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绍兴辛巳战事新探 ———以南宋三衙诸军为中心 范学辉 ( 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宋金绍兴辛巳( 1161) 战事,三衙诸军作为南宋最主要的军事支柱,其表现关乎战事胜负。马军司主力暨殿前司两个军于战前西上京湖荆襄,实际上是中了金主完颜亮声西击东的诱敌之计,此举直接导致宋军淮西守御力量削弱,为金军直逼采石江面创造了有利条件。殿前司护圣马军参与的采石之战,挫败了完颜亮由采石渡江的雄图。步军司左右两军遂行的胥浦桥之战,则以近千兵马的折损为代价,迟滞了金军对扬州的突袭,淮东宋军刘锜部七万大军才得以经由扬州安然退回镇江,从而确保了南宋镇江段江防的安全,是一次极其典型的战斗失败但战略胜利的重要战役。在完颜亮遇弑之后,以马军司、步军司为主的南宋三衙诸军收复两淮,并趁势分别夺取了泗州、海州。马军司赵樽部在荆襄战区所遂行的蔡州之战,宋、金两军数度攻防易手,是马军司诸军继顺昌大捷之后再次打出赫赫威名的激战。 [关键词]宋金; 绍兴辛巳战事; 三衙诸军; 胥浦桥之战; 海州之战; 蔡州之战 [中图分类号]K24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3842( 2016) 04 -0018-11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 辛巳,1161) 九月,金主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起倾国之师南下伐宋, 宋、金绍兴辛巳战事爆发。绍兴辛巳战事,宋、金双方共出动大军近百万,仅在两淮荆襄的主战场,战线就不下 1500 余华里,堪称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大会战。战事的进程更是跌宕起伏,两军攻防主动权数度易手,金主完颜亮最终功败垂成并戏剧性地遇弑于瓜洲,南宋则就此转危为安。学术界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南宋名臣虞允文督师主要由建康都统司诸军遂行的著名的采石水战,以及由两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李宝指挥所部三千余人遂行的胶西( 唐岛) 海战。然则金军本不娴水战,遑论海战,南宋以长击短于采石、胶西取胜并不奇怪,两役就战况本身而言,甚至皆非为真正的激战。 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南宋,三衙诸军早已取代了镇江、建康和鄂州三大都统司等江上诸军,成为南宋最重要的军事支柱,事实上也是南宋朝野赖以立国的主要心理支柱。在战前部署阶段,围绕着三衙诸军的动向,宋、金双方已在斗智斗勇,马军司诸军主力暨殿前司精锐两个军共三万大军西上京湖荆襄,不仅集中展现了宋金两朝君臣运筹水平的高下,更极大地影响到了战争的进程。在战事进行过程当中,不论是粉碎完颜亮渡江雄图的采石、胥浦桥之战和增援镇江,还是完颜亮遇弑后宋军趁势收复两淮和夺取泗州、解围海州之役,以及荆襄战场之蔡州争夺战,三衙诸军皆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主要由步军司、马军司诸军遂行的胥浦桥、蔡州、海州三役,都是宋、金两军肉搏式的惨烈厮杀,都是真正的硬碰硬的恶仗。它们与采石、胶西两役一起,在宋孝宗乾道二年( 1166) 都被列入了最受南宋推崇的“十三处战功”之中①,是理所当然的。即使是采石水战,其实也是由建康都
【作者简介]范学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①(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九《边防一·十三处战功》,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50页 ·18· 统司诸军与殿前司护圣马军联合遂行的。淮东刘锜部,同样是以殿前司右军为先锋骨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衙诸军才是绍兴辛巳战事当中南宋一方倚若长城的王牌军,其战场上的表现,直接关乎战事的胜负,关乎南宋的生死存亡。对其进行专题探讨,无疑颇具发覆补白的研究价值。 …… 二、胥浦桥、采石之战: 步军司、殿前司诸军 绍兴三十一年( 1161)十月八日( 丁未) ,金主完颜亮亲提大军,自寿春渡过淮河。淮西宋军主力不过五万余,不及金军的五分之一,主将建康都统司都统制王权更畏敌如虎,先是望风而逃,不战放弃重镇庐州,坐视断后的破敌军姚兴部被歼灭而不救; 又“谓已得金字牌,令弃城守江”①,弃守江防屏障和州,狼狈逃归江南。该部原本五万大军,在一路狂奔南逃的过程中,部分被金军歼灭,部分溃散,过江后仅剩一万八千人,已然是折损过半,更士气低落,处于一触即败的崩溃的状态。惟有配属王权部作战的殿前司护圣马军,得益于“所部军马乃主上亲随”的特殊地位,得以优先过江,未失却“一人一骑”②,建置十分完整,仍然有较强的战斗力。完颜亮尾追王权部不放,不费吹灰之力即得庐州、和州等要地,大军直逼长江北岸,并就地打造渡船,试图由采石横渡长江。采石,江面狭窄,隋代韩擒虎曾由此偷渡,宋太祖亦由此渡江而灭亡南唐。金军兵临采石,一时间,江南大震。十一月八日( 丙子) ,在南宋江防危在旦夕的时刻,文官、中书舍人、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的虞允文挺身而出,他赶往采石前线,将采石的败兵组织起来,并督率军民,拦截金军渡船,粉碎了完颜亮自采石渡江的雄图,此即为著名的“采石之战”。在战斗当中,殿前司护圣马军独立负责薛家湾渡口的防御,以劲弓齐射金军渡船,“舟不得着岸,舟中之人,往往缀尸于板而死”③,取得了不小的战绩。战后,该军统制官王琪即因功被破格晋升为承宣使,宋孝宗乾道初年遂出任主管殿前司公事。对采石一役,古今史家之评说可谓多矣,此不赘述。采石之战前的十月十八日( 戊午) ,步军司诸军邵宏渊部也在真州胥浦桥与金军萧琦部展开了激战。这是南宋步军司诸军自绍兴五年( 1135) 创军以来,第一次在战场上与金军正面交锋。宋孝宗乾道二年( 1166) ,将此役列入“十三处战功”之中④。邵宏渊,是宋高宗朝三衙资深将领,惯使长刀,以“有关、马之勇”⑤而闻名军中。邵宏渊本在殿前司担任中军统制,但他不受殿帅杨存中重用,绍兴二十九年( 1159) 被排挤出殿前司,调任添差荆湖北路马步军总管的闲职,“罢从军”。只是因殿中侍御史汪澈等人举荐他“奋不顾身,真万人敌”⑥,方得改任江东总管,战前又调任步军司左军统制。两淮战局恶化之后,宋廷令他统一指挥步军司左军和右军进驻真州,以屏障淮东大本营扬州的安全。邵宏渊率部刚刚于十七日( 丙辰) 抵达真州,十八日金军萧琦部即蜂拥而至,一场遭遇战随即爆发。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极其悬殊,金军有十万之众,且多为铁骑,邵宏渊部虽有两个军的番号,然实际兵力并不多,总数也就在三千人上下⑦。尽管如此,南宋步军司官兵仍英勇据守真州、扬州之间的交通要道胥浦桥以阻击金军,战况极其惨烈,指挥作战的梁渊、元宗和张昭三员将官全部战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 “宏渊命将官三人拒于桥上,金人弓矢如雨,王师多死。城中老弱皆窜避,惟守家强壮,犹登城以观。正争桥间,敌实草以渡河,三将皆死。”⑧南宋名流刘宰所撰《仪真胥浦桥三将军庙记》更详记其战况曰: ——————————————————————————————————————— ①《宋会要辑稿》刑法七之三九,第6753页。 ②(宋)王明濤《挥鏖录·第三录》卷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页。 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四“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丙子”,第3788页。 ④《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九《边防一·十三处战功》第450页。 ⑤(宋)周南《山房集》卷八《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三“绍兴二十九年九月辛巳”,第3530页。 ①《宋会要辑稿》兵一九之九,第7085页。 ⑧《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三“绍兴三十一年十月戊午”,第364-3765页。 ·22· 敌以大军压之,军士愕眙,莫有斗志,三将奋臂一呼,士气百倍,张将军屡冲敌阵,为士卒先,元将军提军深入,手枭敌将,所向披靡。元力穷陷阵,而张亦殒命流矢。梁将军曰: “事急矣。”方将据浦自守,而敌以骁将锐卒乘之,梁单马直前挟骁将归,而锐卒捷出,忽断梁右臂,臂已断而气不衰,敌万众驰突,争欲剸刃,梁回顾叱咤,敌目眩胆落,竟不复加兵。梁顾援兵不至,度终不可脱,遂挟敌将堕桥下,卒与俱死。① 战后,真州地方为三将立庙。宋宁宗嘉泰元年( 1201) 四月,又再度扩建庙宇,刘宰遂有此记之作。刘宰,宋光宗绍熙元年( 1190) 进士及第,离其时并不太远,所撰又根据地方官在当地的实际寻访,多得之于当地父老的耳闻目睹,他对战况的叙述应是基本可信的。 胥浦桥失守之后,邵宏渊率军退入真州城内。金军经过胥浦桥激战,未敢轻敌冒进,“敌失骁将,且伺城内犹有留兵,谓向来数百骑不可当,况过此者耶? 惧不敢前,为之顿兵迟回”②。前后经过大半日的相持,邵宏渊待城中民众皆渡江南之后,方“毁闸板,退屯于扬子桥,真州遂陷”,即主动放弃真州,退保“扬州南十五里地”的扬子桥③。金军“得城不入,径自山路犯扬州”④。 宋金绍兴辛巳战事,古今史家多瞩目于采石之役,对胥浦桥之战措意者不多。就战斗本身而言,宋军既未能守住胥浦桥,又未能守住真州,纯属不折不扣的败仗,确似无足深论。然笔者认为,此战就战斗自身而言确为败仗,但在战略上却是价值连城的胜利,对整个战局走向的影响,其实并不亚于采石之战。因为从战略上看,完颜亮渡过淮河之后,其实是于淮西兵分两路,他本人取庐州、和州,直逼采石江面。万户萧琦则统领骑兵十万,“自花靥镇,由定远县取滁阳路,至扬州”⑤,经定远、滁州、六合、真州,直插南宋淮东的大本营扬州,以求截断刘锜大军的退路,然后会合淮阴南下的徒单贞金军,将其全部歼灭于江北,扫清由扬州渡江的障碍。也就是说,完颜亮其实是预设了两个渡江方案: 一是采石,一是扬州。对完颜亮而言,若能取近路由采石渡江,当然是最佳的结果。即使未能由采石渡江,如若萧琦能在刘锜之前占领扬州,切断刘锜的退路,与淮阴南下的金军将其歼灭于江北,两淮大局就会随之底定,金军也完全有可能由扬州之瓜洲渡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扬州之得失,关系刘锜七万大军的命运; 而刘锜大军的命运,关乎镇江、建康江防; 镇江、建康江防,则关乎南宋政权的生死存亡。孰能抢先进抵扬州,则是决定两军成败最为关键的因素。当十一月四日( 壬申) 镇江都统司所部溃败,瓜洲渡口失守之时,宋高宗惊惶失措“谕大臣放散百官,浮海避狄”⑥,又急欲上演解散朝廷、流亡海上的拿手好戏,南宋朝廷的慌乱程度,更甚于金军兵逼采石之时,原因也就在于此。 在两军这场以扬州为终点的生死竞赛当中,时间和速度的优势,本来都在金军一方。为了配合萧琦一军行动,淮阴一带出清河口的金军“不战,但为疑兵,以当淮东之军”⑦,目的是故意示弱,以吸住刘锜所部的主力,而刘锜果然轻敌冒进。十月三日( 壬寅) ,他命殿前司右军统制王刚等率部 “于清河口与金贼鏖战,杀死不计数目”,“又亲率军马,于当日在淮阴县十八里河口,遣统制官乐超等驾船过淮,用剋敌弓等射杀金贼,不计数目。大贼向北前去”⑧。十月六日( 乙巳) ,刘锜“自盱眙军引兵次淮阴县”⑨。十三日( 壬子) ,刘锜本人仍在淮阴与金军隔淮相持。直到十五日( 甲寅) ,刘
①(宋)刘宰《漫塘集》卷二十《记·仪真胥浦桥三将军庙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漫塘集》卷二十《记·仪真胥浦桥三将军庙记》。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之一三九,第6056页。 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三“绍兴三十一年十月戊午”,第3765页 ⑤《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三“绍兴三十一年十月辛亥”,第3757页 ⑥《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二十《边防二·刘锜皂角林之胜》,第461页 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三“绍兴三十一年十月戊申”,第3756页 ⑧《宋会要辑稿》兵一四之三六,第7010页。 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三“绍兴三十一年十月乙巳”,第3752页 ·23· 锜令: “遣兵渡淮,与金人接战。先是,锜遣殿前司策应右军统制王刚等,间以兵数百渡淮,金人退却,官军小胜。既而金人悉众来战,锜不遣援,节次战没者以千数。至是又遣刀斧手千人渡淮,或进或却,以退无归路,死者什七八。”①刘锜部或取小胜,或先胜后败,与金军在淮河南北岸持久纠缠,这其实是中了金军的诱敌之计。 萧琦则抓住淮东刘锜北上,淮西王权南逃的有利战机,像钢刀一样,率铁骑从两淮的结合部,直插入了宋军要害。藕塘、滁州、六合等要地,皆防守空虚,萧琦一军如入无人之地,进展神速,“琦之深入也,每过险阻,必忧有备,至则全无守御,如蹈无人之境,虏甚笑我之失计焉”②。为了提高前进速度,萧琦部金军轻装前进,既不杀掠百姓,也极少入城,而是全速向扬州推进。十二日( 辛亥) ,金军取滁州; 十八日( 丁卯) 即攻抵真州,离扬州已是近在咫尺。 十月十六日( 乙亥) ,刘锜得知淮西王权败报之后,才如梦方醒,急忙从淮阴率军南撤。十八日,刘锜主力刚退抵邵伯埭,离扬州仍有一定的距离,此时萧琦已攻抵真州胥浦桥。金军多为精骑,推进速度远在以步军为主的宋军之上,正常情况下应该能在宋军之前到达扬州。因此,饶是久经大敌的名将刘锜,闻此讯后仍大惊失色,直到发现扬州城仍飘扬着南宋旗帜,方大喜过望,即率大军自北门进入扬州城。其时,金军也进至了扬州西北郊的平山堂③,距离扬州城至多不过五里之遥,却只能徒唤奈何。 宋金两军这场生死竞赛,宋方之所以能够成为了最终的幸运者,胥浦桥之战对金军行程的迟滞,毫无疑义是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如若邵宏渊部像此前滁州等地守军那样望风而逃,金军完全有可能抢先占领扬州,从而置刘锜大军于进退维谷的绝境。刘锜所云: “虽失真州,而扬州犹为国家守。当速进。”以及南宋人对此役的评价: “淮民百万之众,已安流济江,清河十万之戍,亦缓辔入维扬矣。是三将军以一身之死,易百万众之生,以胥浦跬步之地,为江淮数千里保障。吁! 壮矣哉。”④都是实事求是的。笔者认为: 此役就战斗自身而言纯属败仗,但在战略上却是价值连城的胜利。也正是从战事全局角度来立论的。 邵宏渊于此役后声誉鹊起,成为当时与李显忠齐名的名将。真州、扬州等当地民众为他建立生祠,两地民众纷纷交口称颂其功德:“若非邵太尉在真州力战番人,则扬州之人,皆避之不及。”还盛 传他在战场上的神勇,“至有言宏渊驰马入阵鏖战,出入数四,血污满体者”。宋廷也给予邵氏加官晋爵,将其由步军司左军统制擢升为池州都统司都统制,寻迁建康都统司都统制。然赵甡之撰《中兴遗史》却言胥浦桥之战时,邵宏渊因为“酒醉未醒,实不入阵”,根本就未直接参加战斗,仅“身在桥之东以麾将士”,其所得盛名“可谓不虞之誉矣”⑤。李心传大致采信其说,将其写入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考虑到邵氏于隆兴北伐宿州师溃后遭到贬斥,战时酒醉与“不虞之誉”诸说,很可能出自政敌之传闻。宋孝宗隆兴元年( 1163) 四月,都督江淮军马张浚有言:“契勘御前诸军都统制邵宏渊昨引 兵三千人,于真州六合县迎遏金贼数万之众,致扬州阖境百姓并获济渡。本州见立生祠,望赐褒嘉,以为激劝。”⑥特别是隆兴二年( 1164) 六月,侍御史周操在邵氏获罪后所云: “窃闻邵宏渊于绍兴辛巳逆亮南侵之际,以孤军邀虏于真州境,接战连日,遂使扬州居民得免伤残之害,所以真、扬两州,各为立庙,出于众人之公愿。宏渊岂能以声音笑貌致之? 此宏渊之功不可掩者也。”⑦应该更为客观持平之论。邵宏渊于胥浦桥之战,还是功不可没的。
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三“绍兴三十一年十月甲寅”,第3759-3760页。 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三“绍兴三十一年十月辛亥”,第3758页 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三“绍兴三十一年十月王戌”,第3769页 ④《漫塘集》卷二十《记·仪真胥浦桥三将军庙记》 ⑤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三“绍兴三十一年十月戊午”注引遗史》,第3765页 ⑥《宋会要辑稿》兵一九之九,第7085页。 ⑦《宋会要辑稿》礼二○之四六,第787页 ·24·
(余略,已下载PDF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