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816|回复: 0

《同安邵氏渊原》一文纠错

[复制链接]

2151

主题

244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25
发表于 2021-11-23 14: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同安邵氏渊原》一文纠错
(与台湾邵铭祥宗弟交流)

    昨日朋友送我一本同安区政协2000年出版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考辑》。细看该书第148—150页刊载的蒋文转与邵家深宗长(1926—2004年)合撰《同安邵氏渊源》,发现该文有几处明显错误,已流传多年,特予指出,希望有关部门及引用此文者,认真加以纠正。
1、据台湾三重邵氏旧谱(或资料)的世系推算,同安邵氏邵蕤英等29户,实际是于“道光年间迁台”的。称这29户于清乾隆年间迁台,系错记又误传。2011年续修同安邵氏宗谱时,也照抄此说,均应攺正。
2、《同安邵氏宗谱》自明正德三年(1508年)由五世四房祖,“乡飲大宾”(族长兼村长)廷敏公(讳聪,塔埔尾一世祖)始修,记载自元末一世时通祖始迁同安以来,到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壬子年)最后一次续谱,约四百年间邵氏的宗支世系,后因故停止。最后一次续谱(1792年)前二三十年迁台者,在其名下均记有“迁台”字样。这些老谱记载的迁台宗亲名字,2011年续谱时,汇编成《谱载外迁台湾裔孙登记表》(共37人户)”,刊载于续修《同安邵氏宗谱》第638—639页)自此以后迁台湾的邵氏裔孙,因宗谱自此停修,世系断代而失记。
3、清代道光帝是乾隆帝(1736—1795年在位)的孙子,两人相距近百年。清代道光时期(1821—1850年)共三十年,这时段迁台的,同安老谱就没有,也不可能记载了。故称这些记载道光之后迁台的邵氏名字,是出自同安邵谱,明显是错误的,没有依据,实际是从台湾回传的。
4、所以邵家深宗长应邀撰写于2000年的《同安邵氏渊源》(刊于《同安文史资料  姓氏考辑》第148—150页)列举的这批迁台邵氏,并不是出自同安老谱的记载。据台湾三重邵氏宗谱主编邵铭祥先生回忆,是转抄自台湾传回的迁台先人的记载,当时误认是乾隆年间迁台的(乾隆迁台的邵氏另有其人,早了八九十年)
5、同安明清老谱记载迁台的,都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最后一次续谱之前。这批迁台邵氏,与台湾先辈记载的,道光年间迁台的邵氏,同样出自同安的橄榄岭,但并不是与先前乾隆及之前迁台者,同为一批人。当然两批人之中也有先辈晚辈,父子、叔侄的血缘关系,有待考证。
6、这个失误很可能是与家深合作,署名“第一作者”(原县委统战部秘书)的蒋文转先生,在修攺定稿时凭猜测出的错误。
7、该文中同样出自蒋氏的错误,是把柑岭村现在下辖的自然村“顶棋盘”,误改为“上橄榄岭”!实际“上橄榄岭”(对应于单一的自然村“下橄榄岭”,也有邵氏,但以杨氏为主)是同安邵氏族居地全部自然村“廿四社”的古时合称,其中包含“顶、下棋盘”在内。把“顶棋盘”误写成“顶橄榄岭”,作为当地“地保”的邵家深宗长,是绝不会出此低级错误的。因此,这只能是第一作者蒋文转,在修改定稿时,不求甚解出的差错。
8、古称“橄榄岭”的范围,除以今柑岭村下辖十多个自然村四千多人口组成中心村外,还包含今属新民镇湖甘村的七个邵氏族居的自然村近二千多人口,以及今属祥平街道“溪声社区”的“赤土楼”自然村(邵氏二房长支之一部,及二房二支之一部,近五百人口合居)。把“顶棋盘”自然村,误作“顶橄榄岭”,误差太大了!
9、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科进士邵天球,应是橄榄岭人,系同安邵氏大长房十五世孙,字元御,号鸣虁,曾任北京刑部教习(约相当于今公安部教育司处长),在橄榄岭宗祠与故居均悬有署名的进士匾(祖籍地晋江邵厝家庙也悬挂邵天球进士匾)。他退休后曾撰写《西山岩纪概》报送乾隆时县令任震远,要求封山育林,保护同安的“风水宝山”西山,被县令郑重采纳;县志载其墓在“西山前崙脊”。1928年版民国《同安县志》,因采写人员未深入调查,误将邵天球定为“双圳头”(今属东山社区)人。实际县城北侧“双圳头”村的几户邵氏,是同安邵氏二房二支七世文林公后裔,在今湖甘村的“棋盘厝”繁衍,传至18世贞迁公,于清末民初才迁居双圳头的,这几户外迁邵氏,并非邵天球直系裔孙,双圳头也并非邵天球的家族的居住地。查清代进士邵天球是邵氏大长房15世孙,至清代仍住橄榄岭,即今新民镇柑岭村“美宅仔”自然村。此文引用民国《同安县志》的错误记载,再次错定邵天球为“双圳头人”,必须认真纠正。可见县志的错误记载,必将以讹传讹,几十上百年也难以纠正!
10、另外,“东陵堂”表示邵氏是“秦东侯邵平裔孙”。这是中华邵氏著名的古老“堂号”,不是该文误写的“邵氏郡望”。因邵平在此守陵而封侯的“秦东陵”,在秦代国都咸阳方圆五百里的“京畿”范围之内(即今西安市灞桥区灞桥镇邵平店村一带),不可能在“京畿”内的此地,再设一“东陵郡”的行政建制(犹如今首都北京市范围内只设十多个区,不可能再设地级或副省级的市一样)。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历朝历代,都没有设过所谓“东陵郡”(约相当于今地级市),邵氏怎能成为这个不存在的“郡”的“望族”,又何来“东陵郡”的“郡望”?这一谬误,宗亲群里一再澄清,但各地(尤其浙江)仍有弄不明白的人。
     此文请转海峡两岸邵氏阅读,希望能纠正这些流传多年,以讹传讹的错误信息,还祖先历史以真面目,以告慰列祖列宗。
      (2021-11-23)




上一篇:再答邵书山本家
下一篇:老苏族谱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11-21 21:12 , Processed in 0.05657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