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5|回复: 0

青山埋忠骨 后人犹记之--桐庐八旬老翁独自守陵十三载

[复制链接]

2186

主题

2477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417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山埋忠骨 后人犹记之
http://www.tlnews.com.cn/2014年02月27日 09:34:49 杭州日报
——桐庐八旬老翁独自守陵十三载
  记者 杨蓥晖 桐庐记者站 陶元 通讯员 唐志立  
  八旬老人邵关兰每天都要去趟钟山烈士陵园,打扫门庭,擦拭墓碑。13年来,年迈的他在这里做了两件事情——修墓和守陵。
  长眠于此的是23位解放军战士,15位有名字,被铭刻在纪念碑上,8位没有名字,被老邵他们记在心里,就像未曾谋面的老朋友一样。
  2001年,老邵看着自己年岁已高,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好过起来,就索性把企业交给了儿子,决意要上山“陪陪”他们,“别人19岁就为了我们牺牲在这里了,现在我们富裕了,更应该知道感谢他们……”
  家门口的战役
  1949年,老邵才16岁,那年5月,他在家门口目睹了一场惨烈的战役。
  当月8日,原国民党192师万余人从安徽芜湖向浙江桐庐逃窜,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2军36师106团奉命追击300多公里后,终于和108团把192师合围在钟山乡吴宅村一带。
  老邵回忆说,“打了两天两夜,枪炮声都听疲了,还看着很多人被抬下来,娃娃脸的都有。”
  这场局部战役最终以二野胜出告终,从可查的史料来看,可以用“辉煌”来形容——击毙和俘虏900多人,缴获机枪100多挺、六零迫击炮30多门……
  但老邵和吴宅的村民们心疼这几张牺牲的娃娃脸,四处筹了些棺木,把他们葬在村北的洪坪岭上,其中最小的战士叫平春旗,才19岁,河南荥阳人。每每清明,村里人都会去墓地祭扫,和自家的亲人一样。老邵说,“没有他们,哪有现在的我们?”
  年过七十的修墓人
  2005年,年过七十的老邵已经“陪”了这些战士快5年了。看着矗立在这里已经40年的水泥纪念碑慢慢褪色、风蚀,心里不是滋味,“是该修修了,跟不上时代了。”
  修墓要钱,县里只能给10多万元,老邵一核算,这个数字哪够?老邵顶着村老年协会会长的名头,到县里的单位一家一家去“跑钱”,烈士陵园门口就是钟山乡车站,老邵每天早上5点就出门,赶在7点前到各个部局大门口守着,“早上领导都在,说话管用。”
  钟山这个地方产石头,老邵家也有家加工石料的小厂,修陵园要石料,他就发动儿子邵梅盛捐石料,折算成人民币,大概是5160元,这么一来,钟山近百家石材企业都来捐物了,最多的捐了3万多元的石板石栏。
  一年后,钟山革命烈士陵园修成了,古石幽香,苍松翠柏,前后花了80多万。
  等来了烈士家属
  2012年10月,老邵接到了一个从河北邯郸打来的电话。
  一阵寒暄后,问他名单上有没有一个叫“肖宗林”的人?老邵想都没想,回答他,“有,是你们邯郸人。”
  肖宗林的名字刻在纪念碑的最后一个,二野第36师106团2营6连战士,牺牲时才25岁。过了几天,肖宗林的侄儿肖永弘带着三位亲戚,从邯郸开车赶到了钟山。
  老邵说,“他们说都已经找了十多年了,按照当年106团的行军线路,跑了很多地方,这次终于找到了”——他们哪知道,1949年之后,106团起码改了3次番号,还去上甘岭打了朝鲜战争,去云南文山州打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肖永弘看着高耸的纪念碑,又看到叔叔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老泪纵横,他对老邵说,“你们没忘记他啊,我们真的谢谢你们了。”
  临走前,肖家死活留下了2000块钱给老邵,老邵觉得这个钱不能自己收,喊了个当地的石匠,在记录捐款名单的整面墙壁上,刻上了“肖宗林烈士侄儿,肖永弘,2000元。”
  清明将至,这些天,老邵比平时会多待在陵园里一会儿,像往年一样,接下来会等来一批戴着红领巾的学生,慕名而来的党政机关人员,以及自发而来的群众,老邵嘟囔了一句,“不知道今年还会不会有烈士家属找来?”
生活要有点信仰
  杨蓥晖
  老邵的事情,看着让人感动。我连问他好几遍,这么多年,为什么会这么做?老邵就回答了我一句,“没有他们,哪有我们?”
  对的,没有他们,哪有我们。百年间,我们国家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才换来现在的盛世局面。这些,理应珍惜,理应学会感激。在这点上,老邵和施以援手的那些人们,的确做到了,也感谢他们。
  老邵守的是一方陵园,其实守的是自己的生活信仰,往大里说是爱国,往小里说是友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在生活中,唯不能缺位和分道扬镳的,是自己有价值的信仰力量和精神命脉——愿逝者安息,生者珍惜。
原标题: 青山埋忠骨 后人犹记之
作者: 网络编辑:俞俊




上一篇:闲话族谱【乡居笔记】---阿哥 雨初堂
下一篇:兰溪寻根之行----- 邵水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5-2-5 17:42 , Processed in 0.04353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