民富好好出把力!日寇败走后,他又去了白石小学。教学之余,他读到了叶绍钧、夏丐尊等人的散文,从而受益匪浅,他也曾尝试着写文章寄到城里的一家小报,而后,居然被采用了。在此期间,他还自学高中课程。二十岁,考入了由上海南迁至仙霞的肇和中学,读高二时,转学到一直在迁徙着的浙江省第一临时中学。1945年初,全班十来名同学并入石梁镇的衢州中学,毕业时,欣逢抗战胜利。这年9月,高中毕业的他,先到石门小学任教半年,后到萃文中学工作一年半。1947年夏,他考进国民政府办的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文科,念师范专业,负笈离乡,走进上海。在校期间,伯周兄听过吴文祺老师的几次关于“五四”新文学讲座,这对他起了思想的启蒙。
初到上海,他只是埋头读书,很少顾及社会上的事,但当时的形势也使伯周兄的思想渐渐发生了变化:他读了艾思奇《大众哲学》,让他受到了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之后又看了油印版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借看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让他初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后,又参加了反对美帝扶植日本的营火晚会,听完一系列的演讲,都受到了深刻的形势教育。
此时,伯周兄开始写文章,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问题和对人生领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以及对解放军的向往和憧憬。从此,他与笔墨结下了不解之缘,写作成了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5月下旬,上海解放,同年6月,伯周兄从旧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国文科毕业,经接管学校的军代表推荐,进上海市军管会市政教育处主办的“教育研究会”,学习马列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学习,政治觉悟得到提高,在此期间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冬,伯周兄被选派到皖北宿县参加土地改革。1952年春,又被选派参加“五反”运动。经过这些政治运动,伯周兄思想得到进一步提高。1953年3月,伯周兄调到新创办的华东速成实验学校任教。之后便一直在上海工作(除60年代被派出国一段时间)。1954年8月,新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他执教中文科的“现代文选及习作”。1955年9月,在上海师专、上海第一师范、上海师院执教“中国现代文学”。1957年9月,伯周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58年,任现代文学教研室副主任(未设正职),伯周兄从独立执教“中国现代文学”这门课程起,开始了他的“立业”征程。
二
伯周兄从教期间,挤出时间关心和从事学术研究。在这方面,他情有独钟,颇有见地,更具有超凡的毅力。伯周兄不畏艰难,刻苦钻研,勇于攀登;他善于独立思考,知难而进,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表现出邵氏家族倔强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凭着他的睿智,及这股毅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
伯周兄先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和建设,他编写了《中国文学教学大纲》和讲义,参加编写了《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主持编写了《中国现代文学讲义》《中国现代文学史讲义》《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等教材。他的学生曾说过:“邵老师是我校现代文学课程的首创者,更是该文学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优秀老师和学者。”
1956年3月,他完成了《鲁迅研究概述》写作,该书对鲁迅生平、思想、文学艺术诸方面的贡献和成就,作了全面介绍。此作,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对促进鲁迅研究和现代文学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
伯周兄是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接着他又对现代文学史上的另一位巨匠——作家茅盾(当时在世)作品进行研究,他写的第一篇关于《子夜》论文,发表后得到同行的赞赏和支持。1959年5月,他的第二本著作《茅盾的文学道路》与读者见面,该书是新中国成立后全面研究茅盾文学创作的第一部著作,在书中,以较多的材料、较系统地叙述了茅盾在“五四”运动后三年间的文学活动;同时兼顾到各时期的历史背景,把作者的文学活动与当时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评论,比较清楚地阐明了茅盾的思想、创作的意义以及他的文学活动、政治活动的社会意义,从而由一个侧面、以一个实例、揭示和阐明了新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根本规律。
1971年1月,伯周兄参加由教育部主持、由北京大学等三校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参考资料》选目审查会议;参与筹备成立中国高校现代文学研究会,并担任常务理事;1983年,受教育部聘请,审阅《中学教师进修高师专科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同年参加由北京师院、天津师院等四座高校合作的《简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会议,并被推举为主编,负责全书的统稿和审定。在这之前,伯周兄还主持了在上海举办的当代文学研究学术讨论会,商定《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大纲的分工。
由于伯周兄的学术成就和在学术界的声誉,1980年7月,他当选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以后又多次当选,直至九十年代被聘为名誉理事)。1981年9月,担任《茅盾全集》编委,同在此月,伯周兄又参与筹建中国茅盾研究会,1983年当选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他的这些任职与活动,有助于中国相关学术事业的进步与繁荣,也为上海师范大学在国内赢得了声誉。在文学研究所八年期间,除带研究生外,著作亦颇为丰富,前后共发表论文三十多篇,之后陆续出版四本学术专著,分别是《茅盾评传》《阿Q正传研究纵横谈》《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人道主义与现代文学》。其中《茅盾评传》一书,内容关于茅盾的传记和评传,多达33万字,该书填补了有关这方面的空白。
伯周兄在学术道路上初揽胜果,前辈们赞赏他,同行们尊崇他,由衷地感叹他取得这些成就。但,他没有停止脚步,当他正想攀登另一个学术高峰时,1959年,教育部夏选派他以专家的身份赴越南河内师范大学讲学,担任中国专家组组长,成为上海师范大学出国讲学第一人。1960年5月12日,赴越南访问的周恩来总理接见援越的中国专家组的组长们,伯周兄受到了周总理接见。总理说:外事无小事。伯周兄铭记在心,并致力践行。
1963年,越南人民政府授于伯周兄“友谊奖”。这当中,还有一个小小插曲:在1960年上半年,上海师大进行第一次职称评定,有人鉴于伯周兄的学术成就,提议评他为副教授,但也有人说:等他回来后再评吧。没想到,这一等,就让他等了二十年。对此,他毫无怨言,思想情绪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工作仍满腔热情,从中表现出了他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怀!
三
伯周兄的身份是教师,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是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的“副业”。事实证明,伯周兄极其善于妥善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都取得了耀人的成绩。其实,两者是互为关联,是同一事业的两个方面。据他的学生(后留校任校团委书记和学报编辑部主任)杜守华同学回忆道:伯周先生是我们终生难忘的杰出教授,回想到他当时讲课,非常认真负责,既有丰富的形象思维,又有深刻的逻辑推理。
“除讲授外,还善于与学生讨论、交流。邵老师是我校现代文学的一代宗师,又是我们最最敬爱的一位老师。”这是他学生对他的评价。
1978年,伯周兄回上海师院中文系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任职后,他一是组织教研室力量,分册编写、分册刻印《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中国现代文学史讲稿》,以急教学之需;二是放手让青年教师上课,课后进行评议,并指导青年教师撰写论文,且亲自修改;三是为本科生开“鲁迅研究”等选修课;四是带教1978年起始的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开设“鲁迅研究”“茅盾研究”等学位课程。
1985年,伯周兄在上海师大成立文学研究所工作8年。期间,他在所里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带研究生。按他的要求,研究生必须杜绝饰物,要踏踏实实做学问。据他带的研究生唐小林(该生后曾在四川师大任文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回忆,说邵老师治学谨严朴实,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主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还说邵老师上课内容生动丰富,关联着学术界最前沿、最敏感的问题。他让研究生搜集资料,撰写论文,参与到相关的学术论辩中去。还积极推荐给报刊发表,有一研究生在伯周兄的指导下,写出了二十多万字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
伯周兄引导和呵护了一批又一批研究生走上学术之路,在他鼓励和学术精神的影响下,更多学生如同他撒下的种子,在高校的学习园地里发芽、开花、结果。为此,1987年,上海市文联颁给他培养优秀人才荣誉证书;1991年,上海师大给他记大功奖励。
1959年夏,中文系教师邵伯周(前排坐者左六)由教育部选派赴越南河内师范大学讲学,并担任中国专家组组长,成为我校出国讲学第一人。(源于上海师大档案博物校史公众号)
四
伯周兄六十年的辛勤耕耘,成就斐然,成果丰硕;而他治学的精神、方法和经验,更是一笔宝贵财富,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秉守求实、求真、求是的史家精神;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提出并运用“真、善、美”统一的文学批评准则;
三是与时俱进,融汇新知,有鉴别地把新观点、新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中;
四是开拓、创新、勇于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
他的成果有目共睹,付出理应回报。鉴于伯周兄的水平和能力,及所创造的业绩并作出的贡献,党和人民给了他满满的荣誉:
1998年,获国家级奖项——鲁迅文学奖(理论批评类);之前,曾荣获上海纪念茅盾诞辰100周年论文一等奖;
2001年4月,赴桐乡参加纪念茅盾逝世20周年学术讨论会,获茅盾研究突出贡献奖;
2009年获中国作家协会为褒扬老作家为新中国文学事业60年作出贡献的证章、荣誉证书;
同年,获上海市委组织部和上海市教卫党委分别颁发的荣誉纪念章、荣誉纪念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12本著作——《平凡的旅程》。
也在这一年,上海师大建校55周年,学校赠送给他一个由著名国画家刘旦宅画作——《李杜论文画》瓷盘,以表彰他为师大作出的杰出贡献!
五
伯周兄是个很有知识涵养的文化名人,也是一位通情达理、平易近人的慈祥老人,更是为邵氏家族增光添彩的孝子贤孙,是邵氏家族的楷模榜样!
为写此文章,我特意到他老家理余。进村,问村人,伯周兄及伯周兄一家,村人几乎众口一词:“了不起。”个个都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他们一家口碑相当好。
提及谱牒之事,听他的堂侄振民说,他堂叔离休后回家探亲时,曾找过父老乡亲一起座谈,表明自己有续修家谱的想法。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这难免让他有点失意,只好带着一种遗憾的心情返沪。
2011年,本市几位宗亲,提出要续修《须江邵氏宗谱》,承蒙宗亲厚爱,推举我领衔人。我不能辜负宗亲们的期望,全力挑起这副担子。为了让宗谱封面庄重美观,使其更具份量厚重。我做了以下两点:一则我冒昧地寄函北京,邀请素不相识的华泽宗亲题写谱名,结果出乎意料,顺利地达到目的;二则为家谱作序,我又与继洪兄(伯周兄的堂弟,住在理余)专程去了上海,拜访伯周兄。因为未晤面,我心中难免有些忐忑不安,总担心——大学问家会不会架子很大,瞧不起来自乡下的小弟?提出要他为谱作序的要求又能否答应?然而,接触之后,所有顾虑都一扫而光!
在我们还没有到达上海时,他们夫妻俩早早把中午便宴安排好了。就餐时,因身体原因久不上餐桌的伯周兄,特意坚持作陪,且格外热情,还特别健谈,详细打听家乡的近况,继洪和我一一作了回答。当我们告诉他家乡正在做续修宗谱的事时,他高兴地笑了。待我提出要他为新修宗谱作序时,他毫不含糊,一口答应,说:“作为邵裔子孙,一名知识分子,为谱作序义不容辞!”他还说:“谱牒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谱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你们在八十多年后重修宗谱,任务繁重,功德无限。”他对本姓七修宗谱概括了四句话——螽斯衍庆,朴者在野,秀者在庠,继承创新。他老人家还一再叮嘱——对一些事业有成,并在社会上有影响者,要给于立传和报道,以激励后来者更加奋发有为。我们觉得他的话说得很有道理,都把它牢牢铭记在心。走出他家门,内心充满感激之情,情难自禁地对俩位老人肃然起敬!之后,更使我们想不到的是,时隔不久,我便收到了他寄过来的序谱,速度之快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心怀感激!
2013年末,我受邀前往山东枣庄为《中华邵氏统谱》审阅稿件,统谱主编泽源先生听说伯周兄的学识名望,要我陪他赴沪拜访伯周兄,请他审定全国邵氏辈份诗稿(100个字),并为《中华邵氏统谱》作序。我不免有些为难——伯周兄已九十高龄,身体状况欠佳。但拗不过泽源主编,最终还是陪他去了。到了伯周兄家,俩老仍像上次一样,满腔热情接待,还说:“本家人从山东远道而来,很不容易,十分难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谱写序,此事于情于理,都不该推诿。”后来,伯周兄不仅为邵氏一百个字的字辈诗过目修正,也为统谱作了序。泽源主编对此非常感动,激动地说:“到底是一家人,天下邵氏一家亲!”
伯周兄这个大家庭,极好地继承了本姓的良好家风。他一生勤勤恳恳工作,堂堂正正做人。他身为享受局级待遇的离休干部,但在穿着及生活上十分简朴;他个子不高,却是满腹经纶。在校是一位受人称赞的名教授,在家是一名受大小尊敬的好家长。他这个大家庭,不愧是书香门弟——和睦文明,子贤孙孝,小辈们个个都有较高的素养和学历,晚辈中大学生、硕士、博士比比皆是,令街坊邻里羡慕不已!我们知道——这是伯周兄夫妻平时言传身教的直接结果。
在理余,我还听继洪、振民说,伯周兄的妻子姜美文为人也很不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集中了中国妇女的各种美德。伯周兄事业有成,离不开她的全力支持和帮助。她是上海奉贤人,优秀的小学教师,比伯周兄小一岁。自1955 年初结婚以来,俩人相濡以沫,互敬互爱,志同道合,平时很少为生活琐事吵过嘴,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中相互照顾。伯周兄称妻子是“良师”,是“内贤助”。不言而喻,伯周兄在内心深处对美文大嫂是深表满意、感激的。难怪,在九十多岁时,还特意写了题为《绿杨芳草永不朽》赞美文章送给妻子呢!可以说:这样坚贞如一的夫妻关系也是我们邵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值得学习,值得继承发扬!
……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8年12月18日,伯周兄逝世于上海,享年95 岁。虽然,伯周兄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永在,他的家国情怀始终激励着我们每一位邵氏宗亲。他的形象酷似一座高大的丰碑,始终矗立在宗亲的心目之中。在他诞辰100 周年之际,让我们缅怀他的高尚情操和不朽业绩,奋发向前,为族亲争光,为国出力!
邵伯周先生
伯周兄,安息吧!在此,可以告慰您在天之灵的是:本市宗亲真诚团结,友好相处,遇事有商有量。全市各聚居地的宗亲代表,每年都有欢聚的机会。召邑文化研究会通过换届,充满活力,邵氏事业方兴未艾,蒸蒸日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班子成员具有无私奉献精神,一致表示要为本姓氏谋福尽力,聚集到一起,无论辈分高低,都亲如一家人。我们打算,把您不平凡的一生,您辛苦创下的璀璨业绩,通过召邑文化研究会的会刊和其他各种传播渠道,广为流传,以让更多的人知晓。坚信在您的精神引领和感召下,将会有更多的邵氏精英在世界各地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让我们拭目以待!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写此文记之。
2024年11月25日
作者:邵作彬
编辑:邵雯瑜 邵明霞
校对:邵小泉 邵文霞
审核:邵春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