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96|回复: 0

《邵氏危言》及邵作舟简介

    [复制链接]

391

主题

629

帖子

4794

积分

邵门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794
QQ
发表于 2025-2-7 20: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邵氏危言》研究
作者姓名:叶顺意

(三)《邵氏危言》及邵作舟简介
笔者所见的《邵氏危言》版本是光绪二十四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的,尚无发现其
他版本。《邵氏危言》成书年代不详。来新夏、焦静宜在《论汤寿潜的历史功绩》中认
为“《危言》初稿成书后四年而有郑观应之《盛世危言》(光绪20年,1894)。又四年而
有邵作舟之《邵氏危言》(光绪24年,1898年)”关于这点,笔者认为有待考证。“邵
氏危言叙”中写道:“先生成书,迄今近十年,其筹箸所及,或已推行,十世百世,损
益可知”,叙后落款:“光绪二十有四年嘉平月抚时感事生叙”,故可推测《邵氏危言》
应成书于1890年左右。熊月之的《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认为《邵氏危言》成书于1887
年。主要依据是《邵氏危言·正本》中的记述,“前岁之役(中法战争一引者),朝廷
愤于法人之横,欲大有所诛伐,既而马尾破,船厂焚,一败于越南,再困于台湾,慨然
许盟,卒以和罢。”①可见,《邵氏危言》成书于1887年,是比较可靠的。来新夏、焦静
宜认为《邵氏危言》成书于1898年,是把出版时间和成书时间混为一谈了,这样看来,
《邵氏危言》与并称为“三危言”的《危言》(1890年成书)、《盛世危言》(1894年成
书)相比,其成书年代要稍早些。


《邵氏危言》共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总论上(《正本》、《穷敝上》、《穷敝下》、《知
耻》)、总论下(《异势》、《忧内》、《纲纪》、《定治》)、用人(《官敝上》、《官敝中》、《官
敝下》、《修身》、《任官》、《肃刑》):下卷包括学校(《科举》、《译书》、《除忌讳》、《广
廷纳》)、理财(《势狃》、《厚赋》、《冗食》、《国计》、《薄歛》、《东南》)共25篇。内容

涉及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方面。



邵作舟(1851-1898)晚清绩溪三奇士之一,安徽绩溪人。名运超,字班卿。幼年
随父亲居住在甘肃。自幼遍读唐宋大家,善作骈体,后来又攻读六经诸子及秦汉之文。
1863年父亲死于回民起义战火之中,之后,邵作舟便返回故里求学。邵作舟不满于邑
中诸儒穷经皓首读经的风气,发出了“穷乡僻壤中,苦于无所师法”的感叹,于是学于
杭州,关心时务。1882年,他任职于天津支应局,于局务总理李兴锐交往尤笃。除《邵
氏危言》外,邵作舟又作《论文八则》,精辟地总结我国古文创作历史与手法,可谓“文
章学”之滥觞。甲午战争爆发前夕,他“与李文忠公(李鸿章)言皮口驻兵”,然“不
听,复进图说明之,卒不能从”,“旋日人果于皮口进兵,于是京津间,谓公料事如神,
识与不识者,皆知公名”。中日战争后,他认为和议虽成,但“吏治不修,胎乱未去,
京津不久恐有大乱”,于是在郁郁中于1898年正月初二卒于天津任所。①
关于邵作舟,史学界着墨较少,对邵作舟的评价还没有见到有分歧之说,一般都认
为他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熊月之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中对邵作舟的民权
思想予以评价,“与同时期其他改良派相比,邵作舟民权思想的特色,不在于对西方议
会政治的颂扬,而在于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自由、平等、民主的内在联系,和对中国
官僚制度的深刻批判。”②钟祥财认为:“邵作舟的社会思想观点属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
派”。渍溪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的《绩溪文史》中也认为邵作舟是早期维新派,“《邵氏
危言》是他的代表作,‘中道西器’和‘译泰西政教义理之书最急’是他的著名论点;
是书在北洋人物中广为流传,邵氏本人则被视为我国早期的改良派论者。”①耿云志也认
为邵作舟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邵作舟“是著名的最早倡导改革的思想家之一”。®
关于邵作舟的定位,笔者拟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时间。早期维新派产生的时间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甲午战
争之前。《邵氏危言》成书年代于1890年左右,显然《邵氏危言》产生于早期维新时期,
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其次是邵作舟的身份。早期维新思想家的身份复杂,有的是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来
的,有的曾游历欧洲,有的当过高级买办,并在洋务企业中担任要职,有的是举人出身。
“早期改良派除少数出身于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外,大多出身于封建地主
阶级家庭,但是和同时代的人相比,他们更多的接触过资本主义世界或西方社会,更了
解西方近代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显然,邵作舟是符合的。邵作舟的父亲是清廷官
吏,本人又在北洋集闭长期任幕僚,在此期间广泛接触到西方文化。
最后是倡导的思想。这是衡量《邵氏危言》能否代表早期维新思想的关键。关于早
期维新思想的内容,学术界没有明确的标准。李华兴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概括为四
点:“反对侵略的爱国思想”、“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想”、“振兴商务的经济思想”、“提倡
西学的文化教育思想”。张锡勤在《中国近代哲学简史》中也归纳了四点:“反对外国资
本主义的侵略,要求维护国家的独立”、“反对清朝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制和束缚,
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反对‘自守愚陋',主张‘讲求西学'”、“批判君主专
制,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尽管学者们的具体表述不同,基本上就是四个方面。如
果用这四条标准来衡量的话,那么《邵氏危言》有一条不符合,在整个《邵氏危言》中
只字未提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关于“反对外国侵略”,本文在第一部分主要讲述
这一内容,邵作舟揭露外国侵略,并提出“攘外先安内”的主张,并对兵制改革和边疆
防御提出了建议。邵作舟对专制主义官僚制度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并对中西政体进行分
析,得出中西政体各有优劣,并主张要在发挥专制优势的同时吸纳西方政教制度。邵作
舟还主张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培养西艺人才。这些思想在文章的第二、三部分有分析。
尽管邵作舟的某些思想和主张很陈旧,但是向西方学习的愿望已经表达,要吸纳西方的
政教制度也已经提出,只是没有明确提出要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早期维新思想处于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之间,本身就决定了其思想是新旧杂陈的,
既有新的萌芽,又有旧的残留,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定产物。19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初,
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并不充分,资产阶级虽然提出自己政治主张但由于其在
经济上与专制主义和外国侵略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注定了他们的软弱性和不彻
底性。而此时,遭受外国侵略和专制压迫的中国人民又急于探索出一条出路,因此思想
理论的不成熟是必然的。“不成熟的经济关系,不成熟的经济状况,以及历史发展的快
速性,追求答案的紧迫性,必然造成思想理论的不成熟性。”
可见,正是由于早期维新思想家所处的历史环境,导致其思想的过渡性和不成熟。
显然,《邵氏危言》所体现的邵作舟的思想符合这一特点。如果因为邵作舟思想中的一
些保守因素而否定其为早期维新思想家,那是不合适的,即使在公认的早期维新思想的
典型代表《盛世危言》中也有其保守性。故,笔者认为邵作舟应该是早期维新思想中的
相对较保守的一派。




上一篇:江苏沛鱼丰邵氏非千八公后裔
下一篇:《邵学士家传》(邵晋涵学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5-2-23 18:20 , Processed in 0.05034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